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 <p><br /></p> <p style="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 近日,中共黨魁習近平在山東考察時,專程來到甲午海戰故地劉公島,冒雨登臨蓬萊閣,仿佛要從甲午戰爭的歷史中汲取智慧。然而,他偏偏意識不到,正是他執政以來若干“打腫臉充胖子”的擴張和盲動之舉,讓甲午戰爭的悲慘命運再一次出現在中國的國門口。</span></p> <p style="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 中國官媒在報道習近平憑弔劉公島古戰場的行程時,又開始新一輪的造神運動——“習主席喜歡讀書,尤其喜歡讀歷史書”,文章舉例説:“每年新年前夕,習近平都會發表新年賀詞,人們在聆聽他令人振奮的賀詞同時,也能從電視畫面中看到他身後擺滿書的大書架。細心的人發現,在習近平的閱讀清單裡,有大量的歷史典籍:《史記選》《漢書選》《世界通史》《現代歐洲史》……愛讀歷史的習近平,對於歷史典故常常信手拈來。2011年9月,在中央黨校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他引用了許多歷史典故:孔子‘誨人不厭’,勾踐‘臥薪嚐膽’,蘇武‘飲雪吞氈’,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逐而賦《離騷》……”習近平似乎成了“成語大王”,可以在小學生背誦成語比賽中奪冠了。然而,作者忘記了習近平將“寬農通商”唸成“寬衣通商”的大笑話——習近平因此被民間冠以“寬衣帝”之美名。中國的漢語大辭典是否應當將所有出現“寬農通商”的地方都改成“寬衣通商”呢?那樣,全國人都唸“寬衣通商”,後世也不知道存在過“寬農通商”這個詞,領袖就永遠光榮、偉大、正確了。 </span></p> <p style="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 中國永遠不</span><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缺</span><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吹鼓手。中國的官媒用一種欲擒故縱的筆調諂媚地寫道:“一個大黨大國的最高領導人,為什麼要把歷史擺在如此高的位置?從歷史之中,他汲取著怎樣的人生智慧和治國之道?對廣大領導幹部學史用史,他又提出了哪些明確要求?”然後,御用文人引用習近平的講話自問自答:“我國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構成了中華民族的豐富歷史畫卷。領導幹部要多讀一點歷史,從歷史中汲取更多精神營養。”最後,文章揭示習近平的讀史心得是:“在中國的史籍書林之中,蘊涵著十分豐富的治國理政的歷史經驗。其中包含著許多涉及對國家、社會、民族及個人的成與敗、興與衰、安與危、正與邪、榮與辱、義與利、廉與貪等等方面的經驗與教訓。”</span></p> <p style="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 歷史是前車之鑑,是“資治通鑒”,然而,習近平是否真的從歷史、尤其是中國近代史中汲取了讓中國重蹈覆轍的智慧呢?從中國官媒引用的習近平炫耀歷史知識和典故的講話中可以發現,習近平對歷史的真相不求甚解,他不是謙卑地從歷史中學習,而是扭曲歷史為己所用。</span></p> <p style="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p> <p style="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strong>習近平知道陳望道最大的希望就是取消大學黨委制嗎?</strong></span></p> <p style="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p> <p style="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 中國官媒吹捧説,愛讀歷史的習近平,對於歷史人物常常銘記於心。“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他講起陳望道專心翻譯《共產黨宣言》,竟將墨汁誤當紅糖吃掉而渾然不覺的故事,並引述他的名言‘真理的味道非常甜’”。</span></p> <p style="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 陳望道蘸墨汁吃的故事是不是真的,已經難以考證了。而習近平不知道或故意回避的是,中共建黨之際,陳望道因為不滿陳獨秀的家長制作風,拒絕出席中共建黨的“一大”,並在1923年中共“三大”之後,退出中國共產黨。1954年,共產黨在文化界和學術界掀起批判胡適思想運動,在高壓下,陳望道本人對當年脫黨一事作出自我批評:“這是小資產階級的自由主義的表現。”</span></p> <p style="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 1957年,毛澤東表面上倡導“大鳴大放”,實際上展開反右運動之“陽謀”。當時擔任復旦大學校長的陳望道,哪裡知道中共高層政治鬥爭之內部,這個長久在大學任教的學者不知是計,就在“幫助黨整風”的發言中説,復旦大學將取消黨委負責制,加強校務委員會,以校務委員會作為學校的最高領導機構。他認為,這樣容易發揮老師的作用,使黨與非党幹部打成一片,把學校辦好,他也希望更多大學都這樣做。</span></p> <p style="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誰知道,轉瞬之間,風向大變,身邊友人紛紛被打成萬惡不赦的“右派分子”。陳望道是在周恩來的關照下才沒有被戴上“右派”帽子,算是漏網之魚,驚出一身冷汗來。到了“文革”之初,陳望道在復旦大學遭到大字報的猛烈攻擊,紅衛兵說他“執行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反動學術權威”等等。不知那個時刻的陳望道,對於自己當初翻譯《共產黨宣言》、將禍水引入中國的莽撞之舉是否感到後悔?</span></p> <p style="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習近平執政以來,中國大學中黨委的權柄一手遮天,學生告密成風,教授謹言慎行,陳望道所期盼的大學取消黨委、尊重學術自由,如同水月鏡花,遙不可及。</span></p> <p style="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p> <p style="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strong>習近平知道有過納粹歷史教訓的德國人最警惕中國的“新納粹”嗎?</strong></span></p> <p style="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p> <p style="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 御用文人在馬屁文章中又説:“歷史,不僅給人以智慧的啟迪,同時也是治國理政的重要資源。正如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發表演講時所指出的,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它忠實記錄下每一個國家走過的足跡,也給每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提供啟示。</span><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span></p> <p style="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 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發表的演講中,特別提及中國被日本侵略的歷史,卻一句也不提及中共建政以來侵略別國的歷史,如對圖博、東突厥斯坦的武力征服,以及對韓國、印度、越南發動的戰爭。</span></p> <p style="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 有過納粹慘痛歷史的德國民眾,不會輕易相信習近平在演講中關於和平的宣示。極權主義國家從來不滿足於對內專制,必然同時走向對外擴張。正是習近平發表演講的科爾伯基金會(德國最重要的智庫之一),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德國有62%的受調查者更多地將中國看作對手,而不是夥伴。但對於日本、印度和印尼三國,超過70%的受調查者則認為他們更多的是夥伴。該基金會研究人員保爾森博士認為,原因在於,與印度、日本和印尼相比,中國有著不一樣的政治制度,換言之,中國是專制國家而非民主法治國家。在同一份調查中,69%的受調查者認為,西方民主模式對亞洲會越來越具有吸引力。只有13%的受調查者認為中國的獨裁國家資本主義模式會被更多國家複製。“看起來,德國精英更優先考慮與民主國家、民主制度合作。這是因為人們覺得那些國家更透明,更能理解那裡的政治決策進程,因此對印尼、日本這樣的國家有更多的信任感。對中國就缺少這樣的信任。”習近平會看這份調查報告嗎?這份調查報告會讓他若有所思嗎?</span></p> <p style="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 在很多德國人及西方人眼中,目前的中共政權是最像昔日納粹的“新納粹”——比如,中共在東突厥斯坦設置類似於集中營的“再教育營”,數十萬維族民眾未經逮捕和審判便被關押在其中,生活條件極為惡劣,且長期遭受酷刑折磨,女性甚至被電擊乳房。二零一八年五月十七日,“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主席多裡坤•艾沙(Dolkun Isa)的母親艾漢•麥麥提(Ayhan Memet)在阿克蘇地區的一個“再教育營”被折磨致死——她不是第一個死者,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世界不應對此保持沉默,屠夫習近平應當被譴責。</span></p> <p style="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p> <p style="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strong>歷史不是習近平的清醒劑,而是習近平的興奮劑</strong></span></p> <p style="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strong> </strong></span></p> <p style="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中國官媒報道説,習近平多次強調:“我們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不能數典忘祖、妄自菲薄。”習近平認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他對近代史感到最為痛心,對近代史的思考也十分深刻。“習近平曾到五四運動的策源地北京大學,在師生座談會上回溯中國近代史,他痛心地說:“尤其是鴉片戰爭之後,中華民族更是陷入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悲慘狀況。這段歷史悲劇決不能重演!”</span></p> <p style="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 從習近平的言談中可以看出,中國近代史並非習近平的“清醒劑“,而是其”興奮劑”。習近平的伎倆跟當年的希特勒如出一轍:希特勒利用一戰失敗之後德國民眾的怨恨心態,宣稱他可以帶領德國民眾一起締造空前強大的“第三帝國”,從而贏得人心、贏得大選,通過人民授權的合法形式獲得政權,繼而顛覆魏瑪共和國,掀起世界大戰,給德國和世界帶來莫大的浩劫;習近平也是利用近代以來中國“落後挨打”的往事,宣揚他可以實現中國人夢寐以求的“大國崛起”,建立一個讓秦皇漢武都“稍遜風騷”的東方大帝國,從而得到了國民的全力支持——習近平主導修改憲法、恢復終身制,在全國人大獲得全票通過,即便在毛澤東時代,也極少出現此種全票通過的奇觀。</span></p> <p style="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 然而,習近平拒絕承認的一個事實是:中國陷入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悲慘狀況,根本原因是社會制度滯後,是專制獨裁扼殺了民眾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中國問題的解決,並不需要飲鴆止渴的走向軍國主義的方案,中國需要的是民主、自由和法治。但是,習近平視民主、自由和法治為仇讎,為了維持中共一黨專政的政體,他將近代史作為煽動民族主義和反西方思潮的素材,讓全民一起聞雞起舞、過狂歡節,沉醉於“厲害了,我的國”的高潮之中,即便是被驅趕出各大中心城市的“低端人口”,也以為“戰狼”會從天而降來保護他們。</span></p> <p style="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 習近平不僅自己吸食毒品,也向全民灌輸毒素。然而,任何一種興奮劑都會帶來巨大的副作用。等待大夢驚醒,才發現不僅一無所有,而且身體衰竭,死路一條。</span></p> <p style="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