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Arial;">「一切堅固的事物都煙消雲散了,一切神聖的事物都被褻瀆了,人們終於不得不冷靜地面對他們生活的真實狀况和他們的相互關係。」——馬克思</span></p><p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 </p><p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t;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Arial;">雨傘運動所撼動的</span></p><p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 </p><p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Arial;">佔領一個城市主要幹道近80天的雨傘運動,可以說是歷史罕見(北京八九民運佔領50天,美國佔領華爾街60天都在廣場或公園發生) 。這場運動撼動了什麼、建立了什麼,大家都在思考。</span></p><p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 </p><p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Arial;">建制派說這場運動摧毁了法治。以這次運動被捕人數之多,佔領者對禁制令的挑戰,令人擔心法律和法庭的尊嚴受損不是沒有道理。但這次公民抗命的目的是爭取真普選,令公權力獲市民授權,讓法律更符合公義,而非要摧毁法治。佔中三子和樞機自首,學生和泛民領袖和平等待拘捕,都是藉主動承擔法律後果,來平衡對法治可能造成的衝擊。</span></p><p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 </p><p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Arial;">真正威脅法治的,往往是有權力的人。法治不單是守法,其核心是在法律之下每個公民都得到平等和公正的保護。政府可用法律管轄人民,人民亦可用法律制衡政府。但觀乎中央任意解釋《基本法》、背棄普選的承諾,甚至踐踏《中英聯合聲明》,港人有何法律途徑予以制衡?特區政府對合法示威橫加打壓、在雨傘運動期間警察執行《蘋日果報》大樓外的禁制令與處理旺角禁制令截然不同的態度、警方與黑勢力涉嫌在清場中的協作、「暗角打人、旺角揮棍」等 ,究竟是政府或是示威者在破壞法律的公正與平等?</span></p><p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 </p><p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Arial;">法治是否已蕩然無存毋須太快下結論,若有什麼事物真的「煙消雲散」了,恐怕是政府的統治基礎。一個政權能夠駕馭反對力量不外靠3種方式:價值規範、收編、法律與暴力。但今天誰會因為董建華喋喋不休的安定繁榮論而放棄上街?人大、政協、大小諮詢架構吸納了幾多異議者,抑或都變成了梁粉俱樂部?我們目睹的,是當政府無法以「軟實力」化解反對聲音時,便將曾偉雄推到台前。但當立法會議員、資深大律師、宗教領袖、醫生、教授、學生、老人等都坦然承受刑責,法律的威嚇便隨之消失,政府唯有使出其最後手段——暴力。但假如人民以「愛與和平」回應當權者暴力,使用警棍、催淚彈等也就失去道德根據,行使暴力政府其實在宣布其統治基礎已徹底破產。隨之而煙消雲散的,是人們對政治打壓的恐懼。許多捱過胡椒噴霧和警棍的示威者,都說沒法回到從前——那種對政府萬般怨憤卻又看似相安無事的日子!</span></p><p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 </p><p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t;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Arial;">液態抗爭的延續</span></p><p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 </p><p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Arial;">「一場抗爭運動所以發生,往往不是領袖們先寫好劇本,而是一連串偶發事件所致。他們率性而為,最後卻變成運動領袖。正正因為這種抗爭的不可預測性,令其變得危險和難以控制。」Castells 分析網絡社會下的新型社會運動的一段話,正好拿來描述雨傘運動。按照劇本,佔中是在10月1日於中環發生,組織者有清晰的決策機制,並要求參與者遵守大會「鐵一般的紀律」。 但雙學在9月27日跳入公民廣場,引發市民到政府總部支援,人潮因被警察攔截而湧出夏愨道,再因為施放催淚彈而引發更多人佔領金銅旺。</span></p><p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 </p><p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Arial;">雨傘運動的特點首先是自發,然後是「去中心化」。不單雙學三子和泛民難以形成決策核心,就算做了決定亦不代表參與者會跟隨。在佔領區,每個物資站和路障都由市民自發管理,要放要收,必須個別商討。「沒有大會、只有群眾」走到極端,是要解散大會糾察,甚至要拆演講的「大台」。這種形態的抗爭,難以制訂運動策略,對於是否開放部分道路以消減民怨、與政府對話應否持續、行動應否升級、退場機制如何等問題都難有共識。如果有什麼能夠維繫着這種鬆散的抗爭,便是學生單純的感召力,和佔領者對和平爭取真普選毋忘初衷。</span></p><p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 </p><p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Arial;">即使有上述許多問題,我寧願見到雨傘運動而非原先劇本裏的佔領中環,因為我相信「命運自主」的意識是民主運動生命力所在。既然中央政府已下定決心封殺普選,再有嚴密的運動組織亦不會與政府談出什麼實質成果來。如果運動最終能達到的只是啓蒙新生代的政治意識和喚起抗命不認命的精神,讓參與者能共同塑造運動的命運,意義深遠而且令政府難以反制。特別是由雨傘運動激起的「我要真普選」直幡行動、校友會報章廣告,以至「鳩嗚革命」和「報佳音」等,都不受任何「大會」的指揮。即使政府緝捕了雙學三子、泛民和「激進組織」領袖,這些如水流動的「液態抗爭」只會有增無減。未來日子,我相信市民會發明更多和平、低成本的「日常生活的抗爭」,一面製造噪音令梁振英政府尷尬,一面等待另一次總爆發的來臨。</span></p><p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 </p><p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t;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Arial;">泛民的困境與更新</span></p><p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 </p><p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Arial;">上面的討論是從雨傘運動內部向前看。如果離開運動,放眼社區,泛民卻是面對險峻的形勢。雨傘運動並沒有擴大民主支持者的版圖,而只是強化了支持和反對普選兩端的市民。因為佔領曠日持久,令贊成否決人大普選方案的百分比由9月時的53.7%下降至12月的43.1%。這主要是一些中間派市民轉而支持「袋住先」,令其百分比從9月時的29.3%上升至12月的38.3%。而支持佔領行動亦一直只維持在三成多(見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民調)。當然,雨傘運動在年輕人群體中得到大量支持,只可惜這種支持未能馬上為選票,令泛民贏了未來卻眼前吃虧。</span></p><p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 </p><p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Arial;">樂觀點看,歷史,以至我們的腦袋,很少會記着短暫塞車的問題。給幾個月時間讓事件沉澱,那些中間派說不定會回心轉意。即使不會,究竟像以往那樣依靠五成多溫溫吞吞支持民主的市民,還是今天般有三成多堅決抗爭的市民,更有力量爭取民主?特別是當中央已公然違反基本法「循序漸進」的原則,宣布2016年不修改立法會選舉方法,即使取得六成選票的泛民,泛民仍只會是議會中的少數派,又能發揮什麼影響?</span></p><p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 </p><p style="margin-top:0pt; margin-bottom:0pt; "><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Arial;">值此變局,我認為泛民應該徹底反思民主運動的策略、盡快年輕化,和轉變組織和工作模式與網絡社會下的液態抗爭相協作。雨傘新生代即使參選議會,他們亦只是想用更辛辣的方式去暴露和鞭撻建制的醜陋。神聖的議會將被「褻瀆」, 爭論將伸延至街頭。唯有當中央意識到封殺真普選的確帶來「災難性後果」(李飛語),收斂一下目前極左的治港路線,才可能釋出一點點空間,讓各方重回談判桌。但如果港人連這樣的抗爭都放棄,接受封建蟻民的宿命,不要說普選,那就連一國兩制亦可休已!</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