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志业”与“心迹”

陈先生从清华国学研究院始,门人弟子众多,刘节、蒋天枢、王永兴、汪笺、金应熙,周一良、季羡林对先生都执弟子礼。令人遗憾的是,也许是高山仰止,先生的多数弟子,只是纯正的学问家,而不具备先生那样深刻的思想,有些弟子只是一味“照着讲”,难以“接着讲”。这是陈寅恪先生的不幸,还是时代的伤痛?
      历史,并没有走出先生的那个时代,只是,晚辈的文化视野一度被遮蔽,失去陈寅恪那样的文化巨人作参照,缘于“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所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

英国女王的结婚照原来是这家图片社拍的

英国著名的新闻图片社(Camera Press)由匈牙利摄影记者汤姆·布鲁(Tom Blau)于1947年在伦敦创办。在过去的70年里,这家图片社拍摄了一些广为人知的经典肖像,包括战时的丘吉尔,以及女王的结婚照。

中国“一带一路”贸易声明遭欧洲抵制

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中国努力动员数十个国家和数十亿美元资金支持这个宏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但欧洲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凸现出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全球化蓝图达成共识所面临的困难。
外交官员称,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中国提议的大部分内容赢得了支持,但未能争取到欧洲国家在一份贸易声明上签字。

软埋贺卫方

这是个软埋的时代,这是个硬埋的时节,这更是一段活埋的历史与现实。
被老干部们痛批阶级敌人疯狂进攻曾最成功的土改翻案,《软埋》一时洛阳纸贵,从此下架绝迹。
我又想起去世的爷爷生前跟我讲过,在三年大饥荒时期,整个村子死伤无数,遍地都是,没办法,只能用门板把一些人下葬,后来连门板也没有,只得裹个衣服,挖个人型墓穴,直接埋了。那时候吃树皮吃野草,用我爷爷最后说的一句话是:人间地狱。

想尽办法为纳粹德国军官脱罪,为何这个中国女人还被誉为“比利时的母亲”?

连比利时国王都救不了的人,
一个中国女子竟然做到了? 
她的救人事迹轰动了整个比利时,
人们奔走相告,
偷偷传颂着一个中国年轻女人,
神奇而感人的故事。
比利时各地被押人员的家属,
纷纷向她求助,她有求必应,
尽己所能。
就这样通过她,在亚历山大的帮助下,
从纳粹枪口下救出了一批批无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