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div style="display: inline-block;"></div></div> <div id="headerimg" style="float: left; margin: 0px 15px 20px 0px; display: table; width: 518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9px; background: #333333;"><img src="http://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jingmao/cyl-01082015104202.html/diaosi.gif/image" alt="diaosi.gif" title="diaosi.gif" height="300" width="518" /><div id="headerimgcontents" style="height: auto; overflow: hidden; margin: 0px; padding: 0px;"><div id="headerimgcaption" style="color: #ffffff; float: left; margin: 0px; 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10px 5px; width: 518px; background-image: initial; background-attachment: initial; background-size: initial; background-origin: initial; background-clip: initial; background-position: initial; background-repeat: initial;"><span style="display: block;">资料图片:中国网络热词–“屌丝”。(微信图片@licai9188)</span></div></div></div><div id="storytext" style="font-size: 14px; color: #333333; font-family: SimSun; background-color: #ffffff;"><div><div></div></div><p style="margin-bottom: 15px; line-height: 20px; font-size: 14px;">“屌丝”这个网络用语随着去年九月北京大学发布《2014年屌丝生存现状报告》而成为一种中国社会群体的标签。法新社星期四的一则报道说,“屌丝”中国经济繁荣背后的失败者,几十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并没有使“屌丝”们的命运发生他们希望的变化。<br /><br />中国社会中谁是“屌丝”?这要看你是否符合“没有女朋友、没有存款、工作薪资低得可怜、一日三餐消费不足39元人民币和使用廉价手机” 等这些为屌丝量身定制的标准。<br /><br />在深圳从事教育培训工作的外来打工者孟醒先生星期四表示,中国百分之七八十的外出打工者都可被划分到屌丝这个社会群体,并没有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含有贬义。<br /><br />“屌丝本来就是一个中性词,形容某些人所处的一种社会状态而已,只能说明某个人的社会地位比较低,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没什么别的特别含义,与脑残扯不上。说脑残有点污辱人了。”<br /><br />孟先生以上将“脑残”与“屌丝”扯到一起是因为中国中国知名电影导演冯小刚曾在微博中炮轰和讽刺以“屌丝”自嘲的群体,说称自己是“屌丝”的人是自贱;这些自贱的人分属两个不同群体:一个是弱势群体,一个是脑残群体。冯小刚的观点在中国网络一段引起广泛热议和围观。<br /><br />法新社星期四的报道援引北京大学有关屌丝生存的调查报告数据说,72.3%的屌丝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37.8%的屌丝感到压抑,有工作的屌丝68.6%每天都要加班加点工作,睡眠不足,借酒消愁,闲暇打发时间的办法大都是一边喝着廉价的啤酒和不停地抽着廉价的烟,一边上网玩游戏。<br /><br />在深圳为外来打工者提供劳动法律协助工作的张志儒先生星期四表示,屌丝的一般定义其实更适合中国上亿的农民工群体。<br /><br />“他们大都都没有存款,工作很辛苦,但收入不平等,不公平,没有一个比较好的生活条件,等等。”<br /><br />虽然法新社的报道将屌丝与中国经济发展挂钩进行讨论,但中国有评论认为,“屌丝”一词的含义经过几年的演变现在已成为任何想跟中国迷恋金钱和地位的病态文化保持距离的人都可以如此自称。<br /><br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不久前的一篇评论则说,“称自己为‘屌丝’变成了一种自己与大众站在一起的光荣声明,对抗的则是他们感知当中富裕阶层的腐败”。《经济学人》认为,“屌丝”背后映射的其实是中国社会的板块化,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底层青年取得事业成功的机会反而越来越少。<br /><br />孟醒先生表示,要想改变“屌丝”的状况近期可能性不大。<br /><br />“因为改变需要中国很多制度要彻底变革,这种变革不是一时半会就会发生的。比如一个人现在收入每月三千块钱,别人不可能一下子给他一笔钱吧,涨工资的幅度也是有限的,命运不可能一下子被改变。我个人感觉, 屌丝这个群体将来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为他们单身,没有结婚,既没有存款也没有住房,将来年龄大了,工作干不动了, 他们该如何是好?如果一个人绝望了,没有了生活来源,没有了未来,你说他什么不敢干?”<br /><br />《经济学人》的评论引述中国南京审计学院一位学者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一位学者联合进行的一份调查结果说,自从2000年以来,中国社会底层的民众比1990年代更有可能留在原来的位置上,“中国已经变得更加僵化。”<br /><br />张志儒表示,要改变这种僵化的局面,的确应该从改革中国现有的制度入手。<br /><br />“按现在的制度判断,屌丝群体的状况短期内无法改变,因为人们工作付出和回报不对等肯定不是劳动者的原因,肯定是体制在作怪。制度分配有问题,无论你工作多努力都很难改变你屌丝的处境。比如说农民工,无论多么努力工作,收入的范围已经摆在那,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想靠工资过上有尊严有体面的生活,那是很难的。”<br /><br />有人在英语中将“屌丝”一词翻译成“失败者”。中国咨询机构易观国际2013年曾做过一个社会调查。调查发现,超过90%的程序员和记者、大约80%的餐饮、服务和市场营销人员说自己是“屌丝”;不把自己看做失败者的比例最高人群是为中国政府和中共工作的公务员们。</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