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即将在下周举行国际民主峰会,而中国政府在周六(12月4日)发布了《中国的民主》白皮书,继续盛赞本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但学者和观察家却并不买帐,认为所谓中国的民主并不符合民主的本意。
《中国的民主》白皮书发表选择在12月4日,恰逢中国的国家宪法日。这在外界看来似乎有不小的尴尬。
民主的讽刺 宪法日的尴尬
白皮书在论证中国的民主时,强调中国普遍实行领导干部任期制。但就在三年前,中国政府修改宪法取消了国家主席连任的限制。旅居欧洲的青年观察家王庆民认为,这让白皮书颇具讽刺意味,“我觉得这是最大的一个讽刺, 习近平通过修改宪法取消连任的限制,这样他可以实现终身,或者至少多当一届或两届。所以说,白皮书写的东西和真实的情况完全相反。”
白皮书是想用领导干部任期制等制度安排来说明,中国的民主是广泛、真实和管用的。它更强调,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同时,它在开篇就承认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但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政治学教授夏明认为,这种所谓的“全过程民主” 并不符合民主的本意,“民主最根本的一点,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是为了公共的目的,也就是公平、正义,是要让每一个个人在这个社区、这个国家能够得到安宁、得到保护,能够得到最大的发展,这是民主最主要的一个过程。”
他强调,中国的政治制度实际上却无法让老百姓加入到这个所谓“民主”的过程中。
白皮书强调,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选出代表自己意愿的人来掌握并行使权力,是中国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但从11月到12月,北京和重庆一些宣布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与基层人大代表选举的普通公民,因为受到骚扰等原因,先后被迫停止了参选行动。
“人民当家作主最主要的体现就是他们能够决定谁在台上,谁在台下,那么投票就是最主要的一个手段,但是在中国,投票选举这方面的做法完全就不是真实的,”王庆民这样评论说。
腐败与贫穷仍然是问题
中国国务院在周六召开了《中国的民主》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田培炎在会上答记者问时强调,中国共产党自十八大以来,下大力反对腐败,并一直致力于强化民主监督的功能,最大限度地防止了权力失范、权力寻租的现象。
但自习近平上台以来中共反腐行动所具有的权力斗争的背景一直为外界所诟病。政治时评家邓聿文几年前在美国《纽约时报》上刊文分析说,这场反腐运动有三个底线,红二代不能反、现任的政治局成员不能反、退休的中共元老不能反(周永康案之后)。
王庆民认为,这种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反腐并不能有益于民主,“这种手段不仅不能够有利于民主,相反,它让那些掌握权力的人有了更强的能力去肃清敌人,去实现集权专制,因为只要不服从的人都可以通过以反腐败为由扣些帽子,把他们整下去。”
似乎是与《中国的民主》白皮书发布相配合,中国公共外交协会12月2日在北京举办了一场中外学者谈民主高端对话会。前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署长罗思义在会上表示,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以结果为导向的,目的是要改善人民的生活,而不是只关注某一些程序。他还强调,这就是他所说的人民的统治。
这种看法在世界范围内并不鲜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的经济飞跃已经世所瞩目,似乎正说明了中国民主的成就。但在夏明看来,这类似的观点都陷入了盲区。
“问题在于,有没有人去倾听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的利益?农村里边的极度贫穷;到藏区、康巴地区去走,那里的小孩子没有教育,没有许多生活的保障;还有农村留守儿童,也没有各种安全保障,”夏明介绍说。
他强调,所有这些贫困的问题,没有办法看到,也没有办法听到,而如果你想要去打听,他现在不让你进去。如果有人要去追求真相,就会被说成是颠覆国家的行为。
(记者:王允;编辑:梒青 网编:景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