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前夕,毛泽东为何力推彭德怀出山?

史载,1965年9月,毛泽东力推彭德怀“出山”,任“大三线”副总指挥。先由彭真在大会堂与彭德怀谈,被彭德怀拒绝。9月23日清晨,毛泽东又亲自打电话约见。

与以往大为不同的是,毛显得格外诚恳,说了很多好话。例如:“可不能庐山一分手到底哟!”“也许真理在你那一边,也许对你的批评过了头,或者说是错了… …”最后,毛泽东当着后来赶到的刘少奇、邓小平和彭真的面,信誓旦旦地说:“彭德怀同志去西南区,这是党的政策,如有人不同意,要他同我来谈。我过去反对彭德怀同志是积极的,现在要支持他也是衷心诚意的。”

然而,一个多月后,上海《文汇报》就刊登了姚文元那篇评《海瑞罢官》的文章,打响了毛发动文革的第一枪。毛与彭谈话的3个月后,又当着陈伯达等人的面,说出了那句:“《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

一年后,自称是毛的“一条狗”、毛“叫咬谁就咬谁”的江青则用激将法,鼓动北京的造反派头子到成都把彭德怀揪回北京批斗、摧残,相信这也是毛泽东的意思。

那么,问题来了:文革发动前夕的1965年9月,毛泽东为什么要力推彭德怀“出山”,到大西南工作?毛是否真如其所言,“过去反对彭德怀同志是积极的,现在要支持他也是衷心诚意的”?如果是,为何在3个月后就有了明显变化?更是在一年之后,又让造反派出面把彭“揪”了回来?还听任造反派肆无忌惮地摧残彭的身体,置之死地?如果不是“衷心诚意”,毛为什么要说假话?他的幕后动机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

以上这些问题,莫说官方钦定的文革史,即是民间甚至国外有关文革史中也鲜见有提出和分析。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窃以为必须从文革的酝酿到发动这个大的历史框架入手。

1. 饿死数千万人的罪恶需要掩盖。毛亲自发动“大跃进”,造成数千万百姓饿死。对毛来说,这个古今中外、亘古未有的罪恶必须掩盖。如果党内同仁、尤其是接班人刘少奇能够担当此重任,毛原本就无需发动文革。但,从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开始,毛清醒地认识到:刘少奇不但不能担当此重任,反而极有可能像赫鲁晓夫那样,会在斯大林死后做“秘密报告”。果真如此,毛的一世英名将毁于一旦。

2. 确定了“倒刘”目标后,怎么“倒”、用什么方式方法“倒”?由于“七千人大会”后刘少奇采取了一系列灵活的务实政策,不仅在短期内杜绝了大范围饿死人现象,还让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了生机。这让刘在党内、尤其是在高层获得了巨大的拥戴。相比之下,毛又显得格外失败。在这个背景下,采取党内会议方式,合法拿下刘少奇已经绝无可能。

3. 刘少奇必须拿下,但又无法通过合法的方式拿下,唯一的选择就只有用非法的方式。当然,可以说的更好听一点,用“非常手段”。或者披上一件漂亮的外衣——“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不让百姓“吃二茬苦、受二茬罪”。

4. 如果剥去一切伪装,赤裸裸的文革主线就是:与林彪结盟,起用新人攻击“旧政权”。党内高层如能配合,那最好;如果拒不配合、甚至抗拒,就和林彪动用军队将其摧毁、灭绝。其时,也正是看清了这一点,周恩来主动向毛、林靠拢;而刘邓则放弃反抗、束手就擒。

至于后来那些声势浩大的造反群众运动,聂元梓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摆脱现行官僚体制、自行组织的“红卫兵”等,原本并不在“伟大领袖”的计划之内。当然,有了这些,可以让“非常手段”显得更隐蔽一些,冠冕堂皇的旗号更迷惑人一些,何乐而不为?

说了4条,似乎还没有和彭德怀的“出山”扯上关系。别急,马上就来了。毛泽东历来是主张“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的,那么,发动这样一场规模宏大的文革,即使他事前策划得再周密、准备得再充分,难道就没有一点漏洞?不会出一点意外?

从事后看,刘少奇等人并没有进行任何有意义的抵抗,就乖乖的“缴械投降”了。但在毛策划文革时,却不能报此幻想。不管是毛泽东、江青还是林彪,事前都是抱定了可能“粉身碎骨”的思想准备。这也应了那句话:作最坏的设想,向最好的结果努力。

那么,毛泽东最担忧的是什么呢?发动文革最大的危险又来自哪里?——彭德怀!一旦刘少奇等人察觉到危险,铁下心来对抗,所能做到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在毛泽东看来,就是刘少奇重新起用彭德怀,利用彭在军队的巨大影响来压倒林彪。利用刘主持中央一线的有利地位,名正言顺地给彭德怀平反,用合法手段撤销林彪主持军委工作的职务。刘少奇果能做到这一点,毛泽东危矣!林彪、江青危矣!

毛泽东事前能够防范的,一是行动尽可能隐蔽,不到关键时刻不能让刘少奇等人有所觉察、有所警觉。第二就是尽可能把彭德怀赶出北京,让他在通讯、交通都极为不便的大山窝里转悠。届时,即使刘少奇等人有所警觉,能找到彭已是十分困难,更别提在一起商议、谋划军国大事了。

当然,对毛泽东的意图,刘少奇并没有足够的警觉。即使他感觉有些现象不正常,也相信最终还可以在党的会议上得到解决。他哪里想得到,毛泽东根本就没打算在会议上解决分歧——他是先将对手置之死地,然后才开会议确认的。所以,刘少奇也就失去了他唯一可以避免家破人亡的机会。而彭德怀则完全被蒙在鼓中,稀里糊涂地做了一年“副总指挥”。一旦毛泽东得手,完全排除了刘少奇反抗的风险,就是把彭重新“揪回”北京,关押、批斗、摧残直至肉体消灭的时刻。

行文至此,应该可以清晰地看出了毛在文革前夕,力推彭德怀重新“出山”的目的所在;也只有这样解释,才合乎毛既言之凿凿“衷心诚意”,又在暗地里把彭当做文革靶子的内在逻辑。换句话说,毛泽东根本没有启用彭德怀,让他重新“出山”的打算。毛在文革前夕这一番操弄,只不过是在发动对刘少奇等人的全面进攻之前,为防止刘少奇“勾结”彭德怀所采取的一项防范措施。他对彭德怀所说的那些“衷心诚意”的话,不过是为了哄骗彭德怀接受并尽快离开北京的弥天谎言。

可怜彭老总,只因看到了民间疾苦、百姓疾苦,为民请命,因而得罪了毛皇帝,导致自己后半生令人唏嘘的悲苦命运。诚如那位规劝袁绍不要伐曹的谋士田丰——袁绍胜了,尚有可能被赦;一旦袁败,更显田对,那就更会死无葬身之地了。与此类似,假如“大跃进”没有导致大饥荒,没有饿死数千万普通百姓,毛尚有宽待彭的一天。而一旦实践证明彭对毛错,那毛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宽待彭德怀的。在毛的眼里,彭德怀只能是被“关死”、“折磨死”的对象——尤其是在文革无法无天、毛的每一句话都被视为“最高指示”也就是“金口玉言”氛围下,彭是决不可能会有第二条路的。

2020.6.3 悉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