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社會科學部講師黃志偉恐怕是最敢談論本土派的泛民學者,他對香港出現的本土思潮,追本溯源,剖其實質,頗有個人色彩和見地。他在大學時代已經參與民主運動,對香港泛民陣營的歷史沿革和蛻變,有親身的體驗,有理念的磨礪,整理出一套個性化的理論解讀。雖然他已經不在泛民政黨中,但其理念和觀點偏向泛民,很多時候他可以客觀的視角和超脫利益衝突的角度評論時政,或者鞭撻時弊。</span></p><p> </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自從“雨傘運動”後本土派興起至今,泛民中人對於本土派的行為和論述大都諱莫如深,泛民黨派同仁中若有微言,也僅限於內部社區的灌水言論,泛民大佬們雖不屑本土派的主張和觀點,也會因同一政治陣營給幾分薄面,以免造成本土派與泛民的傾軋。在目前本土派陷入“宣誓風波”後低潮的形勢下,泛民反而積極謀求本土派的接觸與合作,而本土派也放下自負身段,樂於接觸泛民,不反對建立有限度的統一陣線。</span></p><p> </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然而,對於本土思潮的剖析,泛民從來沒有深刻過,民主黨對於自己的本土觀論述經歷長達一年的專題研究,至今也沒有正式出籠。是因為碰到理論瓶頸,還是陷入政治悖論?意會有餘,言傳不敷,還是別的什麼原因,筆者仍在觀察。</span></p><p> </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一些沒有拋棄“大中華”框架的傘後組織,甚至是激進組織,雖然欣賞本土派赤裸而辛辣的作風,但仍在“獨立”、“區隔”與一國框架的實質立場分野上保持言論上的沉默,行動上的暗撐。有些傘後組織骨幹成員一直協助本土派進行論述完善和法律裝備,使這些初出茅廬的政治搞手弄懂一些有關理論、權益、法律、謀略等問題。</span></p><p> </p><p><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font-weight:bold;font-size:12.0000pt;">本土的內涵應是維持高度自治</span></strong><strong></strong></p><p><strong> </strong></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自嘲“民主個體戶”的黃志偉,目前在城大講授政治學導論、公共行政與社會、二十一世紀中國,他還教過普及文化、城市管理等學科。他在城大一年級時就加入了政治組織“匯點”,1994年是“匯點”中央委員,後來併入民主黨。2010年支持公民黨的“五區公投”。因不滿民主黨的政治主張,三、四年前退出了民主黨。黃志偉畢業後留在城大任教,直到現在。</span></p><p> </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在談到本土意識根源的時候,黃志偉說,本土議題被關注的時候正是民主運動中出現的“民主回歸論”,隨著香港前途談判開始,整個過程中貫穿著本土意識,香港這個特殊社會未來的出路如何?一國兩制是否一個適當的解決方法?“民主回歸”是否可以代價更少,能夠保全香港社會過往成就及現行制度,而又能夠滿足“民族身份”的認同,那時候的課題就是想做到兩全其美,本土的成分內涵就是維持高度自治,立法會全面選舉,全部都有本土元素,我們沒有故意將之稱為本土來與大陸對立。九七回歸后,中港互動增加,融合增加,其頻密程度早期沒有引起很大程度的關注,直到“居港權”問題浮現,才隱隱約約出現“誰是香港人”的問題,開始有了本土意識。</span></p><p> </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黃志偉說,2003年以後,大陸放開自由行,大批大陸遊客來港,中港經貿交往逆轉,由大陸對香港倚賴轉為香港對大陸倚賴,大陸對港影響力加大,大陸經濟更加融入世界,潛力陸續爆發,香港經歷了1998年的金融危機,開始長時間的通縮,出現了與大陸此消彼長的發展效應。真正的本土意識是2006年保衛皇后碼頭和天星碼頭這些集體回憶,被本地左派視之為殖民地象征的歷史建築物,對於參加文化保育運動的新生代來說,他們想保存一種物質上的回憶,既反映了對自己身份尋找的渴望,又反映了回歸后對特區政府施政的不滿,沒有令香港更上一層樓,甚至連回歸前的盛世也維持不了。帶有這兩種矛盾,藉助保育本土文物,將之呈現出來。</span></p><p> </p><p><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font-weight:bold;font-size:12.0000pt;">文化保育運動是本土主義發展的前哨戰</span></strong><strong></strong></p><p><strong> </strong></p><p style="margin-right: 0pt; margin-left: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font-size: 12pt;">黃志偉所說的皇后和天星碼頭保衛戰是指在2006年</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香港政府</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開始進行</span><a href="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7%92%B0%E5%8F%8A%E7%81%A3%E4%BB%94%E5%A1%AB%E6%B5%B7%E8%A8%88%E5%8A%83" title="中环及湾仔填海计划"><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color: #000000;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中區填海第三期工程</span></a><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項目</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把有48年</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歷史</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的</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天星、皇后兩個碼頭</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及</span><a href="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7%92%B0%E5%A4%A9%E6%98%9F%E7%A2%BC%E9%A0%AD%E9%90%98%E6%A8%93" title="中环天星码头钟楼"><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color: #000000;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中環天星碼頭鐘樓</span></a><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拆卸作</span><a href="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1%93%E8%B7%AF" title="道路"><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color: #000000;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道路</span></a><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和商廈用途,此舉引發</span><a href="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 title="香港"><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color: #000000;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香港</span></a><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部分</span><a href="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0%91%E9%96%93%E5%9C%98%E9%AB%94" title="民间团体"><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color: #000000;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民間團體</span></a><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和</span><a href="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4%BA%BA" title="香港人"><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color: #000000;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市民</span></a><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不滿,認為這摧毀了香港人的歷史文化和</span><a href="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B%86%E9%AB%94%E5%9B%9E%E6%86%B6" title="集体回忆"><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color: #000000;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集體回憶</span></a><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部分香港市民透過</span><a href="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92%E8%81%AF%E7%B6%B2" title="互联网"><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color: #000000;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互聯網</span></a><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策劃</span><a href="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D%9C%E5%9D%90" title="静坐"><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color: #000000;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靜坐</span></a><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和</span><a href="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4%BA%E5%A8%81" title="示威"><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color: #000000;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示威</span></a><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阻止拆卸,事件後來演變成警民衝突,示威人士也幾度佔領舊碼頭。</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這次事件提高了香港市民保育文物的意識,反省以往只顧經濟發展而忽略了文物保育的做法。</span></p><p style="margin-right: 0pt; margin-left: 0pt;"> </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在八零後成長的新世代青年看來,為了經濟發展,政府摧毀舊的歷史建築,隨之也將香港人舊的身份打破,重新確立,這種身份的重新調整其實是在社會寬容度不高,物質相對不緊缺的社會背景下發生,說服不了年輕人這些舊文物為何妨礙經濟發展,他們認為地標可以保留,設計可以調整,不需要簡單粗暴拆掉,對本土派來說這個處理很關鍵,他們的反抗只是以文化運動來呈現,而不是以政治運動作號召。文化保育運動的後期,參與者自然而然捲入了很多政治運動,例如2011年的反高鐵運動,牽涉了中港交通連接,兩地融合,與文化保育運動參與者主張的“回歸耕作回歸土地”的觀念相左,因為建高鐵,農耕的菜園村要消失,觸動了一些厭倦了資本主義生活,追求回歸農耕的人,他們當中開始瀰漫一種土地意識、鄉土意識。台灣的本土運動也是主張要熟悉自己的土地,擁抱鄉土情懷、社區情懷、歷史情懷。</span></p><p> </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黃志偉解釋說,本土主義思考的問題是“我們從何處來”,菜園村的農耕保護是一種形式,維持城市舊區的歷史淵源和集體回憶,社區中原有的社交網絡,則是一種情懷。後物質時代的青年反對過分迷信經濟發展,不懂如何保留過去點點滴滴生活的歷史形象、人際網絡及人際溫情,歷史賦予的身份認同成為了80後青年的精神追求。政府的發展規劃卻帶來政治經濟和價值觀的衝擊,本土主義發展轉化而來的就是與政府爭奪社會資源,已經不局限於無形的人情社會交往網絡,例如孕婦上街爭取醫院床位;大陸遊客蜂擁到港搶購食品和日用品遭到本土派的阻擊;大陸新移民侵襲香港的福利制度(如公屋資源佔用、綜合援助金領取)等等,本土派與政府的博弈成為了某種狹窄的資源爭奪,到2011年後具體化,不幸地這種資源爭奪逐漸影響了日常民生。</span></p><p> </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據觀察,從文化保育運動發展的本地價值觀保衛運動代表了本土派發展的兩個階段,本土意識向政治意識急速轉化的分水嶺是2014年的“雨傘運動”,由於人大常委會8.31決定規限了特首選舉的框架,新世代對北京來的政制衝擊反彈強烈,中港文化、體制和價值觀碰撞演變到極限,於是爆發成群體抗議事件,令本土主義向政治化發展有了合適的氣候和條件,可以說,天星碼頭、皇后碼頭和菜園村為載體的文化保育運動是現今本土運動的前哨戰,必然使本土運動最終成為一種政治對抗運動。</span></p><p> </p><p><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font-weight:bold;font-size:12.0000pt;">本土主義的“原教旨主義者”</span></strong><strong></strong></p><p> </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黃志偉說,參與早期文化保育運動的一批“本土主義者”與目前的本土派被分為兩個群體,真正的本土主義“</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原教旨主義者”其實是文化保育運動的那批人,他們被後來的本土派定性為“左膠”,即</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理想崇高,有時因追求平等大愛而放弃社會公義</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認為人性本善,卻不考慮現實世界的種種不完美,因此</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左膠”</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 background: #ffffff;">往往抱著不切實際的思想。</span></p><p> </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黃志偉認為,發展到現在的本土主義旨在守護香港本地利益,參與中港資源爭奪,排外,已經不是純情的理想主義者,反而多了政治主張,與“左膠”互相排斥,很多本土派人士的背景是新移民後一代,他們長大後遇到了中港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貼身肉搏,相互不再禮讓,所以他們打出自己是香港人,維護本地利益的旗號,但他們對於香港的歷史一無所知。本土主義的“原教旨主義者”講包容,有濃厚左翼思潮味道,認為中港需要一定區隔,講自治,不要大陸化,重兩制,渴望真正高度自治,落實制度性指標,立法機關直選,行政長官普選。這些理想化的訴求往往被現實扭曲,便催生了另外一群論述不完善,行動不堅定,抗爭無底線的本土派。</span></p><p> </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黃志偉說,在中港互動中北京沒有很好聆聽香港人的意見,不尊重本地社會的意向,純粹考慮自身的佈局。對比港英時代,香港的華人受到尊重,社會精英被邀請參與治港,港英政府盡量吸納本地意向,華人相對覺得自己被尊重,於殖民地政府相安無事。相反,大陸當局不吃這套,總是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正統,是大哥,你香港、台灣、澳門屬於原來寄養在別人那裡的弟弟,儘管你滿腹經綸,還是要聽大家長的,要給正統地位面子,但限於兩地價值觀不同,當家的覺得不合胃口,當家有自己的考慮,大陸問題太多,土地大,人口多,種族複雜,是否能管好這個大家庭呢,做弟弟的覺得有些方法行不通,應該考慮別的辦法,但不幸的是,你作為弟弟的,沒有與大哥經歷過去幾十年的風雨,體會不到大哥的顧慮,因此產生異見。</span></p><p> </p><p><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font-weight:bold;font-size:12.0000pt;">梁振英對本土主義客觀上推波助瀾</span></strong><strong></strong></p><p><strong> </strong></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黃志偉說,梁振英以激化矛盾為手段,迷惑年輕人,造成新舊對立,梁振英成功截流,把反對派分為兩堆人,鼓勵他們內鬥內亂。從大環境看,本土派不足以與中共對峙,東江水是唯一水源,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絕對優勢於本土派。香港主流人群并不否定自己是中國人,只是逃離了母體的中國人,他們不滿大陸的制度,不會認為香港是獨立的地方,但確定是有獨特文化和制度的地方,追求民主回歸的代價最小。2014年的“雨傘運動”中,香港人看清了北京的本質,它擁有無可置疑的最大影響力,如果沒有梁振英的推波助瀾,不會像今天這樣。</span></p><p> </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制度和觀念的相近性是不同群體和睦相處的基本要素,如同香港和台灣。黃志偉說,香港人去台灣,所見所聞不會抗拒,香港人選擇移民到台灣,主要是看到相近性,與大陸相比,港台較為靠近西方制度價值,文化親近感、特性、繁體字、中文用法、語言後面承載的歷史等等。他批評,現在的本土派沒有歷史感,似乎歷史由他們開始,我們以前經歷的不是歷史。台灣是用亞細亞孤兒的悲情聯繫了大家,從日本統治中解脫出來,有“二二八事件”,有國民黨長期的白色恐怖,有不怕坐牢不怕犧牲的“美麗島事件”前輩,香港的本土主義領袖沒有想過要拋頭顱灑熱血,僅是打嘴仗。</span></p><p> </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香港社會上一直有一種說法,指梁頌恒和游蕙禎是建制派內鬼,以出位行動來試圖協助梁振英連任,利用“宣誓風波”這種屬於陰謀論的苦肉計收拾了香港的司法制度。黃志偉對此持認同態度,他指北京的強硬路線打破香港原有制度的堡壘,是摧毀行動。泛民的發展受到梁游一定的干擾,年輕人衝擊主流力量,少部分人不喜歡用民主派,不參加泛民飯盒會,沒有了共主,新生代獨立,權利真空,沒有大局意識,求同存異,容易被中共逐個擊破。</span></p><p> </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黃志偉認為,隨著“宣誓風波”告一段落,本土派聲勢不再,得罪了自己的支持者,大鬧立法會,踐踏現有制度,引外力入關,幼稚行為,是否背後有高人指點,不知道。</span></p><p> </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黃志偉認為,本土派應走第三條道路,在制度內與中共糾纏,但也要在憲制下與中共談,不能撇開中共,不能無視它的統治地位,大陸的事情不能說不關自己事,梁振英重手打擊本土派,導致本土派攪亂局。</span></p><p> </p><p><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font-weight:bold;font-size:12.0000pt;">中共懷柔 民心必靜</span></strong><strong></strong></p><p><strong> </strong></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黃志偉說,疆、藏、蒙、台、港幾股獨立勢力正抱團取暖,都認為是被中共所欺壓。如果中共寬容,給多一些尊重,多釋放一些懷柔政策,持之以恆,必能打動肉做的人心。獨派互相取暖,雖動搖不了中共,但他們各有戰場,也足有騷擾之功。中共如減少對香港制度的干預,民心便會趨於平靜,有利於中國的大國崛起,一方面重懷柔,一方面促進建制派內淤血清走,水平高開明的建制人士公信力強,可撥亂反正,收拾殘局,令社會止血,肌肉再生。香港社會精英不習慣中共無日無之的權爭,禍延香港。應減少臺前的干預,政治退出社會領域。</span></p><p> </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黃志偉認為,本土主義思潮目前是虛火,根基不穩,難以持久。如果中方和港府政策得當,在一國兩制下,政府減少干預,還香港社會一個法治、自由、包容的氛圍,本土思潮的發展空間自然會收縮。</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