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復三先生因病逝世,享年89歲 (附严家祺文)

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中國代表趙復三先生,于美國東部時間2015年7月15日上午十時,在美国康州因病逝世,享年89歲。 1989年“六四”天安門慘案發生後,趙復三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上表態,反對“六四”屠殺,向受難的北京學生、市民致哀;從此流亡海外。(本刊首发)

紙媒將成為小眾傳媒

紙媒若要繼續保持盈利,需要認清一個現實:紙媒不會消亡,但絕對不會是大眾傳媒了,所以不需要再繼續大眾生產的生產邏輯。網媒固然能夠給傳統媒體提供選題方面的指導,但二者的運作模式本就不同。傳統媒體需要細分市場,從內容和讀者定位上與網媒有所區分,發揮自身的優勢,而非徹底追隨網絡議題,才會有一線生機。

中共元老万里去世享年99岁

20岁加入共产党的万里是中共建政的开国元老之一,曾先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要职。他也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支持者和实践者。万里在担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期间,支持和鼓励包产到户政策,和当时担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的赵紫阳齐名,故有“要吃米,找万里;要吃粮,找紫阳”的说法。
1989年学潮期间,天安门广场绝食学生呼吁出访北美的万里提前回国,召开人大紧急会议。万里明确表态支持邓小平的镇压决定后才得以回到北京。

否決之後(二)

雨傘運動中最令我深惡痛絕的聲音就是:「拆大台」「你不代表我」。這是反民主的噪音,卻在一段時間內主宰了大局。面對這樣的挑戰,當時的學聯領袖們無寧兩可,無所適從,無法自主掌握運動。而站在前線的知識人亦謙謙君子,束手無策,沒有從理論上嚴詞批判其反民主的性質,讓這些錯誤的言論不斷囂張擴散,消弭抗爭的意志,令我覺得非常痛心。(本刊首发)

中國進入“美麗島時代”?——我对余杰文章的质疑

余杰发表的《中國進入美麗島時代》有些说法不妥。有鉴于余杰先生在海外媒体影响较大,有可能误导读者,造成不良影响,为此,笔者不揣冒昧,提出质疑,以此就教于余杰和各位读者。(本刊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