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力哈木案的一个问题

让人匪夷所思的就是某人“长期以来”一直在光天化日之下做某些事,好几年了,人人都知道,但忽然有朝一日他因为这些事而成了罪犯,而且还是判了无期这样的重罪。更离奇的是,警方和检方都说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掌握他的情况,搜集他犯罪的证据。看中国的一些重案要案的法庭报道,我常常有一个感觉,好像是在读一篇蹩脚的论文,作者完全不顾基本的逻辑关系,也根本不懂起码的学术概念,只会“一个方面又一个方面”地堆砌材料,以为随着这些方方面面的越堆越高,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相信他的结论,完全忘了罪与非罪和是否真的有罪根本不是一个数的问题,而是一个质的问题。(本刊首发)

追怀昔日的“大学精神”——纪念民国教育家臧启芳先生逝世五十三周年

“民国教育家”的办学情怀和治校理念,对于大学精神沦落、高等教育现状百弊丛生的今日之中国,无疑是一份应当汲取的民族教育史上的精神养分。今天,身为后人的我们纪念这位民国时期的教育家,我想最应该记取的,莫过于他的办学情怀、治校理念和他身上章显出来的“大学精神”。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没有学术自由的大学是被阉割的大学,没有思想自由的大学不配称之为“大学”,只因为,现代大学的命根子乃是——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而这,正是臧启芳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主政东北大学校务期间最为看重的,也是二十一世纪初叶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界最为缺乏的。呜呼,在为当今时代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的现状痛心之余,不免更让人缅怀这位民国时期的一代教育家。谨以此文纪念臧启芳逝世五十三周年。

學運就是要不識時務

學運不一定所有東西做得對,例如我們這些1980年代的學運中人,當年就談民族談得太多,談民主談得太少;我們當時的參與方式也太過精英,讓學運變得離地,沒有立足群眾,但我相信,雖然這些都值得反省,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當年以及今天的學運,都敢於當社會上的異見聲音,敢於在社會一片歌舞昇平,權貴競相歌頌和諧時,製造「噪音」。批判思維的真義,就是不會視既有事實為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