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苏看国民党为什么会败给共产党

<div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30px 20px; font-size: 14px; color: #454141; font-family: \’Microsoft Yahei\’, Heiti,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div style="margin: 0px auto 20px; padding: 0px; width: 600px; color: #373434; font-size: 13px; background: #efeded;"><p style="padding: 15px 10px 15px 0px; line-height: 30px; font-size: 16px;"><em>美国对国民政府存亡的漠视,被中共看在眼里。周恩来在内部会议上说,&#8220;美国对蒋介石的援助并不慷慨,蒋政府向美国私人购买军火也有很多困难,美军事实上是在撤退。&#8221;</em></p></div><div id="contents"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p style="padding: 15px 0px; line-height: 30px; font-size: 16px;">&nbsp;  在史学界,&#8220;国民党为何在内战中失败&#8221;这个问题算得上是老生常谈了,六十多年来各类相关著作出了很多,但观点归结起来,无非是几点:国民党专制、官僚腐败、金融崩溃,以至丧失民心,最终失败。当然,近年来引进的一些书,无论是史料上,还是方法上,都有很大突破,但往往着力于一点,蒋永敬、刘维开《蒋介石与国共和战:1945&#8212;1949》,更多地讨论了战场失利的原因;吴昆财《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对华主张之分析:1947&#8212;1950》,探讨了美国军事和外交部门在挽救国民政府问题上的矛盾。</p><p style="padding: 15px 0px; line-height: 30px; font-size: 16px;">  <strong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333333;">青年学者吕迅的这本《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在将学界有关国共之争的新观点汇集一书的同时,还将关注点从国内引向国际,从美苏在中国的不同战略,审视这场战争。</strong></p><div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img src="/EditBackyard/EditorData/Photo/2015/Dec/1212015guogong.jpg" width="431" height="286" alt="" /></div><div>&nbsp;</div><p style="padding: 15px 0px; line-height: 30px; font-size: 16px;">  <strong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333333;">用坚实的史料为内战梳理脉络</strong></p><p style="padding: 15px 0px; line-height: 30px; font-size: 16px;">  阅读一本学术著作前,我的习惯是先看其征引材料的多寡。中文史料不必说,海峡两岸的档案、日记、回忆、文集,作者使用的相当广泛。至于外文史料,目力所及的范围内,我还没在其他任何一本近代史著作里看到过这么多英文注释。《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几乎每页上都能见到作者征引的英文材料,如未刊行的美国外交档案、美国首任国防部长福莱斯特的日记the Inner History of the Cold War、美国五星上将布拉德利的回忆录A Ceneral\’s LIfe等等。此外,作者还参考了不少的苏联原始档案、日文史料。</p><p style="padding: 15px 0px; line-height: 30px; font-size: 16px;">  作者用这些史料梳理了1944&#8212;1950年的历史,他将年份作为节点,一一概括,作为章节的名字。1944年时美国开始对国民政府失望,派观察组驻延安,从此对中共有了一种相当良好的印象,是谓&#8220;美国至关重要&#8221;;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被迫在雅尔塔密约的框架下,签订中苏条约,而苏联很快毁约,允许中共进军东北,是为&#8220;靠不住的条约&#8221;;1946&#8212;1948这三年,因美苏政策不同,国共实力此消彼长,导致&#8220;呼啦啦大厦倾&#8221;;作者将1949年概括为&#8220;中国向何处去&#8221;其实并不准切,中共在上一年即奠定胜局,指明了中国走向;最后一章是收尾,中苏结盟,朝鲜战争爆发,是要将&#8220;革命进行到底&#8221;。</p><p style="padding: 15px 0px; line-height: 30px; font-size: 16px;"> <strong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333333;"> 中共不是&#8220;真正的共产党&#8221;</strong></p><p style="padding: 15px 0px; line-height: 30px; font-size: 16px;">  如果要为这本牵涉甚广的《大棋局下的国共关系》找一条脉络的话,大约就是美苏两国对国共之争的干预了<em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em><strong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333333;">在战后的东北亚大棋局上,无论国共,都只是棋手手中的棋子。棋子在棋局中的命运,除了寄希望于棋手的判断力外,只能自求多福而已。</strong></p><p style="padding: 15px 0px; line-height: 30px; font-size: 16px;">  事后来看,在这盘棋上起了关键作用的一着,是所谓&#8220;雅尔塔密约&#8221;的签订。蒋介石称此密约&#8220;足置我中华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境&#8221;,但其最终选择接受,原因就在于棋手&#8212;&#8212;美国的斡旋。国民政府一方面不能开罪美国,影响棋手的布局;另一方面则相信美国会施压,让对方棋手有所顾忌。如果真能如此的话,那么就如后来奉命前往苏联谈判的王世杰所说,&#8220;就我方利害而言,则此次缔约,可以明中、苏之关系,减少中共之猖獗,保证苏军之撤退,限定苏方在东北之权益。&#8221;</p><p style="padding: 15px 0px; line-height: 30px; font-size: 16px;">  然而事与愿违,日本才一投降,两党在东北的冲突就爆发了:中共在苏军默许下悄悄进入东北,并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援助,而国军接收则被苏军设置了重重阻力。这时,马歇尔奉命使华,主持调停。这位久负盛名的老帅对中国政局持一种不偏不倚的观点,&#8220;一方面,国民政府畏惧、不信任苏联,坚信中共是苏联的傀儡。国民政府不相信中共的诚意和真挚。另一方面,中共也同样不信任国民政府&#8230;&#8230;除非他们获得政府的许诺,足以保障作为政党继续存在并活动的自由,才会交出军队。&#8221;</p><p style="padding: 15px 0px; line-height: 30px; font-size: 16px;"> <strong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333333;"> 战后的美国政府对共产主义不是没有恐惧,但一直对中共颇为温情,原因就在于美国决策层都不相信中共是所谓&#8220;真正的共产党&#8221;。长期在中国活动的美国人,如史沫特莱、谢伟思、史迪威、戴维斯、拉铁摩尔、费正清等外交、军事、学术人士,绝大多数都是亲延安的自由主义左翼人士,称得上是&#8220;中国人民的老朋友&#8221;。</strong></p><p style="padding: 15px 0px; line-height: 30px; font-size: 16px;">  如吕迅在书中说的那样,他们一再向美国政府灌输:&#8220;中国的共产党只是中国的,而并非共产党的。&#8221;以至于美国&#8220;国务院上下提及中共时大抵加上&#8216;所谓&#8217;的前缀或者引号,他们推测这个所谓的共产党仅是在组织形式上模仿苏共,但在政治要求上却更为缓和&#8221;,美国驻华外交人员相信延安超过相信重庆,甚至相信&#8220;国共不和完全是&#8216;重庆的过错&#8217;。&#8221;不难想见,在这种天真观念的指导下,马歇尔是不会偏袒国民政府的。</p><p style="padding: 15px 0px; line-height: 30px; font-size: 16px;">  <strong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333333;">一场由美苏决定的战争</strong></p><p style="padding: 15px 0px; line-height: 30px; font-size: 16px;">  在《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这本书中,作者旁征大量官方党史资料,钩沉了苏军对中共的各项援助。<strong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333333;">这些材料贯穿在整本书中,可知苏军的援助持续了整整四年。譬如,1946年4月,东北战事正酣,中共从苏军处获得&#8220;十万步枪,一万重机枪,一千门炮&#8221;;7月18日&#8212;8月7日,苏军通过海路,给陈毅步枪1.21万支、子弹1021.28万发、炮弹4.35万发、炸药22万斤,以及轻重机枪、掷弹筒等。陈毅的参谋长陈士渠后来回忆,&#8220;弹药是从东北运来的,比较充足,随时可以补充。&#8221;</strong></p><p style="padding: 15px 0px; line-height: 30px; font-size: 16px;"> <strong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333333;"> 在斯大林看来,一旦中共革命成功,共产主义阵营就将在世界立于不败之地,声称&#8220;为了援助中共,我们不能吝惜人力、财力&#8221;。但是这些援助对外从来是秘而不宣的。同样,美国也极力避免给外界支援国民党打内战的印象,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更加&#8220;言行一致&#8221;。如当过新一军军需官的周以德回忆,他们被调往东北战场前,美军提供的&#8220;只有食物,没有弹药&#8221;,这是因为&#8220;&#8216;剿共&#8217;战争并不为美方所支持&#8221;,留给新一军的物资&#8220;只是扔掉战后剩余物资的包袱。&#8221;</strong></p><p style="padding: 15px 0px; line-height: 30px; font-size: 16px;">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居中调停当然并不容易。对于中共,马歇尔除了&#8220;动之以情,晓之以理&#8221;,游说他们回到和谈道路上来外,别无他法。延安依靠苏援即可持续战争,并不需要看美国的脸色。而国民党依靠美援才能生存,这就使得马歇尔能通过施压,迫使蒋介石服从美国的和谈要求。1946年5月,国军在四平重创林彪所部,并占领长春。在报告中,林彪说自己的部队&#8220;逃亡现象严重,士气日益涣散,战斗力薄弱&#8221;,他们甚至做好了在东北打游击的准备。然而,此时马歇尔勒令蒋介石在东北停战。</p><p style="padding: 15px 0px; line-height: 30px; font-size: 16px;">  为向中共示好,从1946年8月起,美国更实施军火禁运,终止了对国民政府一切军事援助。1947年2月,美国又为经济援助附加上政治条件&#8212;&#8212;国民政府必须先行改革,也即启动民主化,才能获得援助。吕迅在书不无讽刺地写道,&#8220;在内战的困扰下,国民政府的改革更加乏力。然而面对重伤未愈的中国国民党,山姆大叔一摆手,表示:你先自己证明健康状况,我再给你输血。&#8221;<strong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333333;">美国对国民政府存亡的漠视,被中共看在眼里。周恩来在内部会议上说,&#8220;美国对蒋介石的援助并不慷慨,蒋政府向美国私人购买军火也有很多困难,美军事实上是在撤退。&#8221;看到作者从《周恩来军事文选》中摘出的这句话时,真的是震惊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就摆在那里。</strong></p><p style="padding: 15px 0px; line-height: 30px; font-size: 16px;">  这种单方面压制国民政府的策略当然是行不通的,马歇尔后来也看到,&#8220;我想我已经停止了几乎所有对政府的直接军事援助,但(中共)政治宣传还是指称如果国民党&#8212;&#8212;或者政府&#8212;&#8212;没有美国政府的军备支持就不可能再继续战斗一个礼拜。&#8221;1948年初,杜鲁门竞选连任时,才提请国会给国民政府5.7亿美元经济援助。6月,国会通过了对华2.75亿美元的拨款,其中购置军火的1.25亿美元特别赠款,到1949年4月也未能全部支付。</p><p style="padding: 15px 0px; line-height: 30px; font-size: 16px;"><strong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333333;">  从《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中,我们或许能得出一个结论,在这盘大棋中,决定胜败的原因,不是双方实力,而是他们对棋局的重视程度。美国一味追求和局,下棋三心二意,而对手却大有孤注一掷之势,力求最后的胜利。</strong></p><p style="padding: 15px 0px; line-height: 30px; font-size: 16px;">  另外,美国政府中苏联间谍的作用,吕迅在书中只提及了财政部的怀特。其实,依照《维诺那计划:前苏联间谍揭秘》这本书披露的内容,苏联在美国政府行政、外交、军事各个部门都安插有大量间谍。试想,两个人下棋时,一方能提前获知对方棋路,那么胜败如何,还难以预料吗?</p></div></div>


Notice: Undefined offset: 0 in /home/chinai11/public_html/wp-content/plugins/custom-author/custom-author.php on line 91
发布于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