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及动机分析

卷入朝鲜战争的各方,就社会主义阵营而言,唱主角的最初是四处游说的金日成,随后是积极推动的斯大林,战争爆发(特别是美国参战)后则是毛泽东。在有关朝鲜战争的历史研究中,中国出兵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学术界,其疑点之多,争论之大,在历代战争史上鲜有他例。冷战结束20多年后,随着俄罗斯、中国档案的解密和公布,国际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应该说,中国出兵朝鲜这一历史过程的脉络现在已经大体清楚。在这一基础上,研究者可以进一步讨论毛泽东做出这一决策的动机。


Notice: Undefined offset: 0 in /home/chinai11/public_html/wp-content/plugins/custom-author/custom-author.php on line 91
发布于外交史

毛泽东时代,妇女真的“能顶半边天”吗?

国家进行政治宣传,不仅是为了招募女性加入劳动队伍,而且是为了塑造她们的自我观念。海报、教科书和报纸宣传的形象和故事缺乏独特的个人经历,在观点、价值和成就上将女性与男性相提并论。对工作场合的女性来说,遵循这种狭义的、可接受的女性形象就意味着她们不能看待、理解和谈论自己生活的本来面目,而是必须遵循党的理想中的面貌。

荒唐的年代,才有如此荒唐的事儿!

1968年荷兰国内保安局(Binnenlandse Veiligheidsdienst)炮制了一个“荷兰马列主义党”(Marxistisch-Leninistische Partij Nederland),党首为荷兰特工彼德•贝维,化名克里斯•彼得森,70和80年代访华25次,骗了不少经费。行动代号“愚型儿计划”。2004年被荷兰退休特工弗里茨•霍克斯卡的回忆录揭露。

文革中,来自全球各地的共产党在拜谒中国领袖的同时,几乎都能收到为数不等的“革命支票”。比如切·格瓦拉就拿走六千万美金。此情此景激发了美国中情局的奇思妙想,他们通过荷兰情报机关,选中了一个到过中国的名为彼德•贝维的数学老师,执行“红色鲱鱼”计划,以此刺探中国的情报。

郭文贵美国首场公开秀被“推迟”

流亡美国的中国富豪郭文贵原定星期三(10月4日)在华盛顿哈德逊研究所的演讲活动突然生变。

星期二下午,哈德逊研究所向预定参加活动的来宾发出了只有短短两句话的电子邮件:“原定明天,10月4日举行的‘对话郭文贵’活动推迟。不便之处,敬请原谅。 ”

这本应是郭文贵在美国的第一次公开露面。


Notice: Undefined offset: 0 in /home/chinai11/public_html/wp-content/plugins/custom-author/custom-author.php on line 91
发布于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