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纪”提早结束了?

<p><br /></p> <p><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就像是在开心屋里照哈哈镜,你看到的中国都是你希望看到的&#8212;&#8212;历来如此。</span></p> <p>&nbsp;</p> <p><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有时候,你看到的观点积极得势不可挡,认为这块土地是个永远扩张的市场&#8212;&#8212;就像</span>19<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世纪兰开夏郡</span>(Lancashire)<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的纺织厂主乐观高估中国的布料需求量,相当于把每个中国人的长衫都加长了一英寸;或者认为中国市场可以无限饱和&#8212;&#8212;就像当今的智能手机分析师在预测中国市场普及率时,从目前的</span>40%<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直线外推。有时候,你看到的是固执的负面看法,就像</span>19<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世纪时有人认为&#8220;黄祸&#8221;</span>(Yellow Peril)<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在洗劫世界,或是上世纪</span>60<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年代有人认为多米诺骨牌不断倒下,共产党在一个又一个国家夺取政权。</span></p> <p>&nbsp;</p> <p>&nbsp;</p> <p><span style="font-family: SimSun;">我们刚刚告别了大家几乎一致认为是&#8220;中国世纪&#8221;的时代。赶时髦的西方家庭给自己的孩子请了中国保姆,让孩子们听中文摇篮曲,让他们在</span>20<span style="font-family: SimSun;">年后更加胸有成竹地投入高盛</span>(Goldman Sachs)<span style="font-family: SimSun;">的实习竞争;潮人们从纽约布鲁克林搬到北京的三里屯,以炫酷的经历妆点自己的履历;银行、经纪商、私人股本公司、咨询机构以及媒体公司纷纷扩充北京和上海的办事处,以获取看似手到擒来的财富。</span></p> <p>&nbsp;</p> <p><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但是,其中有多少投资和规划是基于严谨分析、而不是基于情绪和时尚潮流呢?</span></p> <p>&nbsp;</p> <p><span style="font-family: SimSun;">人们只需要稍稍看一下过去的档案就能发现,一些人基于中国的经济数据作出决策,然后写下长篇大论谴责这些统计数据的价值和准确性,然后在这些数据看似糟糕时恐慌不已,接着再次批评那些数据,最后&#8212;&#8212;正如我们最近所看到的&#8212;&#8212;表示,只有中国的数据出现好转时,当前的市场灾难才会结束。</span></p> <p>&nbsp;</p> <p><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这一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自己的过错造成的,它使自己的体制和运作如此不透明。正是不透明制造了传奇,搅动了情绪。</span></p> <p>&nbsp;</p> <p><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然而,情绪投资也会回归均值,就像金融投资一样。</span></p> <p>&nbsp;</p> <p><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当美国一个大型新闻频道的主播声称自己从未听说过全球人口最多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最高领导人的名字时,我们看到的正是这种回归;当美国一名领先的总统候选人竞争者声称中国国家主席只配汉堡快餐招待、而不配国宴礼遇时,我们看到的也是这种回归;当未来一个又一个董事会要求提交关于&#8220;我们在中国的投资是否值得&#8221;的报告(你可以肯定会出现这种局面)时,我们将看到的也是这种回归。</span></p> <p>&nbsp;</p> <p><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人们只需要把日本作为对照(虽然中国领导人可能会讨厌这种对比,特别是在</span>9<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月</span>3<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日&#8220;抗战胜利纪念日&#8221;临近之际)。在上世纪</span>80<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年代,日本是&#8220;世界第一&#8221;;其英明的政府官僚在与工业界合作引导经济时所向披靡;股市一路上涨。不可避免地,美国学生蜂拥参加日语入门课程;金融机构和媒体纷纷落户东京抢占地盘;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生机勃勃&#8212;&#8212;直到情况急转直下。如今,尽管其仍然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但日本传奇已经结束,几乎没有什么全球企业给予日本与其经济规模相称的关注和投资。</span></p> <p>&nbsp;</p> <p><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中国有很多有利条件。其庞大的人口必定会带来更多的产出、更多的消费以及更多的建设。中国的城市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将得到发展,其基础设施需求和梦想也会越来越大。人民币及中国外交将会在世界上扮演更大角色。但是传奇无法制造,梦想不能强求。</span></p> <p>&nbsp;</p> <p><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未来能在中国有所斩获的人将是现实主义者,而非梦想家。尽管转变痛苦,但这很可能是一件好事。</span></p> <p>&nbsp;</p> <p><br /></p> <p><em><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作者为路透社前全球总编辑、汤森路透中国区主席,现为香港</span>Tripod Advisors<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咨询公司创始人。</span></e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