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台的煩惱會多得很

<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政府宣布亞視不獲續牌,原屬亞視的兩條模擬頻道(analog&nbsp;television),要香港電台(以下簡稱港台)「頂上&nbsp;」。如果要分析有關問題,就正如英文說:「&nbsp;open&nbsp;many&nbsp;cans&nbsp;of&nbsp;worms&nbsp;」,即是說打開罐後,會有很多蟲從罐裏走出來,香港電台的新舊問題會湧現,再受到社會關注。</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第一,政府是否有權指定港台接管亞視的模擬頻道?除了法律根據外,還有政策過程的公平問題。</span></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我一直認為,傳播政策的制訂,政府的責任起碼有兩個:(一)為市場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以及(二)為市民爭取最佳的利益。</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明報》2015年4月11日報道,標題是「按《電訊例》指配頻譜須諮詢&nbsp;政府不受約束」,該報道並引述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發言人說:「《電訊條例》不適用於政府,政府有權指配政府服務所用的頻譜,亞視明年4月1日牌照到期,至2020年全面終止模擬廣播,僅短短4年多時間,『商業機構是否有興趣提供模擬廣播服務實在是一大疑問』」。</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2pt;">「邀請」港台頂上太倉卒</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政府的態度暴露了幾個獨斷獨行的事實:(1)港台是政府的機構,應該聽從決定,不過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的用詞是「邀請港台研究提供模擬電視節目頻道」;(2)政府未經諮詢已經斷定沒有商業機構會有興趣辦只有4年多的免費電視台;(3)政府認為,如何處理亞視明年4月1日停牌後的免費電視經營環境,觀眾的節目選擇權不需要諮詢。</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縱使距離明年4月1日只有約11個月的時間,政府是可以馬上舉辦市民諮詢會,並且與業界商量如何處理。况且,曾與亞視在3月31日簽約要購買亞視股權的「白武士&nbsp;」在記者招待會上說:暫時會繼續研究在「無牌、有頻譜」下有否其他方法營運(見明報2015年4月11日報道)。</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又根據4月13日的報道,王維基提出在亞視播香港電視(HKTV)的節目,廣告五五分帳,並包底每月最少給亞視500萬元。4月16日徐小明稱已組財團,集資2億元營運亞視餘下的一年牌照,並希望日後可以申請免費電視台牌照。其實,可能還有其他公司的建議,政府「邀請」港台頂上的決定是太倉卒了。</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假如政府說,願意讓明年4月1日接辦亞視模擬頻道的機構可以申請為長期的免費電視台,並有優先考慮權,這是否可以吸引投資人士接辦只有4年多的免費電視模擬頻道運作?</span></p><div>&nbsp;</div><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所以,政府有責任要交代,現在「邀請」港台接管亞視的兩條模擬頻道是否(一)為市場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以及(二)為市民爭取最佳的利益。</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第二,港台是否一定要接受政府的「邀請」接管亞視的兩條模擬頻道?</span></p><div>&nbsp;</div><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暫時我們還沒有聽到現任的港台管理層出來發言。不過一向敢言的港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在2015年4月8日已經發表聲明,新聞稿的標題概括了她們的立場:「港台接手亞視模擬頻道屬下策/促請政府開放大氣電波頻譜促進競爭/當局須盡快增撥人手、資源予港台製作電視新聞及更多節目」。</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有港台前高層接受電台訪問時說,這次「邀請」可以是「有危就有機」,認為港台可將兩條頻道作宣傳,及藉此討論公營廣播的可行性。這個意見值得商榷。</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香港電台是政府部門,台長(也就是廣播處長)由政府委派公務員出任,所以,港台應該依照政府機構的指示辦事是毫無疑問的。</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第三,目前的港台是否香港未來公共廣播的模式?</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在2007年的公共廣播服務委員會檢討報告重點指出,香港電台不是該委員會心目中的未來公共廣播服務模式。到今天2015年,這個報告的建議多年來沒有再討論,委員會也解散了。日前政府提出港台接辦兩條亞視的模擬頻道,我認為有關問題再重新出現。</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2pt;">未來公共廣播模式的可能</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我認為香港未來的公共廣播模式可以有兩個:(1)沿用香港電台這個百年老店的品牌;或是(2)以一個獨立的機構來提供公共廣播的節目。</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在2007的公共廣播服務委員會檢討報告發表後,我在《信報》寫了兩篇文章,包括2007年4月3日的〈公共廣播模式探討仍需努力〉;和2007年4月30日〈現在提公共廣播服務是否為時已晚?〉,當年提出的問題今天仍然存在。</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當時我說:要看公共廣播服務的模式,先要注意以下的問題:一、香港是否需要有公共廣播服務?二、若有需要,應該以什麼模式運作?三、如何保證公共廣播服務有效落實,而不是另外一個花錢機構?四、如何保證節目的素質?</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現在再引用當時的一段供參考:香港是否需要有公共廣播服務?現在一致的看法是,有需要。香港是豐裕的社會,每年用幾億元來辦公共廣播服務,是廣東話所謂的「濕濕碎」。不過,以美國公共廣播服務現况參考,對公共廣播服務的需要卻愈來愈少。我現在很少看美國的公共廣播電視,因為聯邦撥款愈來愈少,有時候晚上的黃金時間,播了半小時的節目後,就有半小時的電視募捐,令觀眾感到煩擾。目前高水準的節目也不多見。</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目前在美國超多頻道的大環境,公共廣播提供的藝術節目,已經為一些專為小眾藝術愛好者的電視頻道取代,只不過這些頻道是付費電視裏面的頻道。</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用當時的看法來看今天的政府建議,政府在未經深思熟慮的情况下硬推毫無準備的港台成為短期的免費電視台,這對港台的品牌與長遠利益可能有影響。不過,正如港台的前高層說,這危機可能盡快幫助確定她的公共廣播定位。但是在沒有詳細了解運作的金錢、人力、器材等資源需求來說,這是很大的冒險。如果港台成為另外一個花錢機構,這樣如何向市民交代?</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最重要的是,港台在接收亞視模擬頻道後的節目,是否增加觀眾的選擇,符合她們的口味?這不單是有沒有24小時新聞的問題。</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香港電台去年開辦了3條數碼頻道,港台電視31、32及33&nbsp;。港台電視32是全程直播每星期三的立法會會議和其他重要會議與記者會,包括機構宣傳;港台電視33是24小時轉播,內容是中央電視台國際紀錄頻道(CCTV9)。港台電視31已有的節目編排,可能是引致政府「邀請&nbsp;」接辦亞視兩條模擬頻道的動機。</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港台電視31的播放時間是星期一到五從下午5時到凌晨1時30分,星期六及日中午12時到凌晨1時30分。節目內容包括;(1)港台自製節目,例如《IT行者》、《總有出頭天》、《視點31》、《萬象潮中》、《修行》等;(2)外購節目:例如《探索先鋒》、《寰看BBC》等;(3)重新包裝港台經典節目如《獅子山下》及《小時候》等;(4)同步播放港台在無綫電視翡翠台或亞洲電視本港台之黃金時段節目;(5)還有:經典重溫&nbsp;、英文節目、學校節目&nbsp;、天氣報告等。</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從港台電視31的節目表來看,已像一個電視頻道,只不過沒有24小時播放。問題是:這個數碼頻道播放的節目將來是否同時在其中一條模擬頻道播放?若然屬實,就不是增加節目的選擇。更重要的,這些節目是否確定了港台只是提供另類與小眾的節目?</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如果明年4月後只有TVB與香港電台提供免費電視,香港的觀眾是否可以接受?而目前私營免費電視台有規定要在黃金時間播放香港電台的節目,這是否還需要執行?如果繼續執行,即是說,同一時段只可以有同一個節目收看,毫無選擇。</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此外,港台的運作比其他商營免費電視台貴,主要是員工大部分是拿政府公務員體系的薪水,還有製作的節目數量少,美其名為製作嚴謹,質素高,出產少,因此,港台給人的印象一直不是節目低成本的機構。我記得1997年我在漢城出席一個有關公共電視的學術研討會,當時我以印尼新的免費電視台的業界身分獲邀演講,認識了新加坡政府廣播局負責政策與發展的部門主管,談到如何監管公營電視台的支出與效率,我很驚奇地發現新加坡在這方面的數據的掌握與分析之詳盡。當時我服務的印尼電視台,在老闆的要求下,設立了一個MIS(Management&nbsp;Information&nbsp;System)資料管理系統,比較在印尼、香港及新加坡的電視節目,特別是電視劇的拍攝成本與效率。究竟港台接收免費電視頻道後,是否應該受到同樣的監管?這樣的監管可能是香港電台的製作人員不願見到的情况,但是如果香港電台繼續是政府的機構,監管是不能避免。</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美國的公共電視的聯邦撥款已經是不重要,現在很多的公共電視與廣播是附屬於大學的管理。我拿博士學位的學校與任教過的美國大學傳播系,都有管理公共廣播的電視與廣播頻道。這個模式在香港是否可行?這個除了要撇開政治問題外,還有媒體經營管理的問題。</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宏觀來說,我們如何看香港電台以及整體電視界的問題,我還是喜歡用我的分析架構,就是包括了:(一)內容創造、(二)內容傳送與(三)用者的喜好與興趣。</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第一,內容創造。港台應該提供哪一類型節目?節目該用現在的方法製作,還是用多快好省的方法?如果真的是24小時提供節目,每天可以有多少重複播放的節目?</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我們在美國看免費電視,如果在夏季,會有很多的重播節目,我很少在傳媒看到不滿的批評,因為這已習慣了。當然,如果有電視台以減少重播節目來爭取觀眾,這是很值得鼓勵。</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2pt;">港台節目種類質素仍未知</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不過,如果明年4月香港只有TVB一家免費電視台,政府實在難逃責任。但是,匆匆要港台「空槍上陣」(沒有給予充足資源和時間),觀眾是否就多了選擇?政府讓港台填補空缺頻道並非就是交代,因為港台的節目種類與素質還是未知之數。</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香港電台自2000年已經有外判節目,分紀錄片與戲劇兩大範疇,這是給創作人發表渠道的好方法,並提高香港的創意水平。如果港台辦免費電視頻道,外判節目的比例是否可以增加?其他免費電視台是否也有外判節目?還是要政府立法來規管?</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有關節目製作的費用,可以用節目類型來區分,成本最低的是只提供字幕的外國節目;然後是配音的外國節目。如果是自製的節目,清談節目只需要在錄音棚加一到幾個嘉賓,成本不高;遊戲節目與綜藝節目等要看獎金與參加的演員費用。最貴的會是電視劇,因為除非所有的演員是合約制,演員費不高,但是拍攝過程需時,製作團隊人員很多,這是高成本的製作。港台將來是否多拍攝電視劇呢?</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第二,內容傳送。我已經提出取消多媒體擁有權(cross-media&nbsp;ownership)的建議。另外,香港的傳送電視的方法,應該配合媒體融合的大環境,不能只限定某一種傳送方法。私營的電視台已經懂得利用一切的手段,包括利用互聯網、手機App等等方法來讓觀眾收看節目。</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我在美國看電視,除了免費電視是經過大氣電波收到,可以用有線電視或是衛星電視的方法來接收同一個頻道。現在媒體融合,一些電訊公司是幾合一的訂費,例如有線電視有一種服務,叫做Triple&nbsp;Play,就是電視、寬頻上網與電話3種服務都可以提供與綑綁在一起享受特價。電話公司也可以有同樣的三合一服務。不過很重要的是,有線電視、衛星電視與電話公司都是輸送方法(common&nbsp;carrier),不製作節目。</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第三,用者的喜好與興趣。從服務提供者來說,這是最難掌握的一面。不過,對觀眾來說,就是希望可以看到高水準的節目,不單是電視劇。現在很多香港的朋友已經跟我說,她們對香港的電視已經沒有期望。到了這個境地,業界應該好好的思考這個問題。</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2pt;">增加資源與否&nbsp;兩難困局</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縱觀全局,政府不加資源讓現在的港台頂硬上,直至2020年「功成身退」,這對港台不公平;還是給港台增加資源,但4年後任務完成卻「打回原形」,多出的資源怎處理?這可能造成公共資源的浪費,4年後平台消失,對製作和創作人有負面影響。看來這是個兩難的困局。</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香港電台有一籃子的問題,這次港台給「擺上枱」是有點措手不及,第一個要解決的內部問題,還是要找到合適的新處長,在這關鍵時刻,新處長的任務是更百上加斤了。</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作者是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數字媒體碩士專業創辦人,1990年中參與在印尼建立與管理全新的電視台工作</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