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年關倒數之際,香港雜誌《亞洲週刊》 將總統蔡英文P圖成身穿龍袍的模樣置於該期封面,並附上「 台灣民選獨裁幕後:綠營新威權主義現象」的斗大標題; 隨後中國國民黨在其臉書粉絲專頁分享該封面, 抨擊蔡英文毀憲亂政、大開民主倒車,距離「專制獨裁」已然不遠。
《亞洲週刊》與中國共產黨的關聯, 前時代力量發言人吳崢在其個人臉書已做過簡略的說明, 但是為了避免陷入「以人廢言」的謬誤, 筆者認為有必要將學界對民主/獨裁政治的討論做簡要的分析。
當代民主的主流為「菁英民主理論」,其觀點來自於約瑟夫. 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對於民主的界定,即民主是「 一種達成政治決定的制度安排, 在這種安排下某些人相互競爭人民的選票以獲得決策的權力。」 依循這樣的觀點,民主理論大師羅伯特.道爾(Robert Dahl)進一步列出現代民主國家的六個重要特徵,包括:1. 具有經選舉產生的代表;2. 自由、公平且經常舉辦的選舉;3. 言論自由;4. 多元的消息來源管道;5. 公民能自主地集會;以及6. (盡可能)涵括所有的社會成員。在這種界定下,「 執政黨通過人民不喜歡的政策」、「 執政黨以國會多數強行通過法案」或「依法審核電視台換照」 都不是構成「獨裁」的必然條件,因為在民主國家裡, 人民有機會透過輿論、遊行抗議、 甚至在下一次選舉中賦予其他政黨執政權以修改討厭的法律── 此即和獨裁國家最大的不同: 國家的走向是由人民決定而非少數無法汰換的政客獨攬。事實上, 當代測量自由民主程度的權威性機構「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即依據道爾對於界定民主的「競爭」、「參與」、 「自由」等三個面向進行評比, 將台灣自1996年民選總統以來持續列為自由民主國家。 而2016年連國會都政黨輪替以後, 甚至將台灣評為最高等級的自由國家,2020年分數高達93分。 現在政府對於武漢肺炎的防疫表現, 充分符合民主治理的四個核心要素:可課責、透明、回應、參與, 更加凸顯台灣自由民主體制的珍貴。
那麼,有沒有可能出現「民選獨裁」的情形?從前面的說明可看出, 「選舉」只是構成民主國家的條件之一,卻不是唯一條件: 如果缺乏了「自由的競爭」,則選舉也只是一種形式。 例如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柬埔寨總理洪森(Hun Sen)、俄羅斯總統普丁都是透過選舉取得執政權, 但在他們的統治下,人民的言論自由被打壓、消息來源被封鎖、 異議人士被濫捕、反對黨要麼是花瓶要麼被解散,縱然有選舉制度, 這些統治者實際上仍掌握大部分的權力且難以汰除。 以上這些例子方接近民選獨裁的定義,相較之下, 台灣的政治制度距離獨裁還有很大一段距離;事實上當台灣的媒體、 政客與學者很輕易地就使用「民選獨裁」 來批判執政黨而不會受到任何迫害時, 反而凸顯台灣身為自由民主國家的事實。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台灣的輿論開始出現「綠色恐怖」、「綠共」 、「綠色法西斯」等將綠營政權與獨裁連結的用語, 不僅在台灣內部可見、甚至也頻頻現於中國的宣傳品中, 應使國人提高警覺。 筆者雖強烈反對把所有對執政黨的批評統統打成「中共同路人」, 畢竟對異議的審查即是孕育獨裁的溫床; 但是當中共剛修訂對台統戰的工作條例,特別強調要「 發展壯大台灣愛國統一力量」,旨在加強對台灣內部的挑撥、 分化與統戰時,有心人若用「民選獨裁」的概念詆毀、 甚至否定台灣的民主價值,反而給了中共趁虛而入、 動搖民主信念的機會。 因此我們應該要避免被花言巧語的資訊戰混淆、「錯把民主當獨裁」 ,並對自身擁有的自由民主制度抱持信心, 以防一時不察誤入獨裁政權的陷阱。
(作者分別為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