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覺.自主

<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在2014年爆發雨傘運動的前夕,學生的罷課行動提出了「命運自主」的口號,而這也成為了佔領時期政總外大台的背景標誌。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命運自主」會成為在後雨傘時代引領香港人跨越世代演進的精神信念。</span></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br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要自主我們的命運,是指香港人要由自己去決定未來的路要怎樣走。這不是關乎一個個別的香港人要做一些只是關乎他自己個人或家人的決定,而是香港人作為一個群體,要共同去決定香港在未來要走的路。但香港人「命運自主」的意識,也要經過一段很長的歷程演進。</span></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br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香港人要一起來自主我們共同的命運,首先要自覺大家是同屬一個有別於其他人的群體。在這屬於香港人及由香港人組成的群體,我們在同一地域上,分享着相同的歷史傳統,使用共通的語言,擁抱共同的文化價值及意識,構成了一種只屬香港人的生活方式,令我們對這群體產生了獨有及強烈的身份認同。</span></p><h2><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開放多元的香港人身份</span></h2><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香港人這群體與其他人類群體也有分別,因它並非以與生俱來的特質如種族、膚色來界分,因此是開放的。只要是認同及追求香港人那套生活方式,每一個人都可以選擇分享那相同的歷史傳統,學習那共通的語言,及擁抱那共同的文化價值及意識,成為這香港人群體的成員。</span></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br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這開放的屬性令香港人群體容讓其成員也可身屬及認同另一人類群體。正如人可以有雙重國籍,人也可以有雙重甚或多重的身份認同。香港人若是有多重的身份認同,也因香港人群體的開放屬性,並不必然要求所有成員都要主觀地以香港人的身份在其多重身份中為最優先,只要他與同樣擁有着同樣身份的其他香港人,能因這共同的身份認同而緊密聯繫起來,那就已經足夠了。</span></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br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這種自覺是自主的基礎。我們若不能自覺是共同屬於一個香港人的群體,就不會醒悟要由大家一起來決定香港人這群體的命運。但即使有了這自覺,香港人要真正「命運自主」,我們還要有重掌命運的決心,且這決心必須是堅定、持久、能化為行動的動力。</span></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br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在殖民地統治的時代,大部份的時間及大部份在香港居住的人,可能連這種自覺也沒有。他們很多都是由大陸不同的地方避難而逃來香港,對原居的群體仍是非常依附,未能對香港產生歸屬感。他們也有是為了尋找更好的生活而來到香港,而香港可能只是他們的跳板,故在他們尋索到新的身份認同前,香港人的身份與過客無異。</span></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br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在殖民地成立時,香港地域上已有原住民,但這麼多年來,他們在多重的身份中,對宗族及中國人的身份認同,較諸香港人這身份是強烈得多。香港這空間畢竟是由英國人經數次戰爭強奪中國領土而組成的,故對原住民來說,香港人這身份更多是外加及人為製造出來的。真的出現香港居民自覺為香港人的,可能最早要追溯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香港本土出生及成長的那一代人。</span></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br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但能自覺為香港人的香港居民還是太少;而有這自覺的,也還未夠濃烈,更不要說有自主的決心。因此,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當中、英談判香港前途問題時,我們只是默默站在一旁,沒有要求成為談判的一方,雖然談判所要決定的,直接關乎我們自己的命運。當北京政府在八十年代中期開始起草及在1990年通過《基本法》時,我們接受了只是被諮詢,沒有要求《基本法》這份屬於我們的香港憲章必須得到我們直接表示同意才能有效。在過渡期,於中、英政府就過渡前進行的政改爭議中,我們是旁觀者多於是直接會受這政改之爭影響的人。也因香港人自我醒覺不足,在回歸時,我們欣然接受了由北京政府欽點的董建華為特首,甚至自我感覺良好,認為已經達到了「一國兩制」、高度自治及港人治港。</span></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br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突破點出現在2003年反對二十三條立法的七一大遊行,那可以說是香港人自覺要「命運自主」的里程碑,出現了有史以來,單純為了香港內部事務,最多人走上街頭對政府表達不滿的一次社會行動。當中不少更是過去一直是政治冷感、自掃門前雪的中產階級。在接着的十年,於一系列的社會抗爭事件中,包括了反對拆卸天星及皇后碼頭、反對興建高鐵、反對國民教育科,更多香港人能自覺要自主命運。但他們自主的決心,還是止於對政府一些不公義的做法一起來說「不」。</span></p><h2><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跳出別人所定下的框框</span></h2><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和平佔中在2013年壠動以公民抗命爭真普選的運動,就是有自覺的香港人,要以真普選的制度去選出能代表我們的特首,來真正實現香港人「命運自主」的信念。但在一年多的過程中,北京政府一直拒絕談判及讓步,反而公佈《白皮書》以「一國」壓「兩制」。香港人以622民間全民投票八十萬人投票和七月二日511公民抗命向北京政府顯示爭真普選的決心,但北京政府卻以831決定來回絕香港人的普選訴求。這就是學生提出「命運自主」的背景。到這時候,已有更多香港人準備好走上一條更進取的自主之路去爭取我們心中所想要的,再不是等候別人來賜予。</span></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br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由催淚彈催生的雨傘運動和七十九天佔領,更把香港人以和平但進取的方法來自主命運的意識推上歷史高峯。雨傘運動雖未足以改變北京政府的立場,最後此輪政改以立法會用28比8票否決了「袋住先」方案告終,但也凸顯了香港人要自主命運,在現有體制的局限下所要面對的巨大阻力。</span></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br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在後雨傘時代,香港人明白到《基本法》加上831決定,已為香港人要自主命運,劃下了難以逾越的界線。北京政府願意給香港人的那套「一國兩制」,已明顯不是我們所能接受的一套「一國兩制」。要實現真普選,也不再能透過現有《基本法》下的框架。</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br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香港人「命運自主」的信念,從殖民地時代走到此時此刻,由欠缺自覺同屬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到漸有及漸多自覺;由決心不足,到決心向不公義之事說「不」,至立下決心以行動去爭取實現我們想要的真普選;由在北京政府所劃下的界線內去爭取,到醒悟要跳出別人為我們所定下的框框。</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br /></span></p><div>&nbsp;</div><div><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在未來我們無論選擇走一條怎樣的路,也都是香港人在自覺自主下所做的決定,是一條屬於我們自己的路。</span></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