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兼社會科學院副院長)</div><div> </div><div><span style="white-space:pre"> </span>剛過去的2014年,一開始許多人用很浪漫的諧音來稱呼「愛你一世」,但對於兩岸四地的華人來說,卻是公民社會運動與民主發展驚心動魄的一年。在臺灣,三月的太陽花學運開啟了公民社會運動的新篇章,直接影響到年底九合一選舉藍綠政治版圖的大翻轉;五月則在澳門發生了反對政府肆意要增加官員福利制度的大遊行,規模之大前所未見(澳門人口不足五十六萬,參加人數卻約兩萬);而在香港,九月發生了長達接近三個月的爭取「真普選」運動,舉世矚目。然而在中國大陸,卻一方面發生抓捕新四人幫的反貪腐政治鬥爭,另方面對任何維權與公民社會運動,採取強力打壓的作法。而無論臺灣的民主化進程、香港的爭取民主化運動,或澳門公民意識的抬頭,都是中共政權無法完全掌控也不樂意見到的。這個時候,來看看余杰最新的力作《刀尖上的中國》,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div><div> </div><div><span style="white-space:pre"> </span>本書收錄了作者所精挑細選的瞭解中國五十本書,其實筆者大部分都從未看過,根本沒有資格來寫這個序。但也因為有機會津津有味地仔細拜讀大作,而獲益匪淺。自2007年開始全方位地接觸瞭解中國大陸開始,筆者就常引述《幽夢影》中的觀點──天下「無才子佳人則已,有則必當愛慕憐惜」,開始大量認識交往中國大陸的朋友,不管是官員、體制內學者、自由派人士、公民社會領袖、支持民主運動的學者,或者是海外民主運動的人士。其中,余杰不僅親口告訴筆者說他自己曾經在大學時期是一個過目不忘的人,其實也的確是筆者所認識的朋友中非常具有才華的才子。他是一位四十歲即擁有四十本著作的作家,其文學的筆調不僅流暢且深入淺出,任何一本著作讀起來都覺得是一種享受。本書也不例外,尤其是看他所寫的每一篇評論,就覺得好像是自己已經閱讀了每一本書。</div><div> </div><div>至於如何來看待這本書的出版,筆者想引述英國維多利亞時期自由主義的代言人約翰彌勒(John Stuart Mill,1806-73)在《自由論》中的觀點:「如果全人類除去一個人只有一種意見,而那一個人另有相反的意見,前者的不應禁止後者發表其意見,也和後者在權力能及時不應禁止前者發表其意見一樣。」這是因為「禁止一種意見發表的特殊罪惡,是它形成了對人類的劫奪行為;它所損害的不限於這一代,還及於後世;而它對於不同那種意見的人的損害,還要多於它對持有那種意見的人的損害」。的確,基於人類易犯錯誤(fallibility)的觀點可以發現「人類並不是不會犯錯,他們的真理大都是半真理(half-truths)」,歷史上已經處決了蘇格拉底與耶穌基督,而第一個發現地球繞太陽轉的人也受到迫害,換言之,「不管那種言論如何真實,如果不經過充分、反覆和大膽的討論,它就會被視為一種死的教條,不是活的真理」,這意味著多數不一定是對的,少數不一定是錯的──真理是質的問題,而不是量的問題。</div><div> </div><div>而當代對於言論自由的保障,勢必要維護新聞自由與出版自由。雖然這本書的出版對於各界的意義可能有所不同,但正如約翰彌勒對於言論自由的探討所描述的那般,「除非對相反的意見有過最充分與最自由的比較,意見的一致並不可取;且在人類能夠比現在更認識真理的全貌以前,意見的分歧也不是一件壞事,而是一件好事」。透過本書的介紹,將使得讀者可從一種和過去不同的途徑來認識中國,開拓對中國的新印象,這對於一個想更深入瞭解中國各種面貌的人而言,想必能夠帶來相當豐富的啟發與收穫。</div><div> </div><div>本書的特色之一在於作者以夾評夾敘的方式,不僅對於每一本書提綱挈領地做出介紹與評論,更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獨特觀點。仔細閱讀本書,可以使讀者快速有效地掌握兩百多年來中國發展的梗概,並思考中國未來何去何從。本書雖是書評性質,但其可讀性很高,反而是比五十本書評中的任何一本更加值得參閱。而對於臺灣來說,由於中國是臺灣躲也躲不掉的「存在」,因此筆者樂於撰寫推薦序,將本書分享給所有關心中國發展前景的讀者。</div><div> </div><div>最後順便一提,約翰彌勒乃是為了社會進步而提倡維護言論自由,他推舉標新立異(eccentricity)的必要性,強調創造力與天才乃是社會進步之所需,進而認為習俗輿論的專制與一致性乃是東方社會進步的障礙,他甚至於特別舉中國為何停滯為例,指出「中國對我們就是一個值得警惕的例子──一個很有才能,並在某些方面,甚至也有智慧的民族,由於罕有的幸運,它在很早時期就有了很多非常優良的習俗」,然而中國卻一直用同樣的格言和規則去支配全體人民的思想和行為,因而「變得停滯不前,並且一直保持這樣已有幾千年之久」。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崛起的富強夢,約翰彌勒的思想是否能夠振聾發聵呢?而我所認識的余杰,就是一個思想不受任何拘束、個性自由奔放,文筆相當流暢的天才型作家,他和筆鋒犀利、兼具深厚學理與現實關懷的紐約城市大學夏明教授,以及獲得哈佛大學與加州柏克萊大學雙學位又相當具有行動力的楊建利博士,在我心目中乃是海外中國民主運動的三劍客。這些特立獨行的人物與思想,從宏觀的歷史角度來說,他們是否也應屬於中國社會進步的資產呢?</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