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div><div><table border="0" cellpadding="0" style="color: #222222; font-family: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2.8000001907349px; background-color: #ffffff;"><tbody><tr><td style="margin: 0px;"><p><br /></p><p> <wbr> <span style="font-family: 細明體;"> </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細明體;"> </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KaiTi;"><em>近日,網上流傳中共外戚文職將領劉亞洲文章,<wbr>吹噓毛澤東眼光遠大,總攬抗戰云云,其狀如毛孫新宇之顢頇頑劣。<wbr>如今初解抗戰者皆知,蔣中正領導的中國國民黨和國民革命軍,<wbr>完全能夠獨立抗擊日本,沒有中共,只減去許多糾纏。至於毛,<wbr>抗戰八年,窩在保安縣,偏安延安小朝庭,所干幾件事,<wbr>都與抗戰無干:每周舞會,休賀(子珍)娶江(青),練毛筆字,<wbr>發表文藝講話,整風,並發福,肥碩到死。劉迷醉毛詩,八年抗戰,<wbr>毛沒有一字入其詩,劉何解?</em></span></p><p><em><span style="font-family: 細明體;">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KaiTi;"> 下文為10年前為《浩氣長流》卷三《精神堡壘》所撰文字。<wbr>中國抗戰,自有其足夠豐沛的精神源泉,<wbr>根本無需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之類勞什子,<wbr>更不是劉亞洲之流嘔啞嘲哳難為聽的胡言亂語可以污瀆。——201<wbr>5,7,7</span></em></p><p> </p><p> <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 serif;">二戰諸國,德意日法西斯為帝國之擴張征服而戰,野蠻殘暴,<wbr>毫無道義可言。美英蘇為捍衛其社會制度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而戰,<wbr>唯中國抗戰,不僅為土地、家園、財產、性命,<wbr>亦為國際正義與人類公理而戰;為獨立、自由、平等、正義、文明、<wbr>和平而戰;為續存光大世界惟一悠久、博大、深沉、<wbr>純樸之文化而戰;為聯合世界上平等相待之民族共同奮鬥,<wbr>以建共和、以進大同而戰。</span></p><p> <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 serif;">凡中華文化濡染凝聚者,無論舊式士大夫之陳三立、<wbr>全盤西化之胡適之、皈依佛門之李叔同、左翼文人之郭沫若,<wbr>無論游歷歐西,負笈東瀛,留學北美,取法俄蘇,無論東西南北中,<wbr>漢滿蒙藏回,文理法商醫,成百上千學貫中西之鴻儒碩彥,<wbr>博通古今之泰山北斗,成千上萬風華正茂之才子佳人,<wbr>意氣風發之青春學子,遙承春秋大義,直接漢唐氣像,篳路襤褸,<wbr>含英咀華,百慮而一致,殊途而同歸,投身民族聖戰,<wbr>擔負天下興亡。他們深懷“天之未喪斯文”之不易信念,倜儻郁結,<wbr>舒憤垂文;躬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之聖賢理想,苦其心志,<wbr>勞其筋骨;持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無悔誓約,<wbr>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遵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wbr>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永恆理想,<wbr>以昂藏之民族正氣與優勢之精神力量,壓倒並粉碎暴日之戰爭思想,<wbr>為中國之道德重建、文化復興壘築起鳳凰涅槃之精神堡壘,<wbr>恰似十級浮屠寶塔,巍然屹立中華大地。</span></p><p> <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 serif;">抗戰因其存亡續絕之艱苦悲慨,<wbr>亦必玉成中國現代道德重建和精神復興之開端。熊十力、梁漱溟、<wbr>馬一浮、陳寅恪、錢賓四、湯用彤、張君勱、馮友蘭等靈心善感、<wbr>秉賦卓異的道德君子、哲學宗師、史學巨擘、學問大家在天地色變、<wbr>晦盲否塞時分,動心忍性,發憤運思,著書立說,開壇講學,<wbr>會通古今,融貫東西,上達天冥之形上境界,<wbr>下撫民族生命之歷史命運;往溯中華三千年大本大源,<wbr>以圖中華道統不墜,以立中華文明之世界地位,<wbr>以使中華固有之聖賢氣像流布九州,<wbr>以助國人卓立天地並躋身世界強盛民族之林。一代學人堅守教職,<wbr>旁搜遠紹,鉤深探微,為中國現代哲學、歷史、倫理、法律、社會、<wbr>經濟、宗教、民族、心理、語言以及數學、物理、化學、生物、<wbr>地理、醫學、農林、考古、工程等領域與學科,完成開創性工作,<wbr>中國現代學術思想、體系、流派、方法從此得以奠基。</span></p><p> <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 serif;">海牙《陸戰法規慣例條約》等國際法,<wbr>多次明文禁止交戰各國對一切文化教育機構施行破壞。<wbr>中國智識教育界受命民族精神與歷史文化,<wbr>高等院校多為抗戰思想之堅固堡壘,<wbr>日本因之以摧毀中國高等教育為其「對華總力戰」之重大目標,<wbr>中國因之遭遇史所空前之「文化浩劫」。<wbr>中國戰時教育當局因應國難深重,根據「抗戰建國」之方針與「<wbr>戰時須作平時看」之主旨,制定戰時教育綱要,推行戰時教育運動,<wbr>堅持民族生存與復興國家並重。<wbr>中國半世所創所積之學術精神與教育思想薪傳火播,大批學貫中西、<wbr>博古通今的思想宗師、學問大學、教育巨子秉持「兼容並包」<wbr>之精神、「校政自治」之原則、「嚴謹求實」之學風,<wbr>堅持學術民主,倡導思想自由,實行教育獨立,<wbr>中國教育界於山河破碎之際、民族危急存亡之秋,學派林立,<wbr>大師雲集,英才代出,蔚成大觀。為保存中華國脈民魂,<wbr>一百余所高校、八十余萬師生員工揮淚辭校園,銜恨別寒窗,<wbr>顛沛流離,篳路襤褸,苦心志,勞筋骨,餓體膚,講學危途,<wbr>弦誦不輟。北抵甘陝,南窮雲貴,中入湘桂,西溯巴蜀,<wbr>轉徙崇山峻嶺,周流春寒秋肅,遷播二百余次,行程百萬余里。<wbr>空前絕後,為中國五千年文明絕地重生之世紀再創;彪炳千秋,<wbr>書世界歷史最悲壯輝煌之文化奇觀。</span></p><p> <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 serif;">中國文人素以天下為己任,抗戰文學不僅是救亡圖存的重要戰場,<wbr>而且是中國現代文藝復興的重要領域。一九三六年,<wbr>上海文藝界魯迅、林語堂、王統照、郭沫若、茅盾、巴金、包天笑、<wbr>洪深、夏丐尊、赵家璧等發表《<wbr>文藝界同人為團結御侮與言論自由宣言》;一九三八年,「<wbr>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和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先後在武漢成立;<wbr>一九四</span>O<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 serif;">年,軍委會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員會在重慶成立。<wbr>二十余年間營壘分明、派別對立的文學研究會、左翼作家聯盟、<wbr>南社、獨立文學家和自由主義作家第一次聚集在抗日救亡旗幟下。《<wbr>抗戰文藝》、《文藝陣地》、《文藝先鋒》、《七月》、《<wbr>文藝雜志》、《文學月報》、《野草》、《中原》<wbr>等文學刊物成為時代的號角、民族的神經、抗戰的前沿陣地。<wbr>大量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特寫、通訊,把前線和後方、<wbr>城市和鄉村、中國和世界聯為一個戰鬥的整體。抗戰文學的方向、<wbr>性質、任務、口號、風格、題材、理論、創作、形式得到自由、<wbr>充分、廣泛地研究與論爭,中國現代文學界達到空前的團結和繁盛,<wbr>並與世界文學發生歷史性聯系,開始了中國文學的現代進軍。</span></p><p> <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 serif;">音樂是民族的心律,歌曲是時代的脈跳。烽火十四年,無數音樂家、<wbr>詩人、歌者、鼓手創作了無數救亡歌曲,其規模之大,成就之高,<wbr>影響之深,中國現代音樂無出其右。它們是哽咽、呻吟、啜泣,<wbr>更是吶喊、高腔、怒吼;是小曲、長調、大呂,更是號角、鼙鼓、<wbr>火炬。哪里在逃亡流浪,哪里就有《九·一八》、《長城謠》<wbr>的凄厲蒼涼;哪里壕塹起風煙,哪里就有《旗正飄飄》、《<wbr>救國軍歌》的雄強豪邁;哪里有中國人,那里就有《我是中國人》、<wbr>《中國不會亡》、《義勇軍進行曲》的慷慨激越。<wbr>無論眾多音樂大家合創的「中華全國音樂界抗敵協會」、「<wbr>中華全國歌詠協會」,還是黃自、肖友梅組織的杭州「<wbr>鼓舞敵愾後援音樂會」,陳歌辛、張昊成立的孤島上海「<wbr>歌詠指揮訓練班」;無論劉雪庵、江定仙、任光牽頭的「<wbr>歌曲作者協會」,李凌沨、盛家倫為首的「新音樂社」,<wbr>還是沈知白、譚小麟、夏之秋參予的「中央訓練團音樂干修班」,<wbr>冼星海、賀綠汀、呂驥執教的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班;<wbr>無論馬思聰、鄭志聲、蔡紹序指揮的重慶三大交響樂團,<wbr>還是張曙指導的長沙國際音樂會;無論《黃河大合唱》、《<wbr>犧盟大合唱》的齊唱、對唱、獨唱、輪唱,還是《流亡三部曲》、《<wbr>犧牲已到最後關頭》、《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wbr>的復調結構和高音領喊;無論進行曲、安魂曲、思鄉曲、搖籃曲、<wbr>征夫曲、迎春曲、凱旋曲還是民間小曲、說唱、戲曲、歌謠;<wbr>無論白山黑水、揚子江頭、嘉陵江上、黃河岸邊的風吼馬叫,<wbr>還是無數「救亡歌詠隊」、「戰地服務團」、「兒童抗戰宣傳團」<wbr>傳唱四方的救亡之聲,都是中華民族驚醒奮起的主旋律、<wbr>現代中國的最強音。</span></p><p> <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 serif;">國難方殷,外患日亟。中國美術界在民族解放聖戰中,蛻變生命,<wbr>變法自我,升華超越,構成中國抗戰悲愴壯麗的封面。現代主義、<wbr>學院派、寫實主義、左翼美術運動、國粹主義,各種藝術流派、<wbr>思潮、理論自覺以「民族」為大義,以「救亡」為旨歸,以「<wbr>現實主義」為主法。中央大學藝術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wbr>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wbr>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摒除門戶和意識形態藩籬,在「民族救亡」<wbr>大旗下攜手合作,先後成立「中國美術會」、「<wbr>中華全國美術界抗敵協會」、「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wbr>全國漫畫界抗敵協會」,先後舉辦三屆全國性抗戰美術展覽。重慶、<wbr>上海、北平、武漢、長沙、廣州、延安、成都、桂林、昆明、金華、<wbr>洛陽、西安、廈門、福州、香港、贛州、<wbr>襄樊等市先後成為抗戰美術中心。無數美術家走出像牙塔,告別「<wbr>芙蓉蜻蜒」、「秋山蕭寺」、「海棠芭蕉」,水墨烽火,丹青鐵血。<wbr>張善子、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徐悲鴻、林鳳眠、倪貽德、<wbr>蔣兆和、潘天壽、陳之佛、張書旂、吳作人、傅抱石、李可染、<wbr>黃君壁、常書鴻、唐一禾、王臨乙、葉淺予、豐子愷、張樂平、<wbr>古元、張光宇等中國畫、西洋畫、版畫、漫畫、雕塑、攝影、工藝、<wbr>書法界大師,或閉門罷硯,拒任偽職,或怒繪獅虎,以壯國威,<wbr>或精描百鴿,輸誠和平,或洗刀鑿石,奠忠譴逆,或堅守執教,<wbr>續傳畫脈,或寫真流民,寄情蒼生,或敦煌臨摩,葆存國粹,<wbr>或攜篋遠游,交通中外。宥於局限,<wbr>抗戰美術雖未產生堪稱不朽之偉大作品,<wbr>畢竟以其整體的受難與創造,<wbr>書寫了中國現代美術史質樸壯麗的篇章。</span></p><p> <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 serif;">戲劇是中國舊藝術,電影為現代工業化新形式。此舊此新,<wbr>都成為抗戰文藝的生力軍。門戶森嚴、派別聳立的戲劇界,<wbr>同為喪亡之音,國殤之腔。暴日臨頭,再難分海派京派、川劇粵劇,<wbr>題材、劇本、舞台、道具、演員、導演、觀眾,俱變共進,<wbr>一齊成為抗敵鼓吹的喉舌。在「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號召下,<wbr>「中華劇藝社」、「中國萬歲劇團」、「中央青年劇社」、「<wbr>孩子劇團」、「中國實驗歌劇團」、「中央劇團」、「<wbr>中國藝術劇社」、「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新中國劇社」、「<wbr>東方劇團」、「怒吼劇社」等社團共同走出積弊叢生的舊藝苑,<wbr>走進陽光,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走進血肉搏殺的民族解放戰場。<wbr>獨幕劇、多幕劇、歷史劇、現代劇、街頭劇、活報劇,大師薈萃,<wbr>新秀輩出,佳作紛呈,壘起中國現代戲劇史詩般的大舞台。「<wbr>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會」組織電影藝術家對電影內容、形式、<wbr>手法、技巧、風格進行了全新變革。「中國電影制片廠」、「<wbr>中央電影攝影場」旗下大批電影人士以「一寸膠片一粒子彈」自勵,<wbr>生產大量故事片、紀錄片,力促電影下鄉、入伍、出國,<wbr>力促電影大眾化、通俗化、民族化。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wbr>電影放映總隊」走遍前線各戰區與後方城鎮。<wbr>大量西方反法西斯電影引入,中國從此成為世界電影大國。</span></p><p> <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 serif;">中國現代新聞出版界素來『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用』,自命『<wbr>天下公器』、『社會公人』,堅持「獨立、客觀、超黨派」和「<wbr>文人論政」立場,奉行「大公主義」、「史家精神」,期以「<wbr>國民喉舌」、「民族公產」建設現代公民社會和憲政國家。<wbr>抗戰軍興,世界大戰繼起,中國新聞界空前抖擻,秉持國民公意,<wbr>傳布國家本位,評介全球趨勢。《中央日報》、《救亡日報》、《<wbr>群眾周刊》、《大公報》、《《新華日報》、《解放日報》、申報》<wbr>、《新民報》、《陣中日報》、《掃蕩報》、《益世報》、《<wbr>世界日報》、《老百姓報》,中央通訊社、中國海外通訊社、<wbr>國際新聞社、軍委會國際宣傳處、中央廣播電台(</span>XGOA<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 serif;">)、<wbr>國際廣播電台(</span>XGOY<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 serif;">)、中國電影制片廠,商務印書館、<wbr>中華書局、正中書局、大東書局、開明書店、世界書局、文通書局、<wbr>三聯書店共同發表、制作、出版了巨量優質的抗戰建國作品。<wbr>中央政治學校新聞系、復旦大學新聞系、上海聖約翰大學新聞系、<wbr>北京燕京大學新聞系、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新聞專業、<wbr>廣州國民大學新聞學系、<wbr>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培養了成千上萬職業記者、編輯和經營人才。<wbr>合眾社、美聯社、路透社、塔斯社、法新社、哈瓦斯社、《<wbr>紐約日報》、《泰晤士報》、《巴黎日報》、《消息報》、《時代》<wbr>、《生活》周刊向全世界播發抗戰中國的真實情況。張季鸞、<wbr>胡政之、王芸生、成舍我、史量才、雷鳴遠、儲安平、陳銘德、<wbr>程滄波、葉楚傖、潘梓年、華崗、邵力子、曹聚仁、陶百川、<wbr>鄒韜奮、胡愈之、羅隆基、王造時、王雲五等獨立報人、<wbr>出版大家和新聞巨子廣延中國名流、學者、教授、作家著書立說,<wbr>一時讜論林立,宏文流布,共同塑造了戰時中國獨有的新聞景像、<wbr>出版大觀和民族精神的磅礡氣像。</span></p><p> <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 serif;">科學屬於全體文明世界,科學思想與現代技術不僅是中國反對專制、<wbr>鏟除貧困之嶄新文明因素,亦為中國反抗侵略、<wbr>重建國家之強大現代力量。中國與西方盟國科學家胼手胝足、<wbr>殫精竭慮,共建中國戰時國防、科技、工程、經濟、交通,<wbr>堪稱東西文明正面交流一大典範。科學精神和方法運用於中國歷史、<wbr>語言、考古、心理、民俗、地理、建築、氣像等領域之現代重建,<wbr>為抗戰時期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界開出新路。中國開始運用科學、<wbr>理性精神客觀分析中國命運、抗戰建國、中國與世界關系,<wbr>並衍生出新的思想體系和新的民族力量。</span></p><p> <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 serif;">和平無國界,正義不可分割。得道多助,<wbr>中國抗戰攸關亞太及世界命運,深得國際同情與援助。<wbr>一九三八年二月,「國際反侵略大會援華特別會議」在倫敦召開,<wbr>要求各國政府停止對日貸款並禁運軍火;八月,「國際紅十字大會」<wbr>呼吁制止日軍飛機轟炸中國城市;一九三九年七月,「<wbr>第八屆國際工會聯合會」在蘇黎世通過《加緊制裁日本,援助中國》<wbr>案;法國各黨派眾議員一百八十八人組成「同情中國委員會」;<wbr>英國倫敦、曼徹斯特等十三個城市市長、<wbr>英國牛津大學各學院院長聯名致電中國政府,對中國表示敬意;<wbr>加拿大溫哥華「援華委員會」<wbr>禁止太平洋各埠運輸軍需物資前往日本;<wbr>澳大利亞堪培拉碼頭工人拒運廢鋼鐵到日本;<wbr>美國七十七名著名作家將五百萬美元版稅捐贈中國;紐約、舊金山、<wbr>波士頓、華盛頓舉行大規模援華反日示威游行。成千上萬美、歐、<wbr>蘇各反法西斯盟國科學家、學者、新聞記者、詩人、藝術家、<wbr>傳教士從世界各地前往中國,在道義、學術、思想、<wbr>精神和靈魂上與中國並肩而立,融為一體。</span></p><p> <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 serif;">每當危急存亡時分,中國總有道德文章名世,有泰山矗立蒼茫,<wbr>北斗高懸陰霾,國人知所矜式,民族精神有所憑藉。<wbr>陳三立於北平淪陷之日,與叛臣鄭孝胥絕交,誓不逃難,<wbr>絕食五日而亡;馬相伯高齡九秩,奮書《為日禍告國人書》,<wbr>吁立息內爭,共御外侮;章士釗拒任汪逆偽職,<wbr>蔡元培發起民權同盟,謝無量奔走抗戰募持,章炳麟撰《<wbr>十九路軍死難烈士墓表》,馬一浮開設國學講座,<wbr>李叔同提倡念佛救國,陳叔通淞滬募捐勞軍,<wbr>周樹人倡導民族革命戰爭大眾文學口號,<wbr>歐陽竟無攜國寶佛經輾轉後方,<wbr>太虛法師率佛教訪團往印度緬甸宣講抗戰。前清遺孑、辛亥元老、<wbr>國學宗師、革命先驅無不拂髯激昂,大節高標,宏布國魂士氣,<wbr>中國雖山河破碎而道術未裂,精神常新。</span></p><p> 1938<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 serif;">年</span>1<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 serif;">月,</span>27<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 serif;">歲的唐君毅在抗戰陪都重慶寫道:<wbr>故此中國之抗戰乃為保存此世界唯一博大悠久之文化而戰也,<wbr>為保持人的文化而戰也,<wbr>為保存擔負創建世界未來文化之責之民族而戰也。<wbr>故此次抗戰意義之神聖,遠過於人類史上任何戰爭。抗戰中國,<wbr>乃春秋、漢唐以降一陽來复之大時代,民族精神鳳凰涅磐式的重生。<wbr>即使遭遇蘇聯染指、山河淪陷的曠世浩劫,其輝光也將永</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imSun;">耀</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 serif;">史冊,<wbr>弈葉不磨滅。</span></p><p> 1941<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 serif;">年</span>12<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 serif;">月</span>30<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 serif;">日,中國抗戰最艱危時刻,<wbr>在曾數度一片火海、斷壁殘垣的重慶民族路、<wbr>民權路和鄒容路三條主干道義叉中心,<wbr>修起一座蜚聲中外的木質紀念建築物,公議定名為“精神堡壘”。“<wbr>精神堡壘”通高七丈七尺,取“七·七”抗戰之意,<wbr>頂端中央安置一口大瓷缸,內貯燃油、棉條,每遇重大集會,<wbr>即倒入酒精點燃,焰火熊熊,像征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浩然正氣。</span></p><div> </div><div><em>2005<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 serif;">年</span>10<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 serif;">月</span>14<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 serif;">日</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 serif;">重慶</span><br /> </em></div></td></tr></tbody></table></div><p style="color: #222222; font-family: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2.8000001907349px; background-color: #ffffff;">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