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焰焚书那一幕

<p><span style="font-family:DengXian;">每年</span>5<span style="font-family:DengXian;">月</span>10<span style="font-family:DengXian;">日,德国人的&#8220;焚书纪念日&#8221;。这不是什么欢快的节庆,而是令人汗颜的国耻的标记。将国耻当作年复一年的纪念日,这一创意本身就了不得,那是为了把纳粹德国恶名昭彰的焚书罪行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时时提醒和警示本民族的一代又一代。在由德国总统亲自主持的一次周年纪念活动中,公众听到的是他真挚忏悔的肺腑心声:&#8220;今天我们以羞愧的心态回忆起多年前发生在柏林的焚书事件,我们必须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保持反思和警醒的态度&#8221;。能够理性、冷静地直面历史,坦荡以待,敢于揭露自己的疮疤,抨击民族的劣根性,谁能说,不正恰恰展现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气度、自信和远见宏识呢!</span></p> <p>&nbsp;</p> <p><span style="font-family:DengXian;">读过威廉&#183;夏伊勒的名著《第三帝国的兴亡》的人,一定还记得这段描写焚书的文字:</span></p> <p>&nbsp;</p> <p><span style="font-family:DengXian;">&#8220;</span>1933<span style="font-family:DengXian;">年</span>5<span style="font-family: DengXian;">月</span>10<span style="font-family:DengXian;">日晚上,也就是希特勒当总理后约四个半月,柏林发生了一幕西方世界自从中世纪末期以来未曾看到过的景象。在约莫午夜的时候,成千上万名学生举着火炬,游行到柏林大学对面的菩提树下大街的一个广场。火炬扔在堆集在那里的大批书籍上,在烈焰焚烧中又丢了许多书进去,最后一共焚毁了大约两万册书。在另外几个城市里也发生了同样的景象。焚书开始了。&#8221;</span></p> <p>&nbsp;</p> <p><span style="font-family:DengXian;">在纳粹当局的严令下,当时被狂热的纳粹分子和经过洗脑的青年学生焚烧的书籍,都是被指为有悖法西斯主流意识形态的。这份作品的名单广涉近百位德国和其他国家的作家与学者,像马克思、考茨基、爱伦堡、布莱希特、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托马斯&#183;曼、亨利希&#183;曼、茨威格、杰克&#183;伦敦、左拉、纪德、普鲁斯特、雷马克等,包括了许多举世闻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美学家、哲学家、史学家和科学家,尤其绝不放过的是犹太人和共产党人。</span></p> <p>&nbsp;</p> <p><span style="font-family:DengXian;">那真是一场&#8220;书籍的大屠杀&#8221;,更是对人类知识和知识分子的精神蹂躏,诚如后来一位德国文化部长所指出的:&#8220;熊熊烈火中消失的不仅仅是书籍,而且还有德国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8221;。</span></p> <p>&nbsp;</p> <p><span style="font-family:DengXian;">记得改革开放初年,曾看过一部德国影片《屠夫》,描写纳粹统治时期的德国社会与民众生活。影片的其他情节后来都已淡忘,惟独焚书的那个历史场景,却一直难以忘怀。它使以前见过的文字描述骤然形象化了,而且更勾起了我的&#8220;文革&#8221;联想,在自己城市亲见亲历的同样酷烈的焚书那一幕。历史原来竟有如此惊人的相似之处!</span></p> <p>&nbsp;</p> <p><span style="font-family:DengXian;">那是</span>1966<span style="font-family:DengXian;">年</span>8<span style="font-family: DengXian;">月的下旬或</span>9<span style="font-family:DengXian;">月上旬,正是&#8220;八一八&#8221;接见后不久,红卫兵运动开始席卷全国,从京城掀动的&#8220;破四旧&#8221;狂潮急速蔓延,很快波及到了上海。在那种突然天降的氛围的煽动下,刚好处在十来岁青春躁动</span>-<span style="font-family:DengXian;">反叛期的中学生们,内心潜藏着的亢奋与热度是极易被一点就着的。一时间,大字报标语漫天飞,上街砸路牌、毁店招、剪人裤脚管,打砸抢抄抓,如火如荼,风靡城市的各个角落。那天,记不清是什么原因鬼使神差,我来到了平素难得涉足的徐家汇天主教堂前。那时宽阔的漕溪北路与教堂之间坐落着一个西区汽车站,有高高的围墙遮挡着,不像现在做城市规划时会有意将教堂&#8220;亮&#8221;出来,车站的北侧有条短短的&#8220;</span>L<span style="font-family:DengXian;">&#8221;型蒲西路,走进这条小马路,拐个弯就到教堂门前了。那日,正是在徐家汇教堂这座远东最大的哥特式建筑跟前,在直插云天的土红色巍峨墙体的映衬下,我不期然地近身目睹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焚书场面。当然是在&#8220;破四旧&#8221;的名义下,一种那个年代所谓的&#8220;革命行动&#8221;。</span></p> <p>&nbsp;</p> <p><span style="font-family:DengXian;">印象中有不计其数的书籍,尤其是大量装帧考究、难得一见的硬皮外文书,堆得如小山般高,正被人点燃着。无数书页在熊熊大火中痛苦地扭曲、挣扎、蜷缩,瞬间化作了厚厚一堆黑色灰烬,在热气流的掀动下随风起舞&#8230;&#8230;我只看了一会儿,便匆匆离去,内心似乎没有涌起那个年龄的孩童极易被挑起的激情,说不出是股什么滋味。</span></p> <p>&nbsp;</p> <p><span style="font-family:DengXian;">那时年仅十五六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冲天的火焰,自出生以来从未见过的如此巨大的火堆,气势骇人,烈焰升腾,火苗上窜足有三层楼高。那时的场景,似乎人群拥塞,噪杂而疯狂,惜已记不太清了。从近年看到的外地&#8220;破四旧&#8221;照片上,几可大致复原和想见当时的状况。我不知道那天遭殃被焚毁的是些什么书,何处抄得,究竟有多少本,只觉得很多很多,也不清楚参与焚书行动的都是些什么人,更未意识到这一场景对于我们的国家社会意味着什么。</span></p> <p>&nbsp;</p> <p><span style="font-family:DengXian;">对我这样当时的小初中生来说,要完全明了这一切显然不易。印象中那天在场目睹焚书的人不少,我相信很多人应该不会忘记这一幕。人群一旦被煽动起来,将会干出点什么来?记得&#8220;破四旧&#8221;后的徐家汇天主教堂建筑,屋顶最具特色的两支哥特式大尖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也不知出于什么理由被截掉了。一连许多年,包括后来下乡回上海探亲期间的记忆,从徐家汇远远望去,教堂顶平秃秃的。直到&#8220;文革&#8221;噩梦醒来的</span>80<span style="font-family:DengXian;">年代,拨乱反正,才又重建起了两支标志性的大尖顶。</span></p> <p>&nbsp;</p> <p><span style="font-family:DengXian;">日后随着年岁和阅历的增长,才对那场已然远逝的焚书略渐悟及。徐家汇教堂上世纪初由法国人创建,迄今已逾百年。所创的教会图书馆,则历史更为悠远,具有相当规模,藏书丰富,尤多外文书籍,不乏社会人文科学类的珍本善本,其中一些的书龄足可上追</span>19<span style="font-family:DengXian;">世纪,甚至更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徐家汇藏书楼,早已成为日后上海图书馆的一部分,我读大学期间为查阅民国时期的旧报刊还曾去过那里。&#8220;文革&#8221;过去这么多年了,但我至今未见有关方面谈论过对那场我所目击的焚书的调查,也不知所毁的书籍同天主教会书库有无关联,何人该对此负责。</span></p> <p>&nbsp;</p> <p><span style="font-family:DengXian;">莎士比亚有言:&#8220;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8221;书籍是人类思想和知识的结晶,是文明的化身,它启人心智,促人进步。只有满怀阴暗心理的专制暴虐者才会以书为敌,煽动他人去干焚毁书籍、让人沦入愚昧的野蛮勾当。焚书就是毁灭文化,以阻断知识与人们自由思想的联系。回溯世界历史,人类步步迈向文明,但焚书的事件却不鲜见,而皆当政治偏见作祟,文化专制主义肆虐之时。杀尽百家,是为了独尊一元。从中世纪早期基督教会对亚历山大里亚和罗马图书馆的摧残,到</span>16<span style="font-family:DengXian;">世纪西班牙人征服美洲时,许多珍贵的玛雅文字写本被其当作&#8220;魔鬼的作品&#8221;而焚毁,再到上世纪的希特勒极权独裁,烧书虐犹,无不异曲同工。中国历史上屡现阴影的文化专制现象,也都凸显了对书籍、对文化和文化人的敌视,秦始皇的&#8220;焚书坑儒&#8221;与清初的&#8220;文字狱&#8221;,再到&#8220;文革&#8221;的祸乱天下,几至一脉相承,绵延既久。即使无人相授,却仍无师自通,每每乞灵于祝融之法,付之一炬,由是孳长为一种危害深重的民族的文化恶瘤。</span></p> <p>&nbsp;</p> <p><span style="font-family:DengXian;">德国人有自己的&#8220;焚书纪念日&#8221;,有大屠杀博物馆以及更多的犹太人纪念物,国人健忘且好大喜功,不习于正视自己的阴暗面,保持对时代悲剧一以贯之的纪念和反思,巴老倡言多年的&#8220;文革&#8221;博物馆,迄今还悬在空中。然而,我们这里不是同样出现过甚至更大范围的文化专制迫害,不也同样留下了痛楚深邃的历史记忆吗?我们有无数亲历者的见证,这种记忆同样应被永世铭记。对经历过或不曾经历过这一惨烈历史景况的所有中国人来说,在汲取教训、存续记忆方面,在切实杜绝后患、真正确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权这些基本价值方面,确实还有很多的事要做,很长的路要走。</span></p> <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