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一世」的迷思

<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政改宣傳與反宣傳戰鬥得如火如荼,政府方面強調「一定要得」,泛民則呼籲市民不要接受「袋住先」。綜觀這幾天的民調變化,看來支持與反對已成拉鋸之勢,勝負難分。泛民提出反對「袋住先」的理據,來來去去不外乎是「袋住先」隨時會變「袋一世」。這句順口溜大家聽就聽得多了,問題是「袋住先」真的等於「袋一世」嗎?其理據到底從何而來?</span></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首先看看耳熟能詳的《基本法》45條怎樣寫:「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8230;&#8230;最終達致由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後普選產生的目標」。究竟何謂「廣泛代表性」和「民主程序」,《基本法》沒有提出明確定義。換句話說,當中的演繹空間很大,「廣泛代表性」和「民主程序」可以是個不斷演化的進程,借習大大的名言,就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提名委員會的代表性和所按的民主程序可以隨年月不斷優化。至於何謂「最終」和何謂「普選」,《基本法》沒有說明,更沒有說過一旦某天按照45條成立提名委員會,由全民投票選出特首,那便叫達成終極目標,阿爺從此便會關上門,以後不能再修改選舉辦法。故此,泛民經常掛在口邊的「袋住先」等於「袋一世」似乎不成立。</span></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再留意《基本法》附件一的條文:「2007年以後各任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如需修改,須經立法會全體議員三分之二多數通過,行政長官同意,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當中的關鍵詞是「如需修改」,即是說這是個可以重複啟動的機制,沒有規定修改程序只能啟動一次。既然如此,「袋住先」何來等於「袋一世」?</span></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上月底大律師公會訪京,期間引述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說,8.31決定日後有修改空間,「但必須嚴格依照《基本法》及法律程序,並透過實踐才知特首選舉制度是否有修改需要」,這已經很清楚說明,當前的政改方案不一定要「袋一世」。</span></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再者,民主進程一旦展開了,不但不可能走回頭路,連原地踏步也很難。隨着香港人的民主呼聲愈來愈大,就算8.31方案在立法會通過了,在2017年以至之後,當選的特首都必須回應民間對增加選舉民主成分的訴求,面對繼續優化選舉制度的社會壓力。倘若任何一個出閘的特首候選人膽敢說一旦當選,日後不會再繼續推進選舉民主化,大家認為還會有人投票給他嗎?</span></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同樣地,有泛民提出所謂「爛橙論」,即指提名委員會日後篩剩的只會是對阿爺唯唯諾諾的貨色,屆時香港人只能被迫從這堆名單中挑一個,這同樣又是一個似是而非的理論。2017年能夠落實普選,肯定是國際大新聞,可是若阿爺到時只不過推幾個民望低、甩頭甩骨的傀儡出來參選,香港市民不是儍仔,肯定會大規模上街抗爭杯葛選舉,或投數以十萬計白票廢票以示不滿,再經國際媒體廣泛報道,北京顏面何存?特區政府還有什麼管治威信可言?如果反正結果都是挨罵,阿爺不如索性欽點一個虛君算了,何須大費周章去搞一場選舉戲?再者,即使最後只有建制派候選人才能出閘參選,他們的光譜也可以是很闊的。比方說,陳智思是建制派,鄭耀棠也是建制派,但他們的民望和形象是有別的。</span></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nbsp;</p><p><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說到底,政改爭議演變下來,已變成一場意氣之爭。一方面阿爺與特區政府在方案上其實已隱約作出讓步(像規定每個提委必須至少投兩票,即2+N),不再像2010年那次高調突顯彼此和解,但此舉卻令泛民找不到下台階,惟有繼續死硬say&nbsp;no。簡單地說,就是阿爺和泛民都要面,都想對方先認低威,至於民意究竟是上月底的六四開還是本星期的五五波,基本上已不重要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