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margin: 0pt 0pt 11.3pt; padding: 0pt; […]
每月存档:2018年5 月
《大公報》前記者被指助何志平匯賄款
<p style="margin: 0pt 0pt 11.3pt; padding: 0pt; […]
湯家驊:林鄭任內完成政改23條助連任
<p style="margin: 10.5pt 0pt 1.05pt;">& […]
IT界種票案 廉署拘72人
<p style="margin: 10.5pt 0pt 1.05pt;">& […]
五一遊行爭標時撤對冲
<p style="margin: 10.5pt 0pt 1.05pt;">& […]
马克龙访美演讲:自由的消亡,最多只需要一代人
“自由的消亡,最多只需要一代人。我们无法将自由通过血缘传给我们的子孙,它必须被争取、被保护、被传承,被一代又一代人捍卫。”
劳动节 | 冯象:如果秋菊成为新工人……
这普遍的“新农村化”,实质是官僚化,即法治化的官僚主义。官僚主义对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方方面面的恶劣影响,是各位每天的痛。新法治将近四十年,我们已经深深地嵌在一具庞大的官僚体制之下了。方才有一位发言,探讨拆迁“变法”的经验得失,颇有洞见。但是我注意到,他不说“干部”如何,而是称“官员”怎样。想必那是随乡入俗,用了学界主流从韦伯那儿淘来的“科层制”语汇。然而,这不正是新秋菊的困境么?秋菊那会儿“打官司”,是向村干部,向国家干部,亦即代表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干部“讨说法”。现在的新秋菊们,说是享有神圣的私有产权契约自由,甚而内心皈依了教科书上的普世人权,行事却一百个小心,要看官员老板的脸色。
中国真正的科技瓶颈,根本就不是芯片
中国现在的技术瓶颈是芯片么?
我觉得不是。当然也不是钱。中国每年的技术研发投资已经是世界第二,并不缺钱,真正缺的还是优秀的教育。
当然,我上大学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说的不一定准确。反正我个人的感觉是:中国的教育适合培养大量的、合格的工程师,但是极不适合培养出顶尖的科技人才。
中国大学带有浓厚的官僚气息,脑子里还是管理的思维,不是求知的思维,总体还是上级管下级那一套。让发论文大家就拼命发论文,让出成果大家就拼命凑成果。说到底,大学没有真正尊重知识。
双甲子校庆,北大精神尚在否?
这位“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表达了对于回大陆的坚定信念,而且相信当回归故园之时,人们一定会发现蔡元培所留下的北大精神与校风依旧存在,“而且仍然在作怪,作抗生素,起抗毒的作用。我说过‘功不唐捐’,努力是不会白费的。六十年来北大所有精神的,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的东西,永远都存在的。”
如今,又一个甲子过去了,胡适校长在南港的墓前的树木已经亭亭如盖,北大精神尚在否?
如何破解人工智能“落地难”?
这一波人工智能浪潮类似互联网初期,无论企业规模大小,任何时候拥抱AI都不嫌早。企业最终将由于人工智能的应用而大幅提升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