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建制派的初選機制

<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如果非建制派願意共同透過初選機制去決定「超區」的參選名單,若成功可進而擴展至地區直選各區的參選名單的話,這初選機制會以何種形式進行,就必須考慮。但也可能有了更清楚的初選機制安排,非建制派各組織會更容易決定是否協調參選。</span></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br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過去泛民主派曾搞過兩次初選,一次是2007年立法會港島區補選,另一次是2012年特首選舉。加上佔中時期搞過電子公投及商討日,都可為設計今次初選機制,提供有用參考資料。初選機制目的是要讓非建制派在今年9月立法會選舉取得更多議席,為以後推動政改及民主普選發展奠下更穩固基礎。它應盡可能符合以下原則。</span></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br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一、公平:必須讓各方,無論是大小政黨,是高知名度的或是政壇新人,都覺得是公平的。二、準確:應能準確判別哪一些參選人在陣營內獲得較大支持,及在選舉時有更大機會爭取到廣泛選民支持而勝出。三、參與:除了派人參選的政治組織,如能讓支持非建制派的支持者參與,不單能讓初選結果在陣營內更有認受性,也讓支持者們有更強投入感及歸屬感,有助推動選情。四、安全:防止建制陣營支持者滲透,避免結果被扭曲。</span></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br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第一種機制是民調,隨機抽樣電話訪問約1,000名選民的意向。泛民搞的兩次初選都有採用。好處是準確度及安全度都較高,因隨機抽樣方式,應可清楚反映各參選人支持度高低,也不會那麼容易被建制陣營支持者扭曲結果。但不好處是參與度偏低,因大部份支持者都沒有機會參與,亦未必是最公平的方法,因這方法對知名度較低的參選人較不利。</span></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br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第二種機制是選民投票,在各區設投票站,讓支持者到票站投票。這在2012年特首選舉用過。這方法讓選民直接參與,參與度較高。不過由於資源所限,不可能在各區設太多票站,最終會到票站投票的選民數量有限,故準確度會打折扣。但如能結合和平佔中曾搞過有八十萬人參與的電子投票,有可能提升最終參與的人數,令結果更準確。不過,大部份選民未必會太注意各參選人提出的政綱,故對知名度高的參選人較有利。由於投票是公開的,理論上建制派陣營的支持者也可能走來投票,但從實際經驗看,安全度應不是太大問題。</span></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第三種機制是黨團會議,由所有參與組織的代表投票決定。2007年立法會港島區補選曾採用過。當時共有十個泛民政治組織參與,各有30名代表,組成300人的黨團,在參選人辯論後一人一票決定。在那次初選,泛民現任立法會議員及港島區區議員也有投票權,各議員的一票所佔比重較組織代表為高。這方法讓各組織無論大小都有相同數目的代表,且要他們在聽過參選人辯論後才投票,故應是公平的。由於機制嚴格限制有權投票的人,安全度極高。但因選民未能直接參與,參與度就偏低。組織代表及議員投票雖能準確反映參選人在陣營內支持度的高低,但卻未必能準確反映參選人在社會內的支持度,故準確度未必是最好。</span></p><p style="margin: 0pt; padding: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br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參照「和平佔中」搞過的商討日,還有第四種機制,就是商討會議。這機制會隨機抽樣100至300名選民參加,在參選人辯論政綱後,參與者分成小組再深入討論,之後才投票決定。由於是隨機抽樣,準確度及安全度都高。一般選民雖未能參與,但因經隨機選出的選民仍有相當的決定權,故參與度不算太差。由於參與者要在參選人辯論及小組分組討論後才投票,即使是知名度較低的參選人也有機會向參與者解釋他們的政綱,應較公平。</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br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如要為「超區」設計一個初選機制,各方法都有優缺點,採用混合方法會較理想。如上述四種方法各佔25%,所得結果應可兼顧各原則的要求。當然若同時採用多種方法,運作會較複雜,需時較長,也較昂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