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瞰法國客家與其研究

<br />法蘭西共和國客家為國際客家研究中特別重要的一環,原因有二:<br /><br />一、法國昔日為版圖僅次於英國的殖民帝國,19世紀至20世紀中葉,疆域遍及全球五大洲,包括歐羅巴洲、亞細亞洲、大洋洲、亞美利加洲和阿非利加洲,法國在開發其殖民地的過程中,曾經如同其他歐洲國家,招募了大量的契約華工,其中客家人即為其大宗,這是早期客家移民海外的主因,而後帶動了客家人的移民潮,而他們選擇移民的地區,許多則屬於法國的殖民地。法國早年與客家海外拓墾有關,境內又有大量客家族群,與客家互動密切。法文文獻有關客家移民的記載和研究,是海外客家研究的寶貴素材;<br /><br />二、當代法國人類學者勞格文(John Lagewey)組織跨國經費與人力,對中國客家展開大規模的田野調查,為客家研究打開視野、培養研究人才、建立豐富成果,除羅香林於客家學有開創之功,實則學術成就已遠超過前人。<br /><br /><br /><br /><strong>法國客家族群分布現狀<br /></strong><br />法國曾經殖民海外,在全球各洲均擁有其殖民地,如北美洲之魁北克、聖路易斯安那,南美洲之圭亞那,亞洲印度支那之越南、柬埔寨、老撾,非洲之阿爾及利亞、查德、馬利、馬拉加西、留尼旺、大洋洲之法屬波利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等,而後歷經殖民國家間的戰爭、殖民地的獨立鬥爭,或者殖民地之人民自決,今仍保留部份海外領土,主要為位於南太平洋之法屬波利尼西亞與新喀里多尼亞、西印度洋之留尼旺,以及南美洲之法屬圭亞那。<br /><br />早年中國沿海廣東與福建對海外大量輸出勞動力,主要供應北美洲鐵路興建、中南美洲和東南亞農業和礦業開發之所需,客家人為其中主力,乃形成客家人遍布全球之現象。當其時,客家人也因而遠赴法國之殖民地工作,主要為法屬圭亞那、印度支那、波利尼西亞和留尼旺,許多則歸化當地,法國殖民地之客家移民,日後又有陸續和個別零星移民至法國本土和其他屬土者,此為客家移民法國之源由。<br /><br />法國之民族政策向以整合(int&#233;gration)為名,厲行同化政策,對於法國客家認同與文化之保存,自然傷害極大。當前法國及其海外領土境內客家的情形略述如下:<br /><br />一、留尼旺<br /><br />留尼旺群島位於東非洲、西印度洋上,面積2512平方公里,人口約82萬。最早由葡萄牙人於1513年發現,1649年由法國統治,命名為波旁島,於法國大革命時期改為今名(La R&#233;union),意為革命力量的聯合與勝利。1810年拿破崙帝國霸業崩潰之際為英國佔領,1815年交還法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6年,升格為法國海外省。<br /><br />1844年(清道光24年)7月,有69名中國苦力取代奴隸被法國東印度公司引進該地從事蔗糖和茶業開發,因受到奴工待遇而群起反抗,事平後法國殖民當局於1846年暫停引進華工政策。1862年,法國殖民當局允許外國人移民留尼旺,此後不斷有華人由中國、法屬印度支那或鄰近的模里西斯、馬拉加西移民至此,直到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關閉國界,華人移民潮方才停止。當代留尼旺華人約3萬人,佔留尼旺人口3%,主要族群為梅州客家與廣東佛山之南海和順德人,客家人居60%。廣東人在1850年代移入,聚居於北部,客家人稍後,約1880代年代,居住於南部,以聖皮埃爾(Saint-Pierre)為中心。1854至1867年咸豐同治年間,廣東發生土客大械鬥,兩族楚河漢界,涇渭分明,也影響到他們在僑居地的關係。<br /><br />華人擅長生意,19世紀已控制留尼旺經濟,一度引發排華運動。隨著華人融入當地社會,種族衝突已不復見。留尼旺於二戰後升格為海外省,法語成為義務教育內容,導致中文教育日漸式微,能操流利中文者已為八十歲以上的老年人。新世代參與客家會館的意願不再,維繫客家認同的社會力量弱化。1963年米歇爾&#8226;德勃雷(Michel Debr&#233;)出任留尼旺省長,實施同化政策,使華人文化特徵迅速流失。1981年,法國社會黨政府給予留尼旺土生華人法國公民權,儘管表達了法國社會對於華人的接納,卻也加速了華人的同化。梅州客家裔曾憲建(Andr&#233; Thien Ah Koon)是留尼旺客家華人參政的代表人物,他在1982年出任留尼旺省參事,1983年當選頂磅市(Le Tampon)市長,又進而於1987年當選留尼旺選區之法國國民議會議員,是第一位華裔法國國會議員。 <br /><br />當地客家人意識的復興,動力來自前往法國本土升學的知識份子。在與其他國家客家華人留學生的交流中,留尼旺客家華人發現自身文化的嚴重斷層,在1980年代開始有人致力於恢復傳統中華文化,一名香港天主教神父在聖保羅(<br /><br />Saint Paul)建立了中法學校,教授中文。2009年夏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當地設立總領事館,並設立孔子學院,重新掀起當地華人對於中華文化的興趣與重視。目前當地較大的客家社團為中華關帝文協會和中法文化慈善協會。<br /><br /><br /><br />二、大溪地<br /><br />法屬波利尼西亞(la Polyn&#233;sie fran&#231;aise)位於南太平洋東部,整體分布面積<br /><br />與整個歐羅巴洲相當。1843年法國在此初建殖民地,1880年領有社會群島(les &#238;les <br /><br />de la Soci&#233;t&#233;),法屬波利尼西亞最大島大溪地(Tahiti)即位於此。1946年法國將<br /><br />大溪地等南太平洋殖民地收為海外領土,1957年設立法屬波利尼西亞統一管轄。<br /><br />1958年大溪地公民投票,決定續留在法國。法屬波利尼西亞總人口約17萬人,客<br /><br />家人約有2萬7千人,控制當地經濟商業活動,包括貿易、雜貨、旅館和珠寶等,<br /><br />主要居住在首府帕皮提(Papeete)所在的大溪地。<br /><br />大溪地最早於1800年有一名在俄羅斯船上擔任廚師的華人在停靠該地後決定留下,1851年有名喚Ah Sing(阿興)的客家人,由菲律賓馬尼拉欲去美利堅合眾國加利福尼亞州,途經大溪地而決定留下,其後人還在。同年四月再有六名乘法國船而來的華人移墾。1856年再有一批客家人由馬尼拉欲去美國加州路過而決定留下。但大規模的客家移民則始於1865年3月,當地阿蒂毛諾(Atimaono)地區之蘇格蘭棉花田開發商威廉.史都華(William Stewart)利用美國內戰棉花供應短缺之商機,前後招募1072名廣東客家苦力來此從事農作,最後有320人留下,史稱阿蒂毛諾移民潮。1876年,第一座木造中國廟宇關帝廟落成。第二波移民潮起於1890年代,無法獲准進入美國或澳大利亞的客家移民借身於此,人數逐漸增多,1900到1920年代是另一波移民潮的高峰,動力來自於大溪地當地華商的招工。這一波主要來自廣東省深圳龍崗地區的客家人後裔,構成了當今大溪地華人的主力。昔日法國人曾恐懼於客家人的經濟擴張,稱之為黃禍,而發動過反華運動,著名畫家保羅.高更(Paul Gauguin)亦參與其間。1964年,法國繼留尼旺之後在法屬波利尼西亞實施整合政策,1967年關閉了所有中文學校,1973年,法國允許法屬波利尼西亞華人入籍,但條件之一是改姓,將中國姓氏改為法國化的姓氏。經過時間的淘洗,大溪地客家華人大多數已同化於當地,客家話僅老一輩客家華人尚能夠使用。會館早已經失去功能,惟慶祝農曆新年、清明祭祖的習俗,以及傳統中國信仰如關帝崇拜,是他們仍保留著的文化特徵。當地華人社團有信義堂、中華會館、致公堂等,以信義堂成立於1920年代,歷史最久。中國國民黨於國民政府時期即在當地設有三個直屬支部而維持至今。近年則有大溪地土生客家華人李元生(Jimmy M. Ly)等成立文化協會,從事客家文化復育。<br /><br />在南太平洋西部另有法國海外領土新喀里多尼亞,1853年起為法國殖民地,1946年成為法國海外領土,人口約24萬,華人僅約1500人,大部份為自大溪地遷來之客家人,人數將近1000,1930年代設立有新喀里多尼亞中華總會和以客家人為主的華僑協會兩大社團,1973年,兩個社團合併為新喀里多尼亞華人協會。<br /><br /><br /><br />三、法屬圭亞那<br /><br />  法屬圭亞那位於南美洲北部大西洋岸,1643年法國初來,至1816年始底定歸屬法國,1946年升格為海外省,人口約20萬,華人約7千人,大部份為客家人,當地日常雜貨業多為華人所掌握。1870年代,法國自香港招募數百名華工來此修築聖喬治(Saint-Georges)海堤,此為第一批客家華人移民。1890年後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因當地發現金礦以及樹膠種植之人力需求,再吸引一波華人移民。中華人民共和國1980年代改革開放後,又有主要來自深圳的客家人移民至此。<br /><br />1929年,中國國民黨巴黎總支部派謝錫輝前來指導設立支部。1958年當地客家華人設立皆因市(Cayenne)中華公所,內設中文學校,現則改名華僑公所。<br /><br /><br /><br />四、法國本土<br /><br />法屬印度支那鄰近中國,廣西客家人移民者眾,清末光緒年間法國以保護天主教為名侵略安南,廣西太平天國客家殘部劉永福率黑旗軍於1867年退守安南,1873年應安南皇帝阮翼宗阮福時之邀勤王,劉永福並受任為三宣副提督,鎮守宣光、興化、山西三省,防堵法國北上。1883年底,法軍復來,劉永福升任正提督。1883年至1885年間中法爆發海陸大戰。廣西提督馮子材指揮邊防之清軍與黑旗軍於鎮南關擊敗法軍,其兵力主要構成即為客家人。法國占領中南半島後,即招募大量華人前往協助開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屬印度支那各國恢復獨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許多中國人流亡法國,1957年越南共和國強制華人歸化,迫使部份華人出走法國,這一波華人移民主要聚集在巴黎第六區和莫波特(Maubert)一帶。1975年北越統一越南,柬埔寨與老撾相繼赤化,社會主義社會改造和排華運動進而展開,三國華人流亡海上,有14萬人為法國所收容,法國本土乃因之有客家之集體移民,而主要集中於巴黎十三區和美麗城(Belleville)兩處唐人區。<br /><br />法國為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生活條件本就對後進國家人民有極大之吸引力,當代法國華人中自也存在來自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或法屬印度支那、大溪地、留尼旺殖民地之個別移民,其中自亦不乏有客家人。據估計,法國華人約有17萬到20萬人,3/5居住在巴黎。1984年5月,旅法崇正總會成立,創始成員主要為來自印度支那、香港與臺灣的客家移民。後改名法國崇正總會。現任會長為曾翠玉,與夫婿劉國良皆為老撾客家移民。名譽會長為曾憲建。<br /><br /><br /><br /><strong>法國客家族群研究之回顧</strong><br /><br />法國境內客家除巴黎唐人區之外,客家族群之分布主要集中於法屬波利尼西亞,而以其中最大島大溪地最多,其次則為留尼旺,法屬圭亞那再次。有關法國客家族群的研究,均有若干中英法文文獻,模里西斯客家研究學者陳錫超(Clement Chan)2010年出版之《客家大世界》(Hakkas Worldwide),對於客家之全球分布現狀有全面的描述,該書即有相當篇幅介紹留尼旺、法屬波利尼西亞大溪地、和法國本土之客家。但關於法國客家的狀況,本文則建議先瀏覽旅法作家張寧靜1988年在臺北正中書局出版的《法國華僑概況》。<br /><br />關於留尼旺客家之概況,1966年臺北華僑志編纂委員會編印有《留尼旺島華僑志》一書,而僑領李碧廉2007年在廣東梅州梅縣出版的《歲月流彩&#9472;&#9472;留尼旺僑賢李碧廉先生文集》一書,則是有關當地客家社會動態的第一手資料。<br /><br />有關法屬波利尼西亞客家之研究則相對豐富,1963年有李察.孟許(Richard Moench)以論文Economic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in the Society Islands(社會群島華人經濟關係)獲頒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人類學博士學位,1967年有曾任法國參議員的大溪地政治工作者和學者吉拉德.歌本瑞(Gerald Coppenrath)由巴黎海洋學會(Soci&#233;t&#233; des Oc&#233;anistes)出版Les Chinois &#224; Tahiti, de l&#8217;aversion &#224; l&#8217;assimilation 1865-1966(大溪地華人&#9472;&#9472;抗拒同化:1865-1966),1989年臺灣華僑協會總會主編有大溪地廣東華僑嚴少祺所著臺北正中書局出版之《大溪地華僑概況》一書。<br /><br />臺大人類學系教授童元昭是當代研究法屬波利尼西亞客家之翹楚,她在1993年以論文The Changing Chinese Ethnicity in French Polynesia(變遷中的法屬波利尼西亞華人族性)獲頒美國南美以美大學(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人類學博士學位,此後她持續關心此一主題,雖然並未刻意突出其與客家研究的關係。1994年童元昭在《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41期發表了"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the Chinese in French Polynesia"(法屬波里尼西亞華人之政治參與),1997年又有"Tahitian Politics and Chinese Ethnic Revival"(大溪地政治與當地華人的文化再振)刊登於《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51期,2000年再有〈大溪地華人的歷史敘事與「國家」認同〉刊登於《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51期。<br /><br />2002年有法屬波利尼西亞大學法屬波利尼西亞文化學教授布魯諾.索拉(Bruno Saura)在大溪地出版《華裔,大溪地華人社群&#9472;&#9472;形成、結構和整合》(Tinito, la communaut&#233; chinoise de Tahiti: installation, structuration. Integration),<br /><br />客家華人學者陳善(Ernest Sin Chan)於2002年以論文Psychopathologie et identit&#233; des Hakkas de Polyn&#233;sie fran&#231;aise(法屬波利尼西亞的精神病理學與客家認同)獲頒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心理學博士,2004年他在大溪地出版了Identité Hakka à Tahiti : Histoire, rites et logiques (Tome 1)(大溪地客家認同,卷1:歷史、儀式與邏輯),第2卷Identit&#233; hakka &#224; Tahiti : ruptures, d&#233;sordres et fabrication (Tome 2)(大溪地客家認同:斷裂、失序與創生)則於次年出版。<br /><br />現執教於瑞士洛桑大學(Universit&#233; de Lausanne)社會科學與政治學系的泰林&#8231;安蒙(Anne-Christine Tr&#233;mon)是法國客家研究的新銳,她以論文Les Chinois en Polyn&#233;sie fran&#231;aise. Configuration d&#8217;un champ des identifications(法屬波利尼西亞華人&#9472;&#9472;認同的在地組態)於2005年獲法國巴黎第五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當年她即來臺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從事一年的博士後研究,於該所出版之《臺灣人類學刊》(Taiwa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第3卷第2期發表了"Credit and Gambling Relations: The Articulation of Different Rationalities between Tahiti Chinese and Raiatean Tahitians"(信貸與賭博關係:大溪地華人與瑞阿提亞大溪地人之間不同理性的勾連)一文,討論的是瑞阿提亞島上客家華人和大溪地人在鬥雞活動中的民族性格和互動關係。2007年,.她在圖盧茲米亥大學(Universit&#233; de Toulouse -Le Mirail)出版的社會歷史期刊Cahiers du Framespa第2期發表了"M&#233;moire d&#8217;immigr&#233;s et malemort : controverses autour du pass&#233; coolie chez les Chinois de Tahiti"(移民記憶與馬勒莫爾&#9472;&#9472;有關昔日大溪地華人苦力的爭議),2010年的"Global Configurations, Uncertain Sites: Claiming or Unclaiming "Hakkaness" in Northern Taiwan and in French Polynesia"(全球組態、不確定的位置、聲稱或未聲稱的&#9472;&#9472;北臺灣和法屬波利尼西亞的「客家人」),收錄於新竹國立交通大學2010年底出版、交大客家學院講座教授莊英章與交大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簡美玲合編的《客家的形成與變遷》論文集中,她最新的專論是2010年由法國民族學會(la Société d\’ethnologie)出版的Chinese in French Polynesia,. Migration, metissage, diaspora(華人在法屬波利尼西亞&#9472;&#9472;遷移、混血、離散)。<br /><br />&nbsp;&nbsp;&nbsp; 最近的研究,則有臺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季茱莉(Julie Couderc)於臺大客家研究中心主辦之2010年《客家學與客家發展》國際客家學研討會上發表的〈論法國客家族群認同與族群關係&#8212;&#8212;以法屬波利尼西亞地區為例〉,該文通過網路社交軟體《臉書》(Facebook)以滾雪球方式找到五十位大溪地客家人作為樣本進行認同調查。大溪地土生客家華人李元生是當地客家認同運動的推動者,文華客家組織即為其所發起,他是一位文學家,但也於1997年出版過Hakka en Polyn&#233;sie(波利尼西亞客家)一書,從大溪地客家人本身進行族群歷史與文化的調查和紀錄,屬於大溪地客家研究的第一手資料,相當珍貴。法屬波利尼西亞客家研究正因有賴於研究社群的支撐,才有相當的研究成果,法屬波利尼西亞大學教授布魯諾.索拉甚至在該校開設有《客家社會與文化》(Soci&#233;t&#233; et Culture Hakka)課程。<br /><br />法屬圭亞那客家的專門研究,2007年於安第列斯&#8212;圭亞那大學(Universit&#233; des Antilles et de Guyane)終於有伊麗莎白.陳(Elisabeth Chan)以Immigration chinoise en Guyane fran&#231;aise: le sentiment d\’appartenance dans une famille Hakka de 1955 &#224; nos jours(法屬圭亞那華人移民&#9472;&#9472;1955年以來一個客家家庭的歸屬感)的論文出爐,其他如新喀里多尼亞,乃至於法國本土的巴黎客家研究,則都尚處於榛莽未闢的狀態,而有待開發。<br /><br /><br /><br /><strong>法國客家研究社群</strong><br /><br />法國之客家研究,以法國高等實驗學院(&#201;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233;tudes)教授勞格文的學術領導對於客家學術之貢獻最為卓著,客家之所以能在華南各族群中成為國際民族學或人類學研究的熱點,沒有勞格文的推動和倡議,根本不可能。然而特殊的是,勞格文關注的是中國本土客家的研究,他領導的研究隊伍成員,是中國的學院或民間客家學者,其研究成果亦均以中文呈現,這是法國人對於中國客家研究的引導和參與。勞格文為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和文化研究所人類學博士,原本研究道教,1986到1987年之間,他在中研院民族所擔任訪問學人,在追溯臺灣道教流變的過程中,對客家研究發生興趣。1992年起,在他的籌畫主持和積極推動下,法國遠東學院(&#201;cole fran&#231;aise d\’Extr&#234;me-Orient)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社會科學院合作,集合中國大陸的研究人力,於客家大本營江西、福建、廣東交界山區展開大規模的客家人類學調查,該一計畫日後亦獲得臺灣蔣經國基金會的資助,具體成果則為國際客家學會、海外華人研究社(海外華人資料研究中心)與法國遠東學院合作之《客家傳統社會叢書》的出版,至今已有三十六冊,如椽巨著,空前絕後,而仍持續進行中。2006年臺灣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出版之《客家文化研究通訊》第8期刊載了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講師黃萍瑛和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副研究員鍾晉蘭合著的〈人類學視野下的客家與客家研究&#9472;&#9472;勞格文(John Lagerwey)教授訪談錄〉,由勞格文個人親自現身說法,介紹了他的客家研究途徑與方法。勞格文重視的是具有客家人主體意識的客家研究,他提出的以外國學者、華人學者和客家人三合一合作的研究模式,當中主要的研究執行者,就是客家的民間知識份子。季茱莉於臺大客家研究中心2010年《客家學與客家發展》國際客家學研討會上發表了〈論法國之客家研究〉一文,對於勞格文以及法國當代客家研究社群作了介紹,則是當前認識法國客家研究現狀相對完整的著作。<br /><br /><div>新一代的法國客家研究學者,均以法屬玻利尼西亞客家為其研究課題。布魯諾.索拉對於客家語言學和民俗學有所涉獵,陳善從事的是客家認同的社會心理學研究,泰林&#8231;安蒙則在大溪地和北臺灣從事過客家人類學調查和民族誌之撰寫,他們皆有專著出版。季茱莉較為特殊,她熟諳中文,刻在臺灣深造,具有法政與社會科學之跨領域研究訓練,甫完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委託,從事中法戰爭期間法國軍醫科邦(Ren&#233; Coppin)《北圻回憶錄:清法戰爭與福爾摩沙,1884-1885》書信集手稿之編譯出版,是少有的法國中國通,前景不可限量。</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em>作者為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暨客家研究中心特約副研究員 </em></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