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子投案 如何化作佔中和平收場

在「對準政權、包圍政總」行動敗陣後,行政長官兩度用上「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句話。這話出自《論語.八佾》,原是批評以下犯上的僭越,近年已成為中國的政治語言,1962年中國與印度的邊境衝突、1979年的中越戰爭,均是《人民日報》發表以《是可忍孰不可忍》為標題的文章後開戰;今次梁振英「舊語重溫」,最後通牒的警告意涵明確,大家不能輕視看待。

佔領運動不落幕 對話平台不設立

政府預料,即使「雙學」不主動撤離,金鐘夏慤道的禁制令下周也有機會執行,等於警方的清場,可於下周隨時展開。不過,就算清走金鐘佔領廣場,相信部分人會如旺角區般採取游擊行動,衝出馬路,重新佔據金鐘道路。政府中人估計,清場後,還有一段時間或會出現衝擊行動,因此警方還須派人駐守,防止有人再佔領金鐘道路;政府甚至預測,佔領運動餘波可能會拖上數個月才有一個正式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