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 /></h1><div style="border: 0px; margin: 0px; padding: 12px 0px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clear: both; color: #333333; font-family: Georgia, \’Bitstream Charter\’, serif; font-size: 16px; line-height: 24px; background: #ffffff;"><p style="border: 0px; margin-bottom: 24px; padding: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background: transparent;">中国道路令人困惑:一个专制集权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竟然超越了民主国家。笔者曾有系列文章《中国道路:世界第一谜》作过解释。其实,早就有学者提出,经济发展与民主制度并无必然联系。专制体制在某些情况下还确实有点优势,比如迅速决策和行动,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当决策正确时(只说经济),就可以产生不错的经济效果。而“决策速度”和“集中力量”却往往是民主国家的弱项。当然,专制政权的错误决策和过度干预更会伤害经济,这早已广为人知。</p><p style="border: 0px; margin-bottom: 24px; padding: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background: transparent;">这里不讨论空泛的大问题:“专制和民主到底哪个更利于经济发展?”而仅仅关注:目前中国经济持续减速,是不是因为(或部分地因为)专制体制的阻碍?</p><p style="border: 0px; margin-bottom: 24px; padding: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background: transparent;">有部分大陆学者说是,不过却委婉地表达为:“制度改革的红利已经用尽”,呼吁进一步的制度改革,以打开新的发展空间。</p><p style="border: 0px; margin-bottom: 24px; padding: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background: transparent;">所谓“改革红利”主要来自共产党的放弃。甚至一些本应当是共产党的标志和原则也被放弃了:诸如共产主义目标,全面计划经济,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主。若没有这些大胆放弃,就不会有中国经济三十年的快速发展。</p><p style="border: 0px; margin-bottom: 24px; padding: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background: transparent;">现在为了扭转经济下滑,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是不是又需要共产党进一步“放弃原则”?大陆学者只说“制度”或“体制”,避开刺激的字眼。我们却可以直截了当地点明,那就是一套专制集权的制度和体制。</p><p style="border: 0px; margin-bottom: 24px; padding: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background: transparent;">现在的问题就是:专制体制是不是目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p><p style="border: 0px; margin-bottom: 24px; padding: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background: transparent;">此问题难以简单回答。</p><p style="border: 0px; margin-bottom: 24px; padding: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background: transparent;">先以法律环境为例。教科书上写了,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健全的法律保障。</p><p style="border: 0px; margin-bottom: 24px; padding: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background: transparent;">中国是法制国家么?显然不是。权力仍然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仍然是权力的工具。往好了说,中国也就是在努力贯彻“以法治国”,即:以法律作为“统一的度量衡”,不仅用来管治老百姓,也作为行使权力的统一标准,不允许各级官员,尤其是一把手们,再随心所欲、肆意妄为。但是,即便真能做到这点,也只是“法治”,而非“法制”。</p><p style="border: 0px; margin-bottom: 24px; padding: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background: transparent;">在真正的法制国家中,任何人、任何党、任何权力都在法律之下。而非法制国家也有可能达到“法治”,但此时仍有一个权力核心(比如过去的皇权)站在法律之上,按自己的意愿来立法、释法、执法。中国充其量也就是在努力走向“法治”,而离“法制”还非常遥远。</p><p style="border: 0px; margin-bottom: 24px; padding: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background: transparent;">但是另一方面,以“法治”充“法制”,看来也能保障中国的“半市场经济”运转。证据:已经有数不清的外资企业落户中国,对于中国的法律环境虽时有怨言,但基本能够“健康存活”。还有数不清的企业之间产生着数不清的纠纷,这也没有挡住中国上升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这些现象表明,中国这个非法制国家,可以在一定的范围里,比如在经济领域,尤其在“与世界接轨”的地方,建立起足够好的法律环境来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p><p style="border: 0px; margin-bottom: 24px; padding: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background: transparent;">而且,在专制体制下,足够好的法律环境还要仰仗于中央权力的强大。它必须强大到能够贯彻统一的法,能够抑制下层权力的“地方法”(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能够制约“随意法”(一些官员肆意妄为:“我就是法”)。当然,重要的一条是:这个权力核心必须“英明正确”,有强烈的意愿制定和贯彻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法律。</p><p style="border: 0px; margin-bottom: 24px; padding: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background: transparent;">总之,至少到目前为止,一定程度的“法治”基本上提供了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法律环境。或者说,虽然专制体制必然与“非法制”共生,但是在法律方面可以做到不严重阻碍经济发展。</p><p style="border: 0px; margin-bottom: 24px; padding: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background: transparent;">那么在法律环境之外的其他方面呢?专制体制确实会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目前突出的就是:共产党的“经济掌控权”造成的经济低效。</p><p style="border: 0px; margin-bottom: 24px; padding: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background: transparent;">目前,中国经济克服减速的主要出路是产业升级、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率。但是,现在效率最差的就是公有经济这一块,突出的问题就是过多的行政干预和政府主导的过度投资。而这个对经济的大阻碍就来自“党的经济大权”。</p><p style="border: 0px; margin-bottom: 24px; padding: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background: transparent;">邓小平刚开始“搞资本主义”的时候还不用考虑最终保留多少公有经济,那时的私有经济还几乎为零。到1993年,私有经济在GDP中所占比重已经超过一半,现在大约占到了三分之二左右。如果不说社会公平公正问题,只看经济表现,“化公为私”确有成效。私有经济比公有经济更高效是个普遍规律。</p><p style="border: 0px; margin-bottom: 24px; padding: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background: transparent;">现在的问题是:大陆的私有经济和市场经济已经顶上了难以突破的“天花板”。</p><p style="border: 0px; margin-bottom: 24px; padding: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background: transparent;">共产党不愿放松对经济命脉的绝对控制权,因此有许多“禁区”不许私有经济进入。目前,国有企业中的123家“大块头”-中央企业,垄断着“命脉行业”,像石油、石化、电力、航空、航天、核工业、电信、铁路、军工等等,还有银行、保险。哪怕邓小平在世,恐怕也不会放开对这些重要经济部门的绝对控制。当然,这另有道理,此处不多说。</p><p style="border: 0px; margin-bottom: 24px; padding: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background: transparent;">这里只强调:正是这些公有经济部门效率低下,并且在压制整个经济面。表面上看,国有企业产生着利润,有些还相当丰厚。他们的总资产在数十万亿,近来每年的收益在2万亿左右,看似经营得还行。但早有专家指出:“国企普遍是通过变资源、租金为自身利润的方式存活”。国企所用的资本和各种资源(比如土地、矿藏、资金)成本极低。本来那些资源应该产生的利息和租金转化成了国企的“利润”。国企还利用垄断地位获取“垄断利润”,比如汽油的高价,电信高收费。</p><p style="border: 0px; margin-bottom: 24px; padding: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background: transparent;">实际上大多数国企经营不善,浪费严重,效率低下,这是公有经济的通病。但是借用了权力国企就可以“活得很好”。国企当然地成为腐败的重灾区。许多国企“老总”本就来自官场,与政府官员之间的官商勾结、钱权交易是轻车熟路。腐败加重了资源错配和国家投资效益低下的状况。</p><p style="border: 0px; margin-bottom: 24px; padding: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background: transparent;">不少大陆学者指出,当前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制约就是国企的低效和垄断经营。他们早就呼吁把改革的矛头指向这些国企。但是谈何容易。共产党内很流行一种观点:“国有经济是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虽然权力核心没有明确支持这种观点,但是也没有在行动上明确反对。而有恃无恐的国企利用垄断地位,不断扩大对资源的占有,打压甚至收购兼并私企,2004年之后出现了“再国有化”“国进民退”的潮流。</p><p style="border: 0px; margin-bottom: 24px; padding: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background: transparent;">进一步改革公有经济的最大阻力恐怕还不是来自“既得利益集团”,而是最高权力核心。从确保垄断政权的高度考虑,当初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改革时,权力核心就有“战略布局”。看看那些央企的老总们,许多都是红二代,绝大多数都是曾经的党员干部。反正搞市场经济势必产生大资本家(董事长、总经理),那为什么不来个“肥水流进自家田”呢?尤其从政治层面考虑,让一批“红色资本家”来掌控重要经济部门简直是当然的。</p><p style="border: 0px; margin-bottom: 24px; padding: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background: transparent;">共产党很难允许“命脉经济部门”的掌控权从红色资本家转移到其它颜色的资本家手里。</p><p style="border: 0px; margin-bottom: 24px; padding: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background: transparent;">看一个例子:阿里巴巴等几个民营网络大电商曾试图扩展他们的网上支付平台。从网上的支付和转账可以顺理成章地扩展到吸收存款,然后再放贷,就变成网上银行。以这些大电商的规模之大、网络之广、成本之低,这样的网上银行一定会成长为银行业的巨无霸。当然这没有发生,因为根本不允许他们吸收存款。这种高效的私营网上银行几乎肯定会夺去国有银行的半壁江山,将有能力在金融命脉领域呼风唤雨。共产党当然不会允许。</p><p style="border: 0px; margin-bottom: 24px; padding: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background: transparent;">应该说,从一开始权力核心就明白公有经济的弊病,改革的矛头从一开始就指着公有经济。但出于权力掌控的考虑,总有一些“框框”和“红线”不能逾越。如今的经济局面要求再前进一步,共产党能迈出这一步么?</p><p style="border: 0px; margin-bottom: 24px; padding: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background: transparent;">目前,又一轮“国企改革”正在出台,很显然是想扭转“国进民退”的局面,矛头也又一次指向了央企。李克强在2016年人大会议的报告中说:对央企要“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而对央企的组织结构也要改,包括:“落实企业董事会职权、市场化选聘经营者、职业经理人制度、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p><p style="border: 0px; margin-bottom: 24px; padding: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background: transparent;">虽然更多细节还不知道,但可以看出,这是“改良”而非根本性的改变,只是在央企的管理经营方面准备向市场化靠近。而党却不会放手,反要加强对央企的控制。最近中央向多家央企派出了巡视组,随后的报告中几乎都批评了这些企业“党组织作用弱化”“重业务轻党建”。</p><p style="border: 0px; margin-bottom: 24px; padding: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background: transparent;">当然,政治收紧的同时也有可能在经济上放松。比如,对国企的行业垄断也许会放松。李克强的报告中说:要“大幅放宽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领域市场准入,消除隐性壁垒”。对私企“在项目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一视同仁”。</p><p style="border: 0px; margin-bottom: 24px; padding: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background: transparent;">如果李克强所说的真能落实,私企真能进入上述几个国企垄断的行业,显然将通过竞争提升这些行业的经济效率。现在这还是纸面上的东西,实际怎样还要等着看。但至少表明:权力核心在经济领域并没有“迷路”,能看出中国经济前进路上的主要障碍。</p><p style="border: 0px; margin-bottom: 24px; padding: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background: transparent;">当然,无论上面提到的央企改革还是一些垄断行业的“开门准入”,仅仅是迈出解决问题的一小步,距离真正的市场化经济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不过,相比前一段的“国进民退”,这至少是在向好的方向调整。这一次能在“好的方向”走出多远,再次释放多少“改革红利”,专制体制的障碍能清除掉多少,为进一步经济发展拓展多少新空间,还都只能等着看。</p><p style="border: 0px; margin-bottom: 24px; padding: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background: transparent;">与目前经济上的“放宽”相比,权力核心在政治上却有“收紧”的迹象。比如惩罚公开的“反党言论”,尤其对互联网上的“自由言论”加大了整治。虽然说“政治紧,经济松”本就是中国道路的特点,但这显然是一个向坏的方向调整。</p><p style="border: 0px; margin-bottom: 24px; padding: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background: transparent;">关于中国道路的政治前景,请看后续文章。</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