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核心價值是信念還是口號?

<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不少熱愛香港的朋友近年都有頗深感受,就是覺得香港核心價值急速衰敗。究竟這種觀感背後是怎樣的社會現實?泛民與建制派都說過要捍衛香港價值,說的時候往往有一種as a matter of fact的語氣,彷彿核心價值是手掌上5根指頭一樣清楚。國內各大城市標榜習近平時代核心價值,而港人所肯定的文明、自由、民主、法治竟榜上有名。京官港官與泛民口中的民主法治究竟有何不同?核心價值是社會的「實然」還是「應然」?是信念還是口號?是文化的血肉還是未竟之追求?</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價值衰敗的觀感其來有自。遠的不說,只舉近期例子:雙學三子入獄、英國人權委員會副主席被拒入境、林鄭月娥指不排除彭定康被拒入境的可能、大學校長發聲明壓制港獨言論。凡此種種,外媒普遍「負評」,港官則視為常態。這些例子涉及法治與自由,冷戰時代香港親英美而拒竹幕;如今取態逆轉,意識板塊漸疏遠國際社會而靠近北京。在港人眼中,眾多價值中自由與法治相對清晰,受壓的時候港人特別上心。但其他常被提及的香港價值(例如拼搏精神)並非「手板眼見」那樣無可爭議。</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事實上港式文化最興盛的七八十年代,「核心價值」不是流行語甚至頗為陌生。講「價值」已好「騎呢」,講「核心」更唔知你噏乜。就算羅文《獅子山下》唱到街知巷聞,港人從中得到共鳴,卻不會將獅子山精神掛在嘴邊。到了10多年前梁錦松說大家要勤奮努力,獅山精神變成「老竇教仔」式道德教訓,安分的年輕人姑且聽之,反叛的乾脆當作「堅離地」耳邊風。2003年SARS香港陷入前所未有低潮,及後學者精英聯署《香港核心價值宣言》,是社會頓失信心之際的強力回應。細看宣言內容,「自由」、「法治」最被肯定;「民主」是堅定的追求,但只聞樓梯響,從未落實見其真身;「多元包容」大家嚮往之,但香港地常有排斥與歧視,對少數族裔尤甚;「公平公義」表面可守,但財團巨賈往往享有特權與優勢;「誠信透明」是大家努力邁向的目標,但不要忘記港人「走精面」、口是心非、「食碗面反碗底」長久以來都是十分本土的生存之道。</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價值非黑白分明 深植文化血肉</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港式文化籠統有普世價值、商業價值、華人傳統價值3類。宣言所提倡的是光明正面的價值,並貼近西方文明社會。但港式文化也有強烈商業價值:商場如戰場,機會主義,金錢掛帥,賺盡一分一毫,公開崇尚公平競爭、私下靈活走位,人老精鬼老靈,過咗海就係神仙。與此同時傳統道義仍有承傳,刻苦耐勞、家庭為重、同舟共濟,大家耳熟能詳。香港人廉潔守法,但血緣關係所包含的面子與人情仍是搵食發財的潤滑劑。「香港摩登」隸屬「威權中國」,矛盾最深就在普世價值這個板塊。但商業與傳統價值對立不深,並不是非此即彼。</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今天香港分裂,「藍」「黃」二分,價值與政見南轅北轍,嫌隙甚深。但想深一層,「藍」「黃」同出於香港本土。大家試試把「深藍」與「深黃」擱於一旁,沉默的大多數是「粉藍」與「淺黃」,不論是「藍」是「黃」,不多不少相信某一些大家熟悉的香港價值。佔中違法達義,「藍營」眼見年輕人破壞法紀而憤怒,另一邊廂抗爭者則因為追求公義的挫敗而神傷。民調有指年輕人普遍「偏黃」,其取向是普世價值的進階,自由法治之後進一步要求民主,社會富裕之後追求平等公義,過度發展之後倡議保育社區。但香港有很多土生土長「淺藍」分子,他們也重視公平公義自由法治,但相對而言商業與傳統價值更覺重要;穩定、搵食、和氣生財、經濟暢旺可能比民主普選更重要。看見大陸人民富起來、看見中國人在世界舞台出人頭地,他們會點頭稱是;看見「廢青搞搞震」不事「生產」又會搖頭嘆息。為了穩定與發展,人權可以遷就一下。慢慢來,中國是會進步的。「淺藍」分子並非如「黃絲」所言是大陸外力入侵、赤化香港;國富民強其實也是不少本土港人所樂見。</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如此看來所謂香港核心價值錯綜複雜變化多端,並非如港官與抗爭者的說辭那樣黑白分明。况且社會價值並不是乾巴巴的符號,而是深植文化血肉、有獨特的品味氣質。「香港摩登」既有信念也有美學。穿唐裝咬雪茄的鄧永鏘展示名門望族社交風度;梅艷芳掙脫草根家庭市儈俗氣,展露艷麗的蔓珠莎華;黃霑粗豪奔放,粵語「底氣」十足又諳熟「鬼佬」風尚。這些風流人物的風華背後就是你我為之神往的自由、進取與敢言的港式價值。只可惜鄧梅黃都已不在人世。</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早前參加青年人創辦的沙龍,席間一個20歲少女說她看過陳果20年前拍攝的《香港製造》,驚為天人、震撼非常,很想知道更多「那個年代」的香港。她就如上文所說「泛黃」的進步文青,擁抱本土、嚮往普世價值。而弔詭的是「那個香港」其實已「不在人世」,而只存留於YouTube任年輕一代重溫回顧。這指向核心價值一個更深入的討論。文化也者,生活、價值、經典互相扣連。世侄女掌握大數據,她說網上「炒片」,內容若有梅艷芳張國榮的舊歌或周星馳的「無厘頭」電影,這些港式經典是「呃like」保證。其中不少後生仔女,他們重溫舊事,嚮往港式情調。桃花依舊,但現實生活已人面全非。</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網海中那個戰後香港,市民自有一套港式生活,港人同聲同氣,從生活出發,詩文小說及歌影視作品引起市民共鳴。在時代冲刷下化作經典廣傳於民間,當中包含了大家認同的價值。港人在獅子山下勤快幹活,庶民感觸被寫進電視劇與流行曲。但奇怪的是當年所謂精神價值,大家心照而不必宣之於口。直到文化受挑戰、社會氣氛低迷,大家重提核心價值與香港精神為自己打氣,振奮一下人心。又或者上一代勸勉下一代要好好承傳文化,亦會硬繃繃叫青年人發奮向上、無負前輩耕耘。等而下之,價值亦會化作口號,作為統一人心的政治宣傳。國內大街小巷都有民主自由標語,這自然是文宣而不是生活。價值脫離生活,必然淪為口號。</span></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港式文化怎麼說?生活孕育出經典故事,一時無兩的港產片、電視劇與Cantopop,英雄氣短、兒女情長、臥底忍辱、陳百祥認叻好囂張。港式文化盛宴在電子記憶存檔。但複雜的港式價值,如今其孕育的土壤已失。努力拼搏不一定有出頭天,年輕人創業困難重重,想搵食上位的話言論就要小心。吳璟儁與蘇敬恆各有前因,職場得失莫羨人。雙學三子正是人辦,反叛抗爭要付沉重代價。以前社會民生脫離國族思維,如今民族大義覆蓋政商學界,連法官也曾被要求「愛國」合謀。</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傘運後遺 影響半生</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 style="margin: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生活條件改變,價值與氣質也隨之變化。過去的普世價值、中環價值與傳統價值必然會疊加強勁的國族價值。細察今天日常生活變化與社群聚散,而這些生活日常又會否化作動人故事,引起新時代港人共鳴?單說一例:今天觸動港人不再是羅文《獅子山下》,而是2014年雨傘運動及其後遺。長達數月的政治活劇深入港人生活日常,不分「藍絲」「黃絲」都留下烙印。「偏黃」一方對國族價值可能抗拒半生,傘運強化了普世價值又滿載挫敗與悲情;「偏藍」一方或會強化國族 、商業、傳統的複合價值,進一步融入習時代的威權中國。回到文初提問:有沒有香港核心價值?難以簡單回答有沒有;就算有也必然深藏生活故事中。社會價值是時代縯繹,其活力的強與弱,是口號還是信念,在乎生活的共感共鳴。</span></p><p style="margin: 0pt;">&nbsp;</p><p><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作者為</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退休教授</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etter-spacing: 0pt; font-size: 12pt;">)</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