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民意戰」難令泛民轉軚

<p style="margin-right: 0pt; margin-left: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相信北京政府、特區政府及建制派現在就政改的策略,是要製造主流民意是願意接受按831框架提出的特首選舉辦法的方案,以此來壓泛民議員,尤其是泛民中幾</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font-size: 12pt; letter-spacing: 0pt;">個主要政黨(如民主黨、公民黨和工黨)。若他們因受壓而轉軚,那政改就可按計劃通過,完成了「普選」大計,但又仍可讓北京政府確保「普選」出來的特首是愛國愛港。若他們最終還是否決方案,那就可把政治責任推給泛民,冀望他們在下一次立法會選舉中喪失大量選票及議席,連三分之一的關鍵少數也保不住。到時候,政改就可以按計劃通過,完成北京政府心目中的「普選」大業,不過只是時候推遲了一些。</span></p><div>&nbsp;</div><div><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這民意戰的策略是假設泛民在今次政改的決定是會影響到他們在一六年立法會選舉的結果。因泛民害怕損失選票和議席,故他們很大可能在最後關頭讓步,支持通過方案。即或不然,到了一六年的立法會選舉,泛民就會受到選民懲罰,那也不失為打擊泛民的好方法。但這策略的假設能否成立呢?</span></div><div>&nbsp;</div><div><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一、對不少泛民中人,此次政改之爭,是關乎香港民主發展最終能否實現得到真普選的終極決戰,故他們大有背城借一的決心,故選票及議席的考慮相對上不會很大。若大多數港人最終不站在他們一面,議會工作的意義也不大,不如把精力全面回歸街頭,故他們根本在此戰不介懷選票得失。</span></div><div>&nbsp;</div><div><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二、要知道泛民在今次政改的立場會否影響一六年的選情,就要先分析過去泛民選票源頭及現在民意對政改態度之間的關係。從一二年立法會選舉的結果看,泛民在180萬票中,得大約100萬票,佔55%。而主要的泛民政黨得大約75萬票,是泛民總得票的75%,約是總票數的42%。從最近由《明報》做的民調看,56%受訪者認為立法會應通過政改方案,反對的受訪者為34%,好像真的是有相當數量的泛民支持者是與泛民的立場有異,泛民損失了21%的支持(一二年選舉泛民總得票的百分比減反對通過方案的百分比)。若在一六年選舉,泛民總得票真的大幅下跌,那的確會對泛民造成極大打擊。</span></div><div>&nbsp;</div><div><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但這樣的結論可能下得太早。我們要先區分被動民意與主動民意。被動民意就是在民調中被動地回應提問而得出的民意。回應的人未必會在選舉時走出來表達他們的意向。主動民意就是指選民在選舉的時候主動走出來投票給他們屬意的候選人而得出的民意。在香港,十八歲以上的合資格選民有大概600萬,登記選民約340萬,佔合資格選民56%。投票的選民只有約180萬,佔合資格選民30%,佔登記選民53%。民調所反映的被動民意是所有十八歲以上合資格選民那600萬人的意見,但選舉所反映的主動民意是那些會去投票的180萬人的民意。因涉及大家爭取的目標,泛民的支持者應有更大動力在一六年的選舉中出來投票,故泛民在主動民意的表現未必會與被動民意一樣,因此能夠力保議席不失的機會仍大。若再加上首投族的年輕人,泛民在一六年的選情並不如想像中差,甚至會有進賬。</span></div><div>&nbsp;</div><div><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即使相當數量泛民支持者真的如民調所反映,是支持通過方案的,與泛民議員取態不同,但這卻不代表他們在一六年選舉時會不再支持泛民候選人。泛民支持者應深明泛民能保着立法會議席關鍵的三分之一的重要性,故即使他們不滿泛民議員否決了方案,但到了選舉投票時,考慮到要保着泛民憲制上的否決權,也很大可能會繼續投票給泛民的候選人。</span></div><div>&nbsp;</div><div><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三、假若主要的泛民政黨真的因考慮選票得失而最終轉軚,會否產生一些這策略所未預想的結果呢?主要的泛民政黨或許能保着那些支持通過政改的選票,但肯定他們會失去反對通過政改的選票。反對的應還是在泛民支持者中佔多數。這些選票不可能會走去建制派或親北京的候選人,而只是會流到激進泛民的手上。在一二年的選舉,邀進泛民只能取得泛民總得票的25%,但若主要的泛民政黨轉軚,那不會令泛民的總得票有很大改變,卻會改變激進泛民與主要的泛民政黨之間的得票比例。這也是說,通過831框架的政改方案,最終得益的會是激進泛民,令激進泛民在立法會取得更多議席。那麼,政改雖通過了,但社會的抗爭情緒反可能會變得更加激烈。這是否北京政府所願意見到呢?況且由這種「普選」產生的特首,也不會享有很高的認受性,管治所面對的困難及深層次矛盾仍在,管治也未必能改善很多。</span></div><div>&nbsp;</div><div><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這樣看來,北京政府及特區政府現在打的民意戰,應不足以令主要的泛民政黨轉軚。即使成功,也可能帶來一些他們不想見的後果。因此,若北京政府真的想政改方案通過得到,那就要作出一些讓步,起碼能令大部份到現在為止仍堅持反對通過政改方案的泛民支持者認為是值得考慮,那才有機會把主要的泛民政黨爭取過來。若沒有的話,全體泛民議員最終會否決方案,差不多是肯定的了。</span></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