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战的两个迷思

二战结束70年以来,关于太平洋战争起因和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根本原因一直存在争议。笔者认为这些争议中有两个重要迷思应当厘清,以便我们能够实事求是地反思历史,把握未来,维护和平。
迷思之一是罗斯福总统在日美关系上玩弄计谋,为了参加二战,不惜牺牲数千美军官兵生命和整个太平洋舰队,诱使日本偷袭珍珠港,因而引发太平洋战争。
迷思之二是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决定因素是苏联对日宣战,出兵满洲里. 与美国投掷原子弹无关。这一迷思在国内反美愤青中颇有市场。

“港獨”是偽命題?

由50萬人參加的2003年七一遊行到43萬人參加的2013年七一遊行,十年間的兩度大遊行都是針對首任和現任行政長官,反映了相當程度對管治階層不滿的民怨和相應而起的民間意識。特別是5年來,本土主義意識抬頭,觸發了一系列政治性行動,如2010年反高鐵護家園;2012年反“國民教育”抗洗腦、反“雙非”、“驅蝗蟲”、獅龍旗示威;2014年“佔中”、反水貨客;2015年泛民在立法會否決政改方案、香港大學副校長任命風波等。本土主義的理論和行動派在社會幾個層面湧動,例如以華夏血緣與文化為立意的“城邦派”,以香港民族論為核心的“自治派”,以在地價值觀為依歸的“革新派”,以及守護意識形態家園抗拒外來滲透為目標的“激進派”。各個流派勢均力敵,衍生了很多不同的政治團體,欲搶奪政壇上的席位和話語權。(本刊首發)

为什么应该担心中国?

现在,这给中国当局留下了三个巨大的经济难题。第一个是清理过去金融过度行为的遗产,同时避免发生金融危机。第二个是重塑经济,使增长更依赖私人与公共部门的消费,减轻对超高水平投资的依赖。第三个是在实现以上所有目标的同时维持总需求的强劲增长。
近期动态很重要,因为它表明,中国当局尚未找到解决这三个难题的办法。更糟糕的是,他们在过去7年里所尝试的权宜之计甚至已使困境变得更麻烦。或许,市场先生已预感到,中国的处境将是多么的艰难,而中国可能会采取的一些选项实际上会造成多么大的动荡。中国的选项包括货币贬值、超低利率,甚至还有量化宽松。如果真是如此,当前市场动荡或许并不显得愚蠢。全球储蓄过剩可能变得更严重。那会让所有人都受到影响。

从1984到美丽新世界

旧有的阵地也未消失殆尽:如今步入中年的论坛和博客用户们,尽管不再具备统领公共空间的能力,不少依然在推特和各个微信群组中活跃着。莫之许的朋友们,依然热衷于把他的评论贴在微博,推特和朋友圈。每逢公共事件发生,他们依然在观点上站在一起,在各个群组与其他用户大战风车。在一些前成员看来,不管平台怎么变,昔日老友如何各自飞,人群和网络还在,只是隐而不发。1984BBS前用户孙志毅总结到:“圈子已经结成,喊一声的话都会复活”。
在一个肃杀的年代,这句话已经是最乐观的预言。因为另一种可能的结局是,在经历了漫长而无望的等待后,太多人都找到了新的活法,已经没有人想要回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