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與公義

<p><br /></p> <p><span style="font-family:&quot;PMingLiU&quot;,serif;">今年的六四維園燭光晚會在各種惡意攻擊下順利完成,十三萬五千燭光依然璀燦奪目,我一如既往感動落淚。</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quot;PMingLiU&quot;,serif;">然而,我不得不承認,一股逆流正在香港民主大潮中竄動,橫衝直撞破壞真民主行動。這股逆流在大專學生中散播的是本土思潮,以退出學聯及拒絶出席六四維園晚會為標誌行動。我看到許多年輕學生的失落,迷惘,邏輯混亂,無所適從的狀況。雨傘運動後的大學生竟然陷入如此思想陷阱之中,是我始料所不及的。</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quot;PMingLiU&quot;,serif;">總的來說,本土思潮大概可以包括幾種說法:「去中國化與中國脫離關係,不認同中國人身份,不為建設民主中國負責,中共六四屠殺與港人無關,勇武抗爭保住香港,推行港獨。」其中一位本土派年輕負責人在訪談中舉例說:「他的鄰居是個殺人魔,便築起高牆相隔以求自保。」不是查證殺人魔如何殺人,殺了甚麼人,不關心被殺者的景況尋求法律支援而是閉門自守。他理所當然地說着,不知義和公義為何物,毫無羞愧之意。這不就是為人詬病的,中國人的劣根性:「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嗎?這位不要做中國人的本土派原來體內仍然充滿中國人「懦弱,逃避,猥瑣,苟且偷生」的劣質</span>DNA<span style="font-family:&quot;PMingLiU&quot;,serif;">,更犬儒地視而不見,殺人魔已經侵佔了他的家,高牆已經無用。</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quot;PMingLiU&quot;,serif;">在這裏,我可以不談做中國人還是香港人,不談應否支援建設民主中國,更可不談愛心。但作為一個「人」我要談的是人的基本品質:義和公義,這連黑社會組織內也有所遵從的義之人格。紀念六四死難者,譴責中共六四屠殺,支援國內民運都與是否中國人無關,是否愛國者無關,而是與作為人的應有之義有關。我們每年點起維園燭光是為了持守義和公義,彰顯與美善共舉的人類高貴品德。</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quot;PMingLiU&quot;,serif;">「義」是中國人的道德傳統,孔子孟子所論:「殺身成仁,捨身取義」是作為人的一種內在涵養。我忘記在哪裏抄下「義之所在」這篇文字,茲錄如下:</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quot;PMingLiU&quot;,serif;">人要有正義:知是非善惡有基本正直的價值觀。人要有仁義:有仁心善行用慈愛寬容對待世事。</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quot;PMingLiU&quot;,serif;">人要有俠義:能行俠取義會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人要有仗義:常捨己為人為朋友兩肋插刀。</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quot;PMingLiU&quot;,serif;">人要有情義:不但有俠骨還有柔情的性情中人。人要守忠義:信守承諾忠於友情。</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quot;PMingLiU&quot;,serif;">據作者吳慧華論述,西方人「公義」(</span>justice<span style="font-family:&quot;PMingLiU&quot;,serif;">)的含意包括公平、公正、正義、法律制裁、司法及審判。公義無論在政治層面,司法層面,甚至個人層面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要行出公義是法律的精神。「人類唯一的真正原則是公義,而對弱者而言,公義便是保護和恩慈。」舊約聖經彌迦書第六章記載:「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一個真正行公義的人,必須存憐憫之心,才不會落入法律主義。公義精神的背後是對人的憐憫,好憐憫是行公義的基礎。</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quot;PMingLiU&quot;,serif;">目前,評論界所指的本土派,其實應有所區分,我姑且稱之為「城邦本土派」和「意識本土派」,兩派有本質上的區別,目前界線模糊與學生們思想混亂有關。「城邦本土派」在雨傘運動中策略和論述得宜,迎合年輕人特性而擴大力量已成聲勢。這一派由陳黃兩位大師領導有其政治目的,並不是一般群眾社團。(請注意:在維基百科可以查到:陳雲於1997年加入由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特別顧問葉國華擔任主席的香港政策研究所。)葉國華是地下黨員,筆者曾領導他在「學友社」工作。陳雲埋過葉國華堆,這是線索。</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quot;PMingLiU&quot;,serif;">「城邦本土派」談不上甚麼義和公義,更枉論憐憫之心。他們散播自私自利,心胸狹隘的思想,使學生們變得鼠目寸光,只看彈丸之地&#9472;&#9472;香港。他們的思想與共產黨無異,共產黨人以革命之名,黨國之名可以無所不用其極,可以殺人。他們則以港人優先港人利益之名用粗暴行為欺凌弱者,貌似行義實已失去作為義之基礎的憐憫之情。為達目的,他們不擇手段,與共產黨同出一轍,自由行事件,懷仔事件可見一斑。他們專門製做事端打擊傳統民主派不會手軟,比衝擊港府高官更狠心,以打擊敵人來求得存在的價值。他們的六四晚會是假悼念,看不到真情敷衍了事。他們不是民主同路人,是假民主組織。</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quot;PMingLiU&quot;,serif;">至於「意識本土派」雖屬本土卻在具體立場上搖擺不定,思想矛盾未有定見,是仍在尋找的一群。他們絶大多數都經歷維園燭光晚會的洗禮。筆者有一個想像:維園燭光晚會實在是一個母體,由一大群自年輕做到中年的支聯會義工和千千萬萬的市民所創造。這個母體在二十六年中以六四死難者的鮮血和生命哺育啟蒙了這一代青年人,使他們認識中共的殘暴,關心社會參與政治,成長覺醒從而走上追求自由民主的道路。這是香港民主運動其中一項驕人的成就。</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quot;PMingLiU&quot;,serif;">現在,他們長大了,進入反叛期,進入獨立思考命運自主期,要離開母體開創自己的新路。這是年輕人成長過程中的自然規律,就像兒女要遠走高飛的普通家庭一樣。這期間,他們或會對母體有所不滿甚至離棄,所以我們有了港大的六四晚會。作為母體應該坦然接受,讓他們自由地去尋找探索。只要看到港大學生們仍然重髹太古橋上的二十大字,仍然洗刷國殤之柱,看到他們言詞懇切向烈士致敬,激憤控訴當權者罪行的悼辭,我就感到安慰。學生們仍然堅守大方向,承傳八九民運的精神,相信他們總會認清義和公義這崇高品德而得到提升。唯一的希望是,他們不會忘記維園燭光哺育之恩。而維園母體將會繼續向下一代學子薪火相傳,不會停息。</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quot;PMingLiU&quot;,serif;">二十歲出頭的大學生有其優點:單純率直沒有機心,敢於衝峰陷陣沒有包袱,初生之犢不畏虎。但限於年齡經歷他們亦有缺點: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未及確立,看事立場輕易左搖右擺,處事難於理智冷靜,鬥爭經驗不足,常犯英雄主義等。此外,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求學長知識,不能長期戰鬥。由於學生運動必然帶着上述的優缺點,故此當學運發展成為全民運動時必須聯合各派民主組織共同推進運動。去年雨傘運動已組有「五方平台」,八九民運也曾召開「首都各界愛國維憲聯席會議」,可惜均未能發揮作用。兩個運動同樣未能完成這一進程,是對學生的特性認識不深的結果,實在非常遺憾,是一次慘痛的教訓。</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quot;PMingLiU&quot;,serif;">如無意外,政改方案在立法會被否決之後,香港的民主運動將會揭開新的一頁。讓我們毋忘初衷,堅持到底!</span></p><div>&nbsp;</div> <p><span style="font-family:&quot;PMingLiU&quot;,serif;"><em>2015年6月10日</em></span></p> <p><em>&nbsp;</e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