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怀昔日的“大学精神”——纪念民国教育家臧启芳先生逝世五十三周年

<br /><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二月二十八日,是民国一代教育家臧启芳逝世五十三周年的日子。记得三年前,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和活动家齐聚辛亥革命的策源地&#8212;&#8212;旧金山,举办了一场主题为&#8220;辛亥革命风云人物学术研讨会暨先贤臧启芳追思会&#8221;的大型学术会议。在这场为期三天(2月26日至2月28日)的学术研讨会上,经由与会人士对历史资料的挖掘、钩稽,一批曾经鲜活而后落寞的民国人物一一清晰地浮现出来,其中有:清末民初女界领袖及女权活动家唐群英、被誉为&#8220;中华民国宪法之父&#8221;的学者活动家张君劢等人,以及本次研讨会的核心人物、集众学于一身的民国一代教育家臧启芳。</div><div>&nbsp;</div><div><img alt="" src="/EditBackyard/EditorData/Photo/2014/Sep/9242014zang1.jpg" height="648" width="462" />&nbsp;</div>&nbsp;<br />  在那年2月28日的《世界日报》上,我读到了一则题为&#8220;刘海岩演讲 缅怀臧启芳&#8221;的报道。文中说,这次研讨会邀请了中国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海岩发表专题演讲,刘海岩的演讲题目是&#8220;代理天津市长臧启芳雄才难展的从政之道&#8221;,讲述了臧启芳在1930年10月至1931年3月担任天津市长期间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的事迹,由此谈及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有志之士精通中、西学,可惜囿于时代大环境,无法在政治事业上一展长才。可同时刘海岩也指出,这些知识分子在学术研究、外交与新闻出版业上为中国奠下良好的基础。后来,我又搜索和查阅了一些有关臧启芳的史料,内心不禁生发了几许惭愧,以前在撰写涉及民国高等教育的文章时,我竟然没有关注过这位民国时期的一代教育家。<br />&nbsp;<br />  在近代中国史上,臧启芳是一位呈现出多重面目的历史人物。身为经济学学者,他先后执教于中国大学、东北大学、东海大学(台湾)等校,讲授经济学课程并著有《经济学》专著,出版译著《美国市政府》和《经济思想史》;身为从政者,他担任过天津市长、东北行政长官公署地亩管理局局长等职;身为教育家,他于抗战期间主持东北大学校务,并担任东北大学校长一职长达十年之久;身为词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古体诗词,并将其中的两百多首词作结集为《蛰轩词草》一书出版;身为媒体人,他担任过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8212;&#8212;商务印书馆奉天分馆的经理,迁台后出任《反攻》杂志社的主编,并为该杂志撰写了不少社论和评论文章。<br />&nbsp;<br />  在臧启芳身兼的学者、官员、教育家、词人和媒体人的多重身份当中,我最感兴趣也最为看重的,是他的教育家身份,和他担任整整十年东北大学校长(1937年2月至1947年4月)期间的作为。1926年,32岁的留美归国学者臧启芳来到沈阳,受聘任东北大学教授,主讲经济学,两年后,担任东北大学法学院院长;1937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委任臧启芳为东北大学代校长,翌年,因抗战爆发,东北大学迁往四川三台,1939年7月,臧启芳被正式任命为国立东北大学校长,这一任期直至1947年10月为止。<br />&nbsp;<br />  在臧启芳主政东北大学校务的期间,正值抗日战争的硝烟弥漫中华大地,他在抗战的艰难条件下坚持办学,为处于危急存亡之秋的民族保存了一支高等学府的血脉,与此同时,在他担任东北大学校长的十年岁月里,这位年轻时负笈美国、汲取西方大学理念的校长按照现代大学的理念执掌校务,将东北大学改造成一所契合现代大学原则的高等学府,基于他在近代中国教育办学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可以说,臧启芳有资格跻身于民国时期杰出的教育家族谱之列。至于其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在我看来,有这么几个方面:<br />&nbsp;<br />  第一,在民族存亡之际力促保存东北大学,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8220;九一八事变&#8221;后,东三省迅速沦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几年后,抗战形势日趋严峻,中央出现了倡议停办国立东北大学的声浪,这时候,曾担任东大法学院院长的臧启芳面见负责教育的陈果夫,申说停办这所东北地区最高学府的不利后果,力主保存东北大学,东大遂得以保存了下来,随后他被委任为东北大学校长兼文学院院长。1938年3月,东北大学迁往四川三台县,当时正是抗战最艰辛的时刻,学校各项设施简陋,物资匮乏,臧启芳将杜甫草堂寺改建成图书馆,购置各学系所需要的参考书;他又租下了学校北墙外的几十亩旱田,修了一个包括田径赛运动场及各种球场在内的大操场;他看到学校无力购备铅印机器和纸张,便买了两套石印机,以印刷教授们的著作;<br />&nbsp;<br />  第二,提倡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并尽可能地实现大学自治。与东大的前三任校长均系职业政治人物或军阀不同的是,身为第四任东大校长的臧启芳是一位学者出身、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大学校长,他熟谙现代大学理念,因此他竭力为东大师生营造一个自由研究学术、可持有独立思想的学术环境。当时东大校园里师生的思想十分活跃,有亲国民党的,也有亲共产党的,学校图书馆内有国民党的《中央日报》,也有共产党的《新华日报》,学校校本部大门入口处张贴有各种观点的壁报,也经常有各种各样的演讲海报。对于宣扬唯物主义哲学观的赵纪彬教授和庸俗历史观的杨荣国教授,臧启芳亦不加以干涉;<br />&nbsp;<br />  第三,延揽当时中国的一流学者专家来校任教,以提升东北大学的学术水平,营造良好的高校学术氛围。臧启芳在校长任内曾表示:&#8220;我聘请教授一向无畛域之见,我所求的是学问品格 ,不问他是哪校出身、哪省人士、哪国留学,这可以从先后在东大任教的教授名册中看出来。&#8221;由于他的吸纳群贤,一批饱学之士纷至沓来,造成东大一时间云集了众多的优秀学人,譬如中文系的陆侃如、姚雪垠、外文系的殷仲珊、冯沅君、历史系的丁山、金毓黻、肖一山等;<br />&nbsp;<br />  第四,按照现代大学的格局设立了理、工、文、法、教育等较为齐全的学科,重点建设文理法商等学科,做到人文与科学并重。在建设学校院、系、研究所的过程中,臧启芳对文理两科尤其重视,他告诉师生们,这是为了在东大树立&#8220;文化学术&#8221;的基础,也即一方面发扬中国固有之文化,一方面昌明世界最新之学术。在这位校长的主政之下,东北大学从抗战初期的两院五系,到1943年发展到了五院二十二学系,另外还有两个研究所,在当时的中国,东大在师资力量、学生人数、学科设置等方面均进入了国内一流学府之列。<br />&nbsp;<br /><div>  由是观之,这一&#8220;民国教育家&#8221;的办学情怀和治校理念,对于大学精神沦落、高等教育现状百弊丛生的今日之中国,无疑是一份应当汲取的民族教育史上的精神养分。今天,身为后人的我们纪念这位民国时期的教育家,我想最应该记取的,莫过于他的办学情怀、治校理念和他身上章显出来的&#8220;大学精神&#8221;。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没有学术自由的大学是被阉割的大学,没有思想自由的大学不配称之为&#8220;大学&#8221;,只因为,现代大学的命根子乃是&#8212;&#8212;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而这,正是臧启芳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主政东北大学校务期间最为看重的,也是二十一世纪初叶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界最为缺乏的。呜呼,在为当今时代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的现状痛心之余,不免更让人缅怀这位民国时期的一代教育家。谨以此文纪念臧启芳逝世五十三周年。</div><div>&nbsp;</div><div><img alt="" src="/EditBackyard/EditorData/Photo/2014/Sep/9242014zang2.jpg" height="476" width="594" />&nbsp;</div><div>&nbsp;</div><div><img alt="" src="/EditBackyard/EditorData/Photo/2014/Sep/9242014zang3.jpg" height="530" width="796" />&nbsp;</div><div>&nbsp;<img alt="" src="/EditBackyard/EditorData/Photo/2014/Sep/9242014zang4.jpg" height="596" width="402" /></div><div>&nbsp;</div><div><img alt="" src="/EditBackyard/EditorData/Photo/2014/Sep/9242014zang5.jpg" height="613" width="122" />&nbsp;</div><div>&nbsp;</div><div><img alt="" src="/EditBackyard/EditorData/Photo/2014/Sep/9242014zang6.jpg" height="761" width="260" />&nbsp;</div><div>&nbsp;</div><div><img alt="" src="/EditBackyard/EditorData/Photo/2014/Sep/9242014zang7.jpeg" height="605" width="385" />&nbsp;</div>&nbsp;<br /><div> <em> 写于二零一四年三月二十日</em></div><em>&nbsp;<br />  注:臧启芳(1894年-1961年2月28日),字哲先,辽宁盖平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学者,教育家。曾就读南京民国大学、北京国民大学(后易名为中国大学),1919年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加州大学研究院、伊利诺大学,回国后历任中国大学经济学教授、华北大学教席、东北大学教授,1937年代理东北大学校长,1939年7月至1947年10月任国立东北大学校长,1949年赴台湾,1957年任东海大学经济系教授,1961年病逝于台湾。</em><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