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2019年,特區政府可謂「頭頭碰着黑」。先是調高長者綜援年齡門檻,遭社會一面倒反對。向市民發放4,000元,又因行政失當而被責擾民。中環灣仔繞道啟用後的首個上班日,竟反致中上環一帶繁忙時段大塞車。當局聲稱「最佳方案」的三隧分流,在立法會提出前夕突然收回。如此混亂的施政委實令人感慨,素有「好打得」之名的林鄭月娥,為何成為特首後竟武功盡失?<br /><br />回歸前,香港政府的運作向來基於一套行之有效的不成文習慣,為政府決策階層提供清晰的遊戲規則,由下而上來制訂政策。按慣例,政府在制訂政策時,必先由相關政策部門的官員做研究,並收集該範疇的諮詢委員會及專家之意見,在作出全盤考慮後,才向港督及行政局提交建議。如果港督或行政局在聽取了相關政策匯報後,仍對其建議有異議或疑慮,便會將有關建議發還該部門重議,重議後再向行政局提交。一旦政策獲港督會同行政局通過,整個政府都必須上下一心推行政策。<br /><br /><div>中央政府雖承諾回歸後,會在特區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更在《基本法》第22條訂明內地不能干預港務。不過,中共近年卻變本加厲地干預特區事務,非但重「一國」、輕「兩制」,甚至要否定香港的一制。上述行之有效的遊戲規則,反而被視為殖民政府留下的障礙、掣肘,至於堅守這一套的公務員精英,則被認為是總是對着幹的前朝遺臣,妨礙北京全面操控特區。</div><div> </div><div>特首獨攬大權 架空公務員體系</div><div> </div>故此,前特首董建華在02年引入高官問責制,聲稱可藉此「加強主要官員在不同政策範疇承擔的責任」,但因特首非民選產生,而問責官員亦只是由北京甄選。換言之,特首及其問責官員既不向立法會負責,更毋須向香港市民負責,空有問責之名,卻無問責之實,反讓傀儡特首可獨攬大權,架空公務員體系,令傀儡高官們可暢通無阻地在港執行京旨。<br /><br />特首與問責高官均無民意基礎,所推行政策亦欠民意授權,還有大多數急就章強推的政策,相信都是京旨。這般由上而下制訂的政策,就算是民生政策,亦總會出現「離地」的毛病,根本沒有顧及市民的真正需要。本來優秀的公務員隊伍,面對閉門造車、朝令夕改,肯定會意興闌珊。記得昔時有位高級公務員曾跟筆者說,相信公務員隊伍在回歸初期仍能維持一貫水準,但當舊人一批又一批退下來後,第三批的就難保了。後來再加上問責制的衝擊,試問公務員隊伍又如何能按慣例做好其工作?由此觀之,特區政府施政亂象頻生,根本是必然。<br /><br />回歸22年,中共干預特區施政的惡果早已擺在眼前,中共不認同香港社會所重視的核心價值,而硬要特區政府依其意旨行事,所以才會不斷出亂子。特區要走出目前施政困局,就必須推行真民主,否則,在傀儡特首的領導,與高官卸責制「相輔相成」下,特區的管治肯定只會越來越亂,積壓的民怨亦越來越大,後果不堪設想。<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