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前年9月28日午,催淚彈未放,烈陽高照。4年前因拍攝有關楊佳襲警案的電影,被迫流亡香港的中國獨立導演應亮,記下了當天的陽光普照,拍下短片《九月二十八日.晴》。故事說女兒趁傘運未全面爆發,返家與爸爸吃一餐飯。26分鐘的影像,道出本港老人問題,也表達導演對港式抗爭的感受,「我是外地人,本地人覺得沒有希望,我看到的是很多活力」。電影《十年》被《環時》點名批評,應亮卻說,片中對香港未來的描述未算嚴重,「太客氣了,其實已經不是未來了」。</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br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br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九月二十八日.晴》是應亮來港後首部影片。留港4年,他看到香港鋪天蓋地的老人院廣告牌,老人院長者被一車車的拉往投票,別人在嘲笑,他為長者被出賣及欺騙感到可憐。他說,傘運之後,很多人都反思,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所作為,當子女與父母每天談話不逾3分鐘,年青人可踏前一步,增加和父母的溝通,毋須辯論政治觀點,也可能改變很多事。片中的女兒,便在父親搬入老人院前夕,提出要和爸爸聊聊天,「這個社會異化,人與人之間的關連很少,變成一種功能性」。</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br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br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應亮認同,香港情況日漸糟糕,需要更加捍衛,但觀察傘運期間,參與者都非常認真,沒有暴力但也不離開,「我看到的不是失敗,不是結束,而是看到強大的、每個個體的那種能量」。他說,曾在中國感到零希望,「在中國還有什麼人提烏坎村呢,才幾年前的事」,直至來港後才變得樂觀,片名亦因此有「晴」字。</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br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br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電影《十年》近日引起迥響,被《環時》「加持」後,再入圍金像獎最佳電影。他讚揚拍攝者勇敢,但笑言片中描寫的香港未來不算嚴重,也再非未來景象,「已經過時了」,假若港人什麼也不做,「不用2、3年,已經沒有機會了」。正如李波的「被失蹤」,他坦言早是常態,現今只變得較明顯,曾拍攝關於楊佳案的《我還有話要說》,被上海市公安以涉嫌顛覆國家罪發拘捕令的他,對於自己會否步李波後塵,「我沒有考慮太多,當時發生的事情已經很嚴重了,那又怎麼樣了,無所謂了」。</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br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br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短片明日會在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首映,並於本周三(2月3日)在香港藝術中心agnès b.電影院公映,是香港獨立電影節2016「香港雨傘運動特輯」4套電影之一,其餘3套是《亂世備忘》、《未竟之路》及《撐傘》(預告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