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一年容易又「六四」。很多人問:「六四」已經28年了,為什麼還要悼念?即使「六四」是一段令國人傷痛的歷史,不應忘記,但人生畢竟要向前看;不看中共的前景,也要看眼前自己面對的現實,所以,不會忘懷「六四」,但留在心裏好了,不需行動、不需「頂牛」(爭持、衝突)、不需明知故犯……於是乎,想出了一千個、一萬個不碰「六四」的理由。</span></p><p style="margin: 0pt;"> </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我了解一般市民的無奈,以至理解他們的心態,所以我看到悼念「六四」的冷卻現象,但也不會氣憤,反而更冷靜地思考,正如人們所說「不會忘懷」,只要留有火種就行了。所以,我不需一千、一萬個理由,只需要3個理由,就可以說明應該悼念「六四」了。</span></p><p style="margin: 0pt;"> </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一股潛流在洗擦歷史洗擦我們權利</span></p><p style="margin: 0pt;"> </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1)</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目前已出現一股看不見但卻真實存在,而且是愈來愈猛的潛流,不單在洗擦歷史,還逐步洗擦我們的權利;如果不阻截這股潛流,將會出現根基挖空、大廈傾倒的惡果。</span></p><p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right: 0pt; margin-bottom: 0pt;"> </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且看近年來的一些現象和背後的意識。例如:大凡有「中華民國」和台灣政治味道的東西,都會在有意無意之間被隱去或刪去。最新的事例是康文署在昔日的報章圖片上也刪去「中華民國」的字樣;較早前又有台灣的學術機構被刪去「國立」的字眼。前者是真正的歷史,後者是今天仍存在的名字,但有關方面也不能容許存在,令人想到昔日封建王朝的忌諱文化——皇帝不喜歡的就不能說,甚至不能使用與皇帝名字相同的名稱。</span></p><p style="margin: 0pt;"> </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餘此類推,港英政府遺留下來的東西,簡單如郵筒,也要掩蓋它身上的王冠。這種忌諱的意識不斷擴散,反映有一股力量正在洗擦一切不利於官方,或官方不喜歡的歷史。這股力量還影響到建制範圍,最近適逢1967年左派暴動50周年,官方對曾經效忠於自己的人也下禁令,不能多談,皆因順藤摸瓜地探究下去,必然追查到當時北京高層在背後的角色。這種「王權卡壓」的做法,連傳統左派也甚為不滿,只是他們慣做順民,不敢張聲而已。</span></p><p style="margin: 0pt;"> </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官方按照這種思路和政治需要,不斷洗擦歷史,即使跟香港有密切關係的《基本法》,官方也「為我所用」地隱瞞了當時的寬鬆構想和立法原意,以及很多討論過和已拍板的「兩制」內容。我當年長駐北京採訪,所聽、所聞、所知、所錄的東西,很多都跟今天官方的做法大相逕庭。我問:這些歷史材料能忘記嗎?忘記了就會失去很多應有的東西。</span></p><p style="margin: 0pt;"> </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值得注意的是,出現上述事例,是處事人的個人行為嗎?或者是一時不小心嗎?不是!而是背後有一種不說明或不說自明的政策和精神,因為「洗擦」就是洗腦的前奏。對官方來說,這是一種策略,往下推就是一種領略,是意識形態和宣傳戰的一部分。長此下去,只會習非成是,形成另一種慣性,就是官方說什麼,你就要信什麼;官方不讓你知道什麼,你就失去什麼。最後你只會失去記憶,失去所有。能嗎?你願意嗎?所以,悼念「六四」就是培養記憶的鍛煉,是一種抗失憶的文化培育。</span></p><p style="margin: 0pt;"> </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延續關注的燃點</span></p><p style="margin: 0pt;"> </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2)</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悼念「六四」是延續對中國事物關注和切身利益的燃點。</span></p><p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right: 0pt; margin-bottom: 0pt;"> </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很多人認為,只要你不去碰大陸的禁忌,大陸就不會「搞你」。一些朋友感到,關注大陸的事情也是無能為力,况且大陸的事跟平民百姓有何關係?所以,關心大陸是一種痛苦。還有一些朋友認為,如果大陸對香港的壓力愈來愈強,大不了就移民。</span></p><p style="margin: 0pt;"> </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我同樣理解這種心態,也不妨礙各人的選擇。可是,意識形態、價值觀和利益之爭是難分界線的。我一向以溝通融和為主,但如果這種希望變成一廂情願,那怎麼辦?我同意香港和內地可以互借東風、抓準時機,但不等於香港要生吞某些倒行逆施。而且,如果現時的趨勢繼續發展,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將會不斷膨脹,這是香港人面對的一個心理矛盾,一方面希望中國強大,但一方面又擔心中國會變成「有錢的惡霸」。果真如此,難道那時候要移民到外太空嗎?</span></p><p style="margin: 0pt;"> </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有見及此,所以我一直關注大陸的各種事物,包括官方和民間的變化,其中又以後者為重。因為要全面關注中國的動向,才知道老百姓(包括自己)未來的希望何在;知道大陸民間的變化和動向,才能找出香港與內地民間互相推動的方法。否則,大家的焦點只集中在官方的強勢,而沒有看見它的弱項,那就無法改變現狀了。當然,眼前的困難的確很大,也許還會愈來愈大;但正為有一個「難」字,才需要一個「人」字。你要做一個真正的人,就要迎難而上。</span></p><p style="margin: 0pt;"> </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六四眼前工作是「保溫」</span></p><p style="margin: 0pt;"> </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3)</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面對易與難的問題,香港人要清晰知道目前的定位。對於「六四」,眼前的工作是「保溫」;既然明確「保溫」,那就不會因為參與悼念人數的多寡而心潮起跌,甚至泄氣失望。這種境况也是香港人在政治道德、政治勇氣和政治智慧三方面的共同鍛煉。上述3點是共冶一爐的,不可偏廢。我經常用「浪底浪尖」的循環規律來形容社會和民主運動的發展,因為這個規律正不斷運轉;今日的浪底,就要想辦法轉為明日的浪尖。</span></p><p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right: 0pt; margin-bottom: 0pt;"> </p><p><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還有,要懂得社會分工,不同能力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保溫」也可以用多種方法,而且「保溫」的話題應該與市民和青年人身邊的事物結合起來。我近來嘗試用文藝、小說、歌曲、話劇、故事會、「時事百搭吹水會」,以至無主題的茶敘形式,跟友人交流國情,發現竟然有很多不認識的朋友有興趣走到一起來了。我的「自我保溫」,也有點「傳溫」的效果。我心裏只有一句話:民主是多棒接力賽,關鍵是走好自己這一棒就行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