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h1><img src="/EditBackyard/EditorData/Photo/2015/Apr/4172015yaxue-cao.jpg" width="415" height="327" alt="" /><br /></h1><div>曹雅學</div><div> </div></div><div><div style="font-family: NSimSun, SimSun, PMingLiU, Arial, Helvetica, \’Arial Unicode MS\’, sans-serif; padding: 0px; margin: 0px; font-size: 15px; line-height: 22px; background-color: #ffffff;"><div style="padding: 0px; margin: 0px;"><div style="padding: 0px; margin: 0px 0px 0px 135px;"><span style="float: left;">华盛顿—</span><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尽管她不是海外民运人士,<wbr>但是在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的人权状况方面,<wbr>她创办的英文网站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尽管她不是新闻记者,<wbr>但却具有新闻记者的敏锐眼光,<wbr>及时追踪报道中国人权法治方面的重大事件。她叫曹雅学,<wbr>一个在90年代初来美国留学,<wbr>后来定居下来从事翻译与写作的自由职业者。因为偶然的因素,<wbr>使她涉足中国的民主之路,并且义无反顾地走下去。</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2014年度民主奖颁发给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wbr>晓波和新公民运动的发起人许志永。在颁奖仪式上播出的短片里,<wbr>讲述着两位闻名遐迩的获奖人故事的,是一个人们不太熟悉的面孔。</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曹雅学:“我是八十年代初在北大读书,后来曾经在北京、<wbr>深圳工作过。再后来91年,我就到美国来读英美文学。”</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毕业后,曹雅学一直在美国从事写作与翻译,<wbr>同时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她过着典型的都市中产阶级生活,<wbr>也从未想过自己的未来会和刘晓波、<wbr>许志永以及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产生任何交集。</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strong>偶然机遇成为英文网站博客撰稿人</strong></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2011年夏天,本来对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一点兴趣都没有的她,<wbr>偶然发现了当时生活在南京的美国小伙子汤姆办的英文网站<a href="http://seeingredinchina.com/"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1155cc;">seei<wbr>ngredinchina.com</a>。<wbr>受到这个以中国为主题的网站讨论话题的吸引,<wbr>在美国获得过英文短篇小说奖并对中美文化差异颇有观察的曹雅学开<wbr>始参与讨论。不久她便受邀成为这个网站的博客撰稿人。</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曹雅学:“我当时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说,唉呦呦,不要。<wbr>因为我生活很忙。你也知道这个生活特别忙碌,又是家,又是工作,<wbr>又是孩子,忙不过来,哪有功夫。看一看还可以,<wbr>兴之所至发个言可以,但是你要说真是提起来写,<wbr>我觉得那是很大的一个投入。”</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不过,在汤姆的劝说下,曹雅学答应不定期地给网站写一些博客。<wbr>没想到,她的第一篇博文《“愚蠢的”美国人》Dumb Americans很快吸引了大量的读者,<wbr>并成为该网站上最受欢迎的文章之一。</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曹雅学:“从那以后,我感觉网络媒体挺有力量的。<wbr>这是活生生的一个例子。就是说,你本来是一个家庭主妇、<wbr>职业妇女在家里做事情,<wbr>然后根本很少能去触及到这样多的一些读者和观众的情况下,<wbr>我感觉很有意思。”</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strong>登陆新浪 </strong><strong>赶上“自由光诚”运动高峰</strong></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在为这个网站写博客的过程中,<wbr>曹雅学发现她对当代中国的了解不够,所以就登陆了新浪微博,<wbr>而那个时候正好是“自由光诚”运动的高峰。</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曹雅学:“大家好多人都有陈光诚的头像。我当时一上去,<wbr>我说这个戴墨镜的人是谁啊?怎么好像哪里有点眼熟,<wbr>我以前在哪里见过吗?”</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她就去网上搜索有关陈光诚的信息,而陈光诚的经历让她深感震动。</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曹雅学:“中国社会对待残疾人基本是,不管家庭也好,社会也好,<wbr>基本上是把你当一个废物去对待。就是说,<wbr>你能够生活自理就已经很好了,没有人指望,<wbr>没有人去考虑你的权利,没有人去考虑你的尊严。<wbr>那都是太奢侈的东西。就是说,是这样一种状态。<wbr>那么像陈光诚一个盲人,十八岁才去读书,<wbr>又生活在中国最贫苦的乡村,能够去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去帮助村民,<wbr>能够有权利意识,还去帮助人,<wbr>去行使这样最基本的一个朴素的正义感,我非常惭愧,也很敬佩。”</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曹雅学开始在微博上讲述陈光诚的事情,<wbr>并在11月12号他生日那天用英文写了一篇他的人物特写。<wbr>这是迄今为止介绍陈光诚最为完整的文章。<wbr>陈光诚事件使得曹雅学在博客上的写作有了一个方向。但是不久,<wbr>曹雅学的微博帐号被中国当局关闭了,她就只好来到推特。</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strong>葛洵事件</strong></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没想到,<wbr>她竟然在这个美国的社交媒体上的中文圈里意外的找到了她最想找的<wbr>人,即中国的异议人士和自由思想者,其中包括创办“自由光诚”<wbr>网站的葛洵。<wbr>葛洵2012年初回北京奔丧期间在前往看望六四母亲丁子霖的途中<wbr>遭到中国国安人员绑架的经历是推动她成为一个人权活动人士的重要<wbr>里程碑。</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尽管葛洵在中国的经历得到了美国之音等美国主流中文媒体的报道,<wbr>但是曹雅学感觉到,应该用英文把这个故事讲出来。<wbr>于是她让葛洵把他在北京20几个小时的经历写成文章,<wbr>在她编辑与翻译成英文后,发表在汤姆的网站上,<wbr>结果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包括美、<wbr>英等西方国家主流媒体的关注与报道。</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曹雅学:“当时这个事情以后,我就感觉我们的博客、<wbr>网站还可以起这样一个作用。因为我的感觉,<wbr>很多故事在中文的媒体里面可能转一圈,都报道了,<wbr>结果就因为这样一个语言关,很重要的故事进不到英语媒体里。”</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strong>喝茶报告</strong></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她随后在一个推友办的网站“喝茶记”上搜集的文章基础上撰写了“<wbr>喝茶”报告,也引起了西方主流媒体的注意。</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曹雅学:“这又是另外的一个事件。就说,<wbr>我们可以用这样的一些综合的写作、报道、调查,<wbr>去反映中国更真实的一些东西,<wbr>很可能被大多数外国人注意不到的东西。<wbr>所以这又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strong>就陈光诚事件在国会作证</strong></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2012年4月份,<wbr>一直关注陈光诚的曹雅学在推特上看到陈光诚侄子陈克贵半夜拿刀砍<wbr>人的消息。直觉告诉她,这一定与陈光诚有关。<wbr>她就按照推特上提供的信息,给陈克贵打电话。</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曹雅学:“<wbr>我就连夜把他的录音和中文的文字稿放到自由光诚网站上。<wbr>我又连夜把它翻译成英文发出去。这个消息,实际上克贵的消息,<wbr>是光诚出逃的第一个消息。”</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5月初,<wbr>曹雅学出席了美国国会与行政当局中国委员会有关陈光诚案子的紧急<wbr>听证会。</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曹雅学:“我说我知道我们大使馆的官员,<wbr>我们国务院的官员有很多眼下的考虑。我能理解。肯定有。<wbr>但是光诚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象征。他激励了这么多的中国人。<wbr>我说刘晓波、许志永也激励人,但是他们作为中国的知识精英,<wbr>他们做了他们做的事情,进了监狱,受了迫害。<wbr>我们多少感觉到他们是在尽他们的责任。<wbr>我们从来没有指望一个盲人去承担这样一种角色和责任。<wbr>所以特别多的人感受到特别受启迪。我说,<wbr>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中国的普通公民,会冒着生命危险,挨打,受抢,<wbr>驾驶几千公里去看这个盲人。我说美国政府,<wbr>我们如果有这样一个时刻的话,这就是一个时刻。在这个时刻,<wbr>美国政府必须放下我们的一些事务性的考虑,来想一个大的图景。<wbr>这个大的图景是什么呢?中国共产党不会永远在那里,<wbr>但是中国人民会永远在那里,中国这个国家、<wbr>这片土地也会永远在那里。不要让这个国家和人民失望。”</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对于曹雅学来说,在这个事情以后,<wbr>做这个网站就已经不再是一个个人爱好,不是随手拿起来写一写,<wbr>碰巧的事情。</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strong>接手英文网站</strong></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2013年的夏天,汤姆回到美国并决定关闭这个网站。<wbr>曹雅学当时想也没想就接过这个网站,<wbr>继续跟踪报道中国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与案件,<wbr>并翻译了许志永博士的“新公民运动”等重要的文章与论述,<wbr>因为在她看来,<wbr>这些生活在中国的自由知识分子和异议人士对中国的了解和观察往往<wbr>比国外智库的专家更加透彻。</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strong>创办新网站</strong></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曹雅学:“2013年的六四,我们建立了新的网站,叫<a href="http://chinachange.org/"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1155cc;">china<wbr>change.org</a>. 当时我的想法就是摆脱个人博客的这样一个印象,<wbr>同时也标志着我们真正的把它来当成一个事情来做了。”</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在创办这个网站后,<wbr>曹雅学还是继续关注在中国发生的一些重大的案子。<wbr>在中国民族大学教书的维吾尔学者伊力哈木被抓起来以后,<a href="http://chinachange.org/"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1155cc;">chin<wbr>achange.org</a>网站专门设立了有关这个案子的栏目,<wbr>翻译了他的自传、文章以及与他案情有关的法庭陈述等等。</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除了关注陈光诚、许志永、伊力哈木等极受关注的案子外,<wbr>曹雅学也把目光投向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维权人士的命运,<wbr>像南方街头运动,或是江西新余普通的下岗女工刘萍。</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曹雅学:“对我来说不存在大小人物之分,<wbr>就是说只要是我觉得值得写的、有传播意义的,都写,<wbr>都会去想办法去做。”</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strong>杨建利:非常重要的工作</strong></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尽管在她看来,自己做的是卑微的事情,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wbr>但是在那些致力于推动中国人权与民主发展的人眼里,<wbr>她所做的这些事情却是开创性的。</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美国公民力量的创办人杨建利博士:“美国的媒体、<wbr>西方的媒体对中国有很多的关注和报道,<wbr>但是对维权这一块实际上是非常大的欠缺。<wbr>有些媒体自我审查也比较厉害。它能够报一些中国官员的腐败,<wbr>但是它有时也不愿意报一些非常残酷的人权侵害的案子。<wbr>雅学能够把这些人权侵害的案子、维权的一些活动,<wbr>还有公民运动的一些活动,还有公民运动的一些人的言论,<wbr>能够及时的翻译,用非常好的英文翻译,推到国际社会中。<wbr>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而且她做得非常有成绩。”</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strong>滕彪:在英文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strong></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目前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做访问学者的中国著名维权律师滕彪是在网上<wbr>认识曹雅学的。</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他这样看待曹雅学创办的这个网站:“一方面,<wbr>它把一些中国维权人士、异议人士把它传达出来,把它翻译成英文,<wbr>然后让西方世界知道,<wbr>西方媒体能够更深的去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这些事情,<wbr>而且这一部分是中国官方媒体刻意想要压制、刻意想要掩盖的信息。<wbr>另外一方面,她也做很多媒体的工作,<wbr>就是一些对中国国内形势的分析、报道,<wbr>也参与了很多具体的维权工作。所以,从这两方面来讲,<wbr>chinachange这个网站都非常重要,<wbr>而且在英文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strong>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strong></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杨建利认为,曹雅学所扮演的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他说:“她是第一个系统的来做这件事情的人。她有几个条件。<wbr>第一,她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她看到了这个工作领域的重要性,<wbr>她非常执着的坚持。这是第一。第二,她有这方面的工作能力,<wbr>因为她的英语非常好,能够把中文翻成非常好的英文。<wbr>虽然很多异议人士、人权人士在美国受到了美国的教育,<wbr>但是真正系统的来做翻译这件事情,一直没有很专业的人,<wbr>把翻译工作包括结合着新闻一起做,这方面的人才还是比较缺的。<wbr>所以雅学符合了一个理念上坚持普世价值、在新闻上坚持新闻自由、<wbr>在性格上非常执着,再一个她又有这个能力,<wbr>所以我觉着很少有几个人具备她这个比较完美的条件来做这件事情。<wbr>”</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曹雅学这个网站的重要性从她在推特上的粉丝数量、<wbr>读者分布的范围、<wbr>订阅网站的人数以及读者在她网站上的留言都可略见一斑。</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strong>家人的顾虑</strong></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尽管毫无顾忌的全身心投入这个工作,<wbr>但是做这件事情也曾让曹雅学面对家人的顾虑。</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曹雅学:“我的丈夫是一个美国人,他有点恐惧感。<wbr>我们有过好几次讨论。他曾经说,哎呦,这个会怎么样呢?<wbr>他也说不出来具体这个恐惧是什么。我们也知道,<wbr>中国在美国的黑手其实也是很多。这个其实大家都知道。我跟他说,<wbr>我说你一个美国公民在一个自由社会长大,<wbr>你应该知道恐惧是一种毒药。我们必须去克服。这是一个。第二,<wbr>即使我们有一点点自然的恐惧,我们生活在美国,<wbr>我们受这个国家法制这个宪政的保护。<wbr>然后我们在一个自由言说的国家。我说在中国那样一个恐怖的地方,<wbr>你一个反对政府的人随时被投入监狱,判重刑、无期的人,<wbr>他们会去行动。我们有什么理由害怕呢?不去支持他们呢?”</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strong>义无反顾</strong></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尽管面临人力与资源等各方面的挑战,<wbr>曹雅学对网站的前途仍然充满希望。<wbr>她的下一步打算就是向美国的普通公民募捐,<wbr>并增加人力来扩大网站的覆盖面。<wbr>她还计划把网站上的内容和信息介绍到美国公众,包括去美国大学,<wbr>介绍中国的人权、法治和政治制度情况。</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来美国二十多年,<wbr>曹雅学早已完成了一个新移民为了融入接纳她的社会所应该做的一切<wbr>。<wbr>她本可以选择心无旁骛地在这个富足社会享受一个不受惊扰的舒适生<wbr>活,<wbr>理所当然地把故国发生的一切留给网络报章上的随意一瞥或三五知己<wbr>的茶话闲谈。但是在她眼里,<wbr>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与当权者的固守之间反差如此之大,<wbr>令她如鲠在喉,不吐不快。</p><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bottom: 1.5em;">曹雅学:“我经常跟人说,我说,我每一天都break my back,break my heart(心力交瘁),就是工作得很疲劳,就是腰酸背疼,<wbr>然后每天呢,还心里面很难过。我记得伊利哈木被判刑那一天,<wbr>我一天止不住眼泪。我就说,一个什么样的政权能去做那样的事情?<wbr>纯粹从一个很个人的角度来说,难以平静,难以平静。所以,<wbr>我做了两年多,我了解中国的这个人权法制的公民社会的状况。<wbr>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说,中国最聪明、最有理想、最勇敢的人,<wbr>不是进过监狱,就是现在在坐监狱,或者正在去监狱的路上。<wbr>这个是我即使在海外生活了二十年的中国人,这是全部的中国人,<wbr>不管你在哪里的,一个耻辱,而且是国际社会的一个耻辱。<wbr>所以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一点。”</p><div></div></div></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