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示威 台灣選舉 經濟牌不再是萬靈丹

台灣人見到香港的示威亂象,益發抗拒「一國兩制」;香港人見到台灣的選舉結果,愈加嚮往人民作主;兩者交叉影響,彼此的共通點是北京利用經濟手段籠絡人心不再是萬靈丹。對於年輕新生代,經濟牌已難以奏效,甚至可能衍生反效果,因為他們更着重追求個人自由和自主,為政者必須認清民心轉變,從善如流,方有出路。

退出:弱者的武器?

当孟德斯鸠、亚当·斯密盛赞资本的自由流动对于改善政府治理的作用时,法国的重农主义者和孔多塞却在抨击可以自由流动的商人对国家造成的伤害,认为他们是祖国的陌生人,因为“不同阶级对社会的普遍幸福的兴趣实际上是与他们变换祖国的便利成反比的”;而那些“土地所有者比其余的人更关注国家,因为他们无法离开,他们希望在良好的法律下被统治。”
  孔多塞的法国道路最后终究输给了孟德斯鸠的英国模式。这一事实似乎提醒我们,长远看一个日益开放且赋予人们更多退出自由的制度更有助于民主的转型。

高官韩正们缘何要“翻墙”?

最近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一则对上海市委书记韩正的采访,不经意之间揭示了一件颇具中国特色的事情,即中国高官们每天指定专人搜集“全世界的资讯”(墙外信息)。这种“自个找食”的信息需求满足方式,既说明原有的“信息特供”(秘密文件制度)在互联网时代已经过时,又突显中共的信息管制荒唐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