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img data-highest-encountered-width="660" alt="马英九参加一江山六十周年纪念仪式" src="http://ichef-1.bbci.co.uk/news/ws/660/amz/worldservice/live/assets/images/2016/03/29/160329141541_ma624.jpg" height="351" width="624" />中国军方最近举行了仪式,纪念1955年1月18日发生的一江山战役,台湾则是去年由总统马英九主持了战役六十周年纪念。</p><p>台湾的台北市有条一江街、许多地方有大陈新村,之所以会如此都和一江山战役有关。</p><p>一江山是个小岛的名字,位于台州列岛上下大陈岛的北方,1955年1月18日,中国的人民解放军向该岛发动攻击,经过激战,在19日拿下了这座小岛。</p><h2>百里之外</h2><p>蒋介石在撤退到台湾之后,坚持的还是有朝一日能够“反攻大陆、解救大陆同胞”,当时一江山、上下大陈仍在国民政府的控制之下。</p><p>据称蒋介石认为,南有与厦门对望的金门和闽江口的马祖、北有浙江岸外只有数十公里的台州列岛,可以作为反攻作战的跳板。</p>虽说蒋介石是当时的“三军最高统帅”,也不是说没有人反对他的这种作战思维,例如当年的国防部长俞大维还有就是美国方面。</p><p>美国方面曾经向蒋介石施压,以台州列岛距离台湾数百公里、运补及防守不易,要求蒋介石放弃金马与台州列岛,将军力集中防卫台湾,但是一直受到蒋介石的抗拒。</p><p>俞大维本人则是认为,在支援浙江外海的台州列岛上有力有未逮的实质困难,不过一心要“收复神州”的蒋介石不同意。</p><h2>海空优势</h2><p>局势在1954年有了显著的变化,首先是解放军已经取得了米格机,对中国东部近海上空有绝对的优势,而且海军也取得了鱼雷艇和登陆舰艇。</p><p>而国民政府的海军也在1954年年底,两次在台州列岛海域受挫,损失两艘军舰。</p><p>反观蒋介石在一江山的“反共救国军”部队,人数大约为一千多人,平常任务就是到江浙沿岸进行情报搜集、破坏等工作,配备的是轻型和中型的武器,兵力悬殊。</p>到了1955年1月18日,解放军向一江山发动了成军以来首次的陆海空三栖立体协同作战,一江山当时已经经历了将近两个月的猛烈轰炸。</p><p>解放军在张爱萍的指挥下,进攻面积不到两平方公里的一江山岛,接下来的故事就成了“两岸各自表述”。</p><p>解放军声称歼灭包括指挥官王生明上校在内的上千名一江山守军,台湾方面则说守军是坚守不退、全体成仁,蒋介石还特别举行悼念仪式,纪念阵亡守军。</p><h2>合乎需要</h2><p>解放军说本身有近400人阵亡,台湾方面则说“击毙共军”3000余人,直到最近几年,才证实这些数字统统不实。</p><p>例如当时的守军副指挥官王辅弼作战中受重伤而昏迷,后来被解放军俘虏,详细的情形一直到1991年,被俘守军申请返台定居才得以见其端倪。</p><p>解放军方面也是到最近才又考证资料认为,应该有大约两千人阵亡,但是出于当时当权者的考虑,两岸都定出了符合自己需要的数字。</p><p>一江山被攻陷之后,蒋介石终于接纳了美国和俞大维的意见,放弃台州列岛,但是坚持将大陈岛的居民全部转到台湾。</p><p>1955年2月,在美国第七舰队的支援下,大陈岛军民撤退,当时蒋介石还派遣蒋经国多次前往大陈岛与居民沟通,并且和大陈军民一起撤离。</p><p>3天后,解放军控制了整个台州列岛,到了台湾的大陈居民被安置在各地的“大陈新村”,还有了个“大陈义胞”的新头衔,并且由当局协助就业就学。</p><p>如今两岸都有“一江山战役纪念碑”纪念这场底定现在两岸分治局势的战役,不过一方的“歼灭”是另外一方的“成仁取义”,过了61年多,这场战役还是停留在“各自表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