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自由黨某成員不久之前出席《城市論壇》,一句「幫少數族裔會分薄其他市民資源」被引為報道標題。這句話聽似言之有理。如果將部分社會資源用於任何弱勢群體,無論是貧窮家庭、獨居長者,還是傷殘人士身上,原則上其他人的可用資源自然便少了。但問題是,無論社會動用資源幫助貧窮家庭、獨居長者,還是傷殘人士,至少我們會確認他們的需要;但幫助少數族裔卻被視為分薄了其他人的資源。原因很簡單,因為少數族裔才是這位自由黨成員眼中的「其他」人。幫助「他們」的需要,就分薄了「我們」市民的資源。</span></p><p style="margin: 0pt;"> </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在政府自由主義政策上,少數族裔「他們」的需要都似乎不是「我們」社會的責任。雖然在2014年《施政報告》有關扶助少數族群新措施中,很多着眼於去除少數族裔的語言障礙,例如支援中文學習、改動一些政府職位的語文要求、公立醫院提供傳譯服務等,促進他們融入社會。但是政府就沒有考慮導致他們在獲取這些服務資訊、認識社會、與人溝通,以至在求學求職上遇到很大困難的原因之一,是缺乏作為提供資訊和溝通渠道的少數族裔語言媒體,使草根階層的少數族群在香港生活更形孤立,障礙重重。</span></p><p style="margin: 0pt;"> </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2pt;">香港尼泊爾報紙的自生自滅</span></p><p style="margin: 0pt;"> </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尼泊爾是香港其中一個較少被關注的少數族群,可能亦沒有很多市民知道香港有尼泊爾報刊:Everest Weekly和Ethnic Voice和一份現已停刊的Sunrise Weekly。3份尼泊爾文報刊十分相似,都是族群中的有心人當作一種社區服務,自己出錢出力創立和出版的。Everest Weekly的編輯Kisan Rai覺族群中十分需要一份以尼泊爾文報道香港消息的報紙;於是和5位朋友,其中包括退休人士、建築工人等,在2000年創立香港第一份尼泊爾報紙。因為蝕本,朋友們3個月後退出了,剩下Kisan和3位兼職員工繼續堅持出版。因為人手有限,Kisan身兼多職,包括編輯、採訪、校對、營業代表和每星期到印刷公司將印刷好的報紙運送到各銷售店舖等。入不敷支時,Kisan更要自掏腰包,靠太太的收入補貼報紙。經過了最初完全沒有收入的3年,現在靠小量廣告和每份5元售價,Kisan已經滿意地說現在還可以支持下去。但是2004年創刊的Sunrise Weekly便沒有這個運氣。負責的Chemjong同樣身兼多職;而且要以補習老師和兼職法庭傳譯的收入補貼報紙出版。後期報紙會偶然脫刊幾期又再復刊,但最後都逃不出停刊的命運。尼泊爾報紙艱苦經營,他們仍然堅持出版,因為這是很多尼泊爾人得知香港社會消息的一個渠道。</span></p><p style="margin: 0pt;"> </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2pt;">少數族群語言媒體的重要和必要</span></p><p style="margin: 0pt;"> </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根據香港《2011年人口普查》「主題性報告:少數族裔人士」的統計,香港尼泊爾族群中5歲以上以英文或廣東話作為日常慣用語的佔5.3%和2.3%。可是能說亦不代表能夠閱讀該語文,尤其是會說廣東話和會讀寫中文對非華裔人士來說根本是兩回事。而且一般人平時看報或電視新聞,都會喜歡使用自己的母語或日常習慣的語言。香港的尼泊爾族群在這方面就處於一個劣勢。除了極少數會付錢買進口報紙,或者能夠負擔有線或衛星頻道的人士之外,對不通曉中英文的尼泊爾人,特別是沒有在香港接受過教育的中老年一代,可以說沒有可以獲得資訊的媒體。香港政府亦沒有關注過少數族裔語言媒體的重要和必要。</span></p><p style="margin: 0pt;"> </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一般支持「少數族裔語言媒體」的論據有3項。首先是天賦權利的論點,認為少數族裔有權通過本身的母語獲取資訊;其次是基於公共服務的原則,認為所有市民都應該有權利得到廣播服務;和最後基於文化保育的目的,希望少數族裔文化可以藉媒體和大眾傳播得到保存和承傳。但是香港政府所為有限。尤其是在推崇「社會融和」的大前提之下,發展少數族裔語言媒體,似乎就更不在優先考慮之列了。</span></p><p style="margin: 0pt;"> </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其實香港不是完全沒有少數族裔語言廣播。香港電台第三台逢星期日便有兩小時菲律賓塔加拉語,和烏都語及尼泊爾語各一小時電台節目。Everest Weekly的編輯Kisan曾經做過一個200多人的問卷調查,發現根本很少人會專誠買一個收音機聽一個一星期一次的電台節目,和批評第三台在香港某些地區只能用AM接收,不是所有收音機都收到。Kisan表示這就是政府沒有尊重和沒有諮詢他們意見的結果。2013年港台推出「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試驗計劃」,資助被公眾投票選出的非政府機構及弱勢社群製作電台節目,在數碼頻道廣播。Ethnic Voice的團隊在首季就獲選製作尼泊爾社區節目。但在極為有限的資助和團隊業餘運作之下,他們就算使用大量義工,最後還是要蝕本補貼。初時興致勃勃為有機會投身公共廣播,之後都沒再參與。</span></p><p style="margin: 0pt;"> </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2pt;">政府缺乏承擔的責任和公義</span></p><p style="margin: 0pt;"> </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少數族裔希望有自己語言的媒體,除了方便資訊溝通和文化保育,更加是他們獲得社會認同的表示。香港政府卻完全沒有任何相關政策或資助;例如成立協助少數族裔文化及出版活動的基金、提供少數族裔報刊及印刷品的特惠郵費等,都是可以直接幫助少數族裔自助助人的雙贏方案。而且香港作為一個先進都市,政府更應義不容辭。早於1992年聯合國大會就通過屬於國家、民族、宗教和語言的少數人士權利宣言,宣稱旨在維護所有人士的人權和基本自由。歐洲委員會亦在同年通過共有33個簽署國的「歐洲區域或少數民族語言憲章」,並定期檢討各簽署國為少數民族語言媒體和廣播制定的政策和執行;包括提供媒體製作的技術支援或資金、分享公共廣播時段,甚至設立專用的廣播頻道等等。當然,可能很多人不以為然,認為外國的一套我們不一定要跟隨。但是,香港政府發展或資助少數族裔語言媒體,不止是幫助少數族裔接收資訊、投入社會、維護他們的權利和自由;亦是促進社會融合、相互了解、發揮少數族裔人力和文化資源、建造更公平公義的社會和公共空間。動用大眾的資源,相信最後得益的還是「我們」多數和少數的社會大眾。</span></p><p style="margin: 0pt;"> </p><p><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作者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