驳“进京赶考”论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 />毛泽东1949年的&#8220;进京赶考&#8221;论一直被很多人认为反映了毛当初得天下时谦虚谨慎的心理,甚至被看作是有中国特色的权力需要监督的通俗表达。<br /><div>&nbsp;</div><div>这些人似乎忘了,在抗战时期,当共产党还是在野党的时候,毛曾经郑重地对黄炎培说他找到了解决王朝兴亡周期律的根本方法,这就是民主监督。但几年之后夺得天下,这个民主监督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进京赶考论。</div><div>&nbsp;</div>民主监督论和进京赶考论相比,哪一个更接近于现代社会合法合理的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应该说是很清楚的。但这里要说的是:就算是进京赶考,官方所说的也完全名不符实。<br /><div>&nbsp;</div><div>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是面向全社会的,全国开设考场,赶考的人没有身份甚至年龄的界限,通过激烈的竞争筛选出至少在文字功夫上合格的人才。但毛泽东进京赶的那个考场上,无论在当时还是后来,始终都只有一个考生,考得好不好结果都一个样。</div><div>&nbsp;</div><div>本来,1946年旧政协会议的时候,中国政治的考场上至少还有两个考生在那儿竞争,此外还有很多陪考的民主党派。到了1949年,两个考生在考场外面打了一架,其中一个的资格被打掉了,进不了考场,另一个成了考场上唯一的考生。那些陪考的也变成了观考的。</div><div>&nbsp;</div><div>不但如此,这个考生同时也给自己命题,自己监考,自己判卷,比人们说的运动员就是裁判员,踢球的和吹哨的是同一个人还要十拿九稳。这就完全走到了毛本人对黄炎培许诺的民主监督的反面。</div><div>&nbsp;</div><div>到了1957年,连观考也不行了,因为观考的人虽然没有资格监考,更没有资格判卷,但总还可以指着答卷说三道四。1957年的那场斗争,实际上就是取消中国政治考场上的观考权。</div><div>&nbsp;</div><div>但这还没有完。到1957年为止,在中国政治这个考场上可以说全党都是那个考生,但从1957年开始慢慢变成只有毛泽东一个人才是考生。如果说到1957年为止发生的都是为了确保只有共产党才是唯一的考生,那么从那以后一直到毛去世,中国政治这个考场上发生的是为了确保毛本人是唯一的考生,确保只有一片夸他&#8220;考得好来考得好,就是好呀就是好&#8221;的声音。</div><div>&nbsp;</div><div>但一开始党内还有陪考的,那就是刘少奇。和&#8220;毛主席&#8221;并列,&#8220;刘主席&#8221;的称呼就是这个意思。1958年的大跃进和共产风,毛&#8220;烤&#8221;得一塌糊涂,万物不生,草木枯焦。刘作为陪考的实在看不下去,在考卷上小心翼翼地指点了两下,毛的脸上就挂不住了,没几年就把刘陪考的资格给取消了。</div><div>&nbsp;</div><div>连陪考的也没有,未免太形单影只,于是设了陪读的,叫副统帅。毛泽东是&#8220;万寿无疆&#8221;,林彪是&#8220;永远健康&#8221;。人和神之间的差别其实也就是考生和陪读之间的差别。林和毛可以在一起读读书看看报,但出卷,答卷,监考和判卷都是毛自说自话。</div><div>&nbsp;</div><div>但就是这样,毛还是不放心。他的不放心从一件事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他不许设国家主席。百家姓中除了毛主席不能有第二个某&#8220;主席&#8221;。任何人和他并列称为&#8220;主席&#8221;都会被认为是陪考的,会拿来和他的考分作对比,所以他决不允许。</div><div>&nbsp;</div><div>林彪之所以&#8220;自我爆炸&#8221;,就是因为他(或者他的人马)蠢蠢欲动,想给自己从陪读争到陪考。毛再三警告,他们就是听不懂。于是连陪读的资格也被取消。</div><div>&nbsp;</div><div>毛自己给自己出卷,完全不用客观的多项选择题,全都是任意发挥,常常是连答案都没有,写到哪儿是哪儿,还用毛体草书肆意挥洒,龙飞凤舞,就算有考官也看不懂,不知道他写的究竟是什么,只好全党全国瞎猜。看不懂,便只好夸书法好,有气魄,是伟人。</div><div>&nbsp;</div><div>毛晚年说自己一生做了两件大事:推翻国民政府和发动文化大革命。其实,从&#8220;进京赶考&#8221;的角度来看,这也就是答了两份卷子。他说第二份卷子更重要。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第一份卷子不是他一个人的答卷,而是整个共产党的答卷,甚至一些民主党派也出了主意。</div><div>&nbsp;</div><div>而第二份答卷是他把所有人&#8220;清场&#8221;以后一个人的肆意发挥,考砸了不能赖别人。</div><div>&nbsp;</div><div>从&#8220;进京赶考&#8221;的角度,毛时代发生的一切就是从党是唯一的考生到他是那个唯一的考生,以1957年为界。毛死后才恢复到1957年以前的状况,但还不是真正的天下英才熙熙攘攘地&#8220;进京赶考&#8221;。</div><div>&nbsp;</div><div>考试要公平,公正,要让人口服心服,一定要公开,一定要有众多考生竞争,一定要有人人都看得懂的答案,一定要有独立的监考和中立的判官。中华文化确实有和当代世界接轨之处,这就是古代科举制度推崇的这个原则。</div><div>&nbsp;</div><div>只有一个考生不能算是进京赶考。</div><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