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全球暖化令天氣反常,去年6至11月本港平均氣溫錄得27.6度,打破自1884年以來同期最高紀錄。天文台預計熱浪持續,今年酷熱天氣日數會愈來愈多;除氣溫上升,暖化問題亦令北極積雪溶化,海洋水量大增,世界各地的海平面均報上升,香港亦不能幸免。</span></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 </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天文台首次根據聯合國數據,推測本世紀末本港海平面高度,由於水位預料會暴漲,到2081至2100年,海平面較現時上升0.63至1.07米。過去本港每10年水位平均上升30亳米,但水位上漲已見加速,天文台估計到本世紀末,水位可能達致每10年上升平均113亳米的高水平,低漥地區出現風暴潮危機增加。天文台長岑智明及環團均指氣候變化的影響已迫在眉睫,呼籲市民立即行動減碳,幫助減慢環境惡化速度。</span></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 </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海水上升帶來的禍害,在2011年已在杏花邨突顯。當時屋苑岸邊的石躉圍欄在颱風納沙迫近下不停被浮塢和運沙船拍打,最後浮塢撞毀圍欄,幸未有危及樓宇安全,但已險象環生。當時有環團指水位上升,當遇上百年一遇的風暴潮時,若排洪能力不足,便會出現海水倒灌,發生水浸,甚至危及人命。</span></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 </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天文台台長岑智明昨天滙報天文台的最新發展時表示,天文台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於2013年發表的第五份評估報告,首次推算香港於本世紀末的海平面水位高度預測,結果驚人。他指出,1986年至2005年水位(海圖基準面以上的海平面高度)平均值為1.42米,但到2081年至2100年,會激增介乎0.63米至1.07米,即達到2.05米至2.49米。</span></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 </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2pt;">低窪地區更易水浸</span></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 </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根據紀錄,過往60年,本港水位每10年平均以30毫米速度上升,換言之,日後會升2至3倍,即每10年平均升66毫米,甚至113毫米。天文台指出,現時溫室氣體呈高濃度排放,水位不但增高,兼且增速會愈來愈快,在世紀末高水位事件可能年年頻生。</span></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 </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水位升高的後果嚴重,鄰岸低窪地區在颱風更容易出現水浸及海水倒灌現象。像2008年颱風黑格比襲港期間,上環、西營盤、沙田、大澳、杏花邨等鄰岸地區淪為澤國,當時最高水位約3.5米。</span></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岑智明表示,氣候變化影響迫在眉睫,天文台進行網頁及手機應用程式的革新,亦是希望透過加深市民的氣候知識,支援氣候行動,例如減少駕駛、節約能源、減少廢物及過低碳生活等。</span></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 </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天文台今年將推出多項新措施,讓市民掌握天氣情況。當中最為搶眼,是今年首次將熱帶氣旋路徑預測,由以往3日增至5日,岑智明說:「10年前第3日的預測路徑,偏差值大約400公里,現時技術進步,偏差已減至260公里,而第4至第5日預測路徑的偏差,則約400公里」,因此,加強服務讓市民有更好的預備,估計今年雨季前可以推出。此外,天文台網頁的降雨預報系統,現時只會顯示每區未來兩小時會否下雨,未來將增至預報大、中、小雨。岑智明又預計,今年有4至7個熱帶氣旋會進入本港500公里範圍,與去年相若,風季約在6月後來臨,全年雨量正常至偏少。</span></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 </p><p><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助理環境保護經理(海洋)李美華認為,本港海平面的上升速度算快速,10年前才是每10年上升30亳米,但到2081年已是每10年上升逾66亳米,有一倍增幅。她估計原因是全球氣候暖化,北極冰山積雪溶化,令海洋水量上升,將來有機會環境追不上變化。一些低漥地方如馬爾代夫、威尼斯等地方會受到威脅,一些島嶼更可能被淹沒。她指出,海水上升的影響是全球問題,香港雖未必有淹沒危機,但海水上升對香港亦有嚴重後果,全球應合力減低炭排放,採用再生能源,「雖然不可以回復以前,但至少能減慢制惡化速度」。</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