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27年前,民主黨前身的港同盟成立,1年後與匯點「聯票」參加1991年首屆立法會直選,取得18個直選議席中的14席,得票率超過九成,成為議會內第一大黨。1994年港同盟及匯點合併, 組成現今的民主黨。2016年,民主黨在立法會選舉取得7席,在地區直選的總得票率從2012年的12%跌至9%,民主黨保住議會內泛民第一大黨地位,但影響力已今非昔比。創黨時的「政治明星」包括李柱銘、司徒華、劉千石、吳明欽,部分已逝世,其餘的已退下火線,現屆立法會內的「白鴿黨」以新人為主。</span></p><p style="margin: 0pt;"> </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民主黨走過97主權轉移,支持回歸、爭取民主、落實一國兩制的路線,近年飽受內外衝擊。那邊廂,北京近年對港採取強硬路線, 口講一國兩制「不變形、不走樣」,但另方面,干預香港事務的力度卻不斷加大,講清講楚,毫不隱瞞;這邊廂,泛民陣營內激進本土、自主、「港獨」聲音冒起,本土力量在2015年區議會選舉和2016年立法會選舉冒升。民主黨民主回歸路線受內外夾擊,周日發表兩份文件,分別題為《站在歷史巨人肩上-- 民主黨對香港與中國關係的回顧及展望》、《回歸二十年, 一國兩制不走樣、不變形?》,既是一個過去23年的總結, 亦是重新確定一個立足點和對中央立場和策略的起點,準備應對一國兩制面臨一個重要轉折點可能出現的劇變。</span></p><p style="margin: 0pt;"> </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民主黨一直反對港獨,今次決議文表明不支持港獨,也反對一國一制,認為實行一國兩制對香港最有利,提倡「在現時主權框架下,實踐最大程度的自決」。民主黨提出爭取自決要有「主權框架」的前提,既是基於黨支持國家收回主權、民主回歸,如今日打倒昨日的我,將失去基本支持者、失掉道德高地;現實地看,支持港獨、傾向港獨的本土主張,在泛民和社會上仍屬少數,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月初公布市民對香港政治發展的調查結果,其中在2047年後香港前途問題上,調查顯示支持香港獨立者有11.4%,較2016年同類調查減少 6個百分點;激進的港獨、主權自決等主張出現冷卻現象,有利被稱為「大中華膠」的是民主黨重新確定立場,在不挑戰主權下,爭取「最大程度的自決」,向中央表白、開出條件,隨時準備與北京進行溝通對話。中央自去年年初逐漸恢復與泛民主流政黨對話,人大委員長張德江去年5月訪港,特意與民主黨、公民黨立法會議員單獨會面;但中央一手軟,另一手硬,今年回歸20周年前夕,張德江在上月底出席一國兩制研討會時發表談話,措辭強硬,內容更具體,他要求「制定及細化」基本法內中央權力的有關規定,暗示應盡快為23條立法,顯示中央在可見未來,改變對港政策,採取較開明態度和柔性手法的可能性極微。</span></p><p style="margin: 0pt;"> </p><p><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一國」大氣候一日不變,寒風將繼續吹,香港小氣候難以轉向暖和,溫和泛民政黨例如民主黨只能守住「基本盤」,能進取多做的空間不大。中港關係持續緊張,當出現新爭議,矛盾升溫,處理不好的話,容易演變成風波和危機;兩地關係惡化,民主黨走在「一國」鋼線上,一不小心,會粉身碎骨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