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经营多年 中国的“16+1”不敌最后一根稻草

 
   
 

苦心经营多年 中国的“16+1”不敌最后一根稻草

第五次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峰会2016年在拉脱维亚里加举行。

一个由负责中东欧事务高级官员组成的中国代表团目前正在对该地区的8个国家访问,这次访问适逢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建立10周年,也是自2月俄罗斯大举入侵乌克兰以来中国首次派团访问中东欧国家。

乌克兰战争给欧洲安全局势带来剧烈动荡,导致中东欧国家的外交和安全政策走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除极少数国家之外,绝大多数中东欧国家都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表示强烈谴责,在积极加入美欧制裁行列同时,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接收乌克兰难民等支持。尽管中国否认在乌克兰战争中持亲俄立场,但对一些中东欧国家来说,中国拒绝谴责俄罗斯,与俄罗斯“合作无上限”的立场令很多国家深感不安,中国潜心打造十年的中东欧关系已岌岌可危。

 

 

“乌克兰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與东欧国家之间的裂痕。”罗马尼亚的亚太研究所副总裁安德里亚·布林扎(Andreea Brinza)对美国之音说。

观察人士指出,早在俄罗斯发动乌战之前,中东欧地区就出现了明显向西方靠拢的趋势,在乌克兰战争的冲击之下,未来几年中东欧整个板块都有可能发生更大变化。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张健最近撰文说,俄乌冲突将进一步加大中东欧亲美、亲欧的地缘政治倾向,“这是俄乌冲突对中东欧造成的最重要影响”。他警告说,中东欧地区有可能从过去的中欧关系中的“建设性力量变成一个负面性的力量”。

中东欧事务专家布林扎说,该地区不仅对中国没有谴责俄罗斯的入侵感到倍感失望,而且俄罗斯的入侵令中东欧国家更接近美国,并与中国保持距离。“中东欧国家一直害怕俄罗斯可能的入侵,我称之为俄罗斯因素,因此中国与他们的关系再次受到乌克兰战争的打击,因为这些国家对美国通过北约提供的安全保证更感兴趣,而不是中国提供的空洞经济承诺。”

合作机制或已名存实亡

为了深化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中国在2012年推出了一个名为“16+1合作”的地缘合作机制。2019年希腊加入后扩大为“17+1”。

多年来,由于中国当年的很多承诺被认为基本没有兑现,这一机制基本上形同虚设。去年5月,随着北京和维尔纽斯之间的关系急剧恶化,立陶宛在去年5月正式宣布退出17+1合作组织。

为了挽救跟中东欧国家的关系,北京去年年初忽然决定召集这十几个国家的领导人举行在线虚拟峰会,而且拔高级别,以前均由总理李克强出席的论坛改由习近平亲自主持。即便如此,仍然有六个国家元首没有露面。

那次冷落中国、总统或总理都没有参加中国峰会的六个国家均为北约成员国,除了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斯洛文尼亚外,还有三个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

布拉格经济大学的国际关系副教授杰里米·加利克(Jeremy Garlick)说,中国在中东欧国家的形象因新疆、香港、西藏,台湾等等问题已经越来越差,而乌克兰战争更为这一机制被送入棺椁钉上了最后一颗钉子。

加利克在本星期由哈佛大学戴维斯俄罗斯和欧亚研究中心(Davis Center for Russian and Eurasian Studies)组织的一次讨论会上说:“我想现在的情况是,人们早已对中国以及与中国的合作形成了负面印象,认为中国企图分裂欧洲,在中东欧打造一个新的阵营,分裂欧盟,对中国有很多负面印象,而乌克兰战争现在只是加剧了这种看法。”

他说,中东欧国家几乎普遍的谴责俄罗斯,捷克人对1968年俄罗斯坦克驶入布拉格仍然记忆犹新。

尽管中国在最近适逢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建立10周年之际宣称,这一机制十年来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投资额则实现了6倍增长,贸易额十年实现了翻番。但是,观察人士指出,这一机制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

拉脱维亚国际事务研究所“新丝绸之路”项目负责人乌娜·贝尔齐亚-切伦科娃(Una Aleksandra Berzina-Cerenkova)说,人们可以从美中关系、地缘政治等很多角度解释为什么中国和该地区国家关系渐趋冷漠、甚至走向对立,但她认为,中国最大的失败是没有兑现当年的承诺,中东欧国家并没有因与中国合作和贸易往来而得到什么经济上的好处。她在哈佛大学的研讨会上说:“尽管有巨大的政治意愿,但这一机制无法兑现承诺是棺材上最大的钉子。”

在这一机制建立之初,中国曾暗示对该地区的投资将可能高达100亿美元,但是去年中国官方的新华社的一篇报道说,截止2020年底,中国过去9年来累计对中东欧17国全行业的直接投资仅为31.4亿美元。而且,中国去年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对中东欧的投资一半以上投在了欧洲对中国最友好的两个国家:匈牙利和塞尔维亚。这篇题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东欧投资合作的典型特征、风险及对策》的报告承认,中国投资“在地域分布上极度不均衡”。

就具体项目而言,最大的就是“一带一路”的匈塞“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铁路项目,除此以外,中国在中东欧国家几乎没有任何具体的、有影响力的大型基建项目。

中国影响仍不容小觑

中东欧国家虽然从国土面积上来说都相对是小国,但牵动大国关系的作用非常的突出。中国和立陶宛去年因台湾问题而严重对立也导致中国与欧盟的关系跌至谷底。在中国与美国等西方民主国家的关系持续紧张的战略压力之下,中国被认为不会放弃这一国际地缘政治中的关键板块和其已潜心打造十年之久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

“中国仍在并且将继续让它(16+1机制)存活下去。”中国问题专家布林扎说。她说,尽管各国的热情和各类紧张早已荡然无存,但这个不会放弃。“基本上中国不会认输,它的共产主义心理不会让16+1机制死掉。”

虽然目前该地区的很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渐行渐远、甚至严重恶化,但在深耕十年之后,中国的影响仍然随处可见。

中国外交部下属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最近的一份报告说,中东欧国家中,波兰、爱沙尼亚、匈牙利、捷克、塞尔维亚已与中国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协议或谅解备忘录。华为虽然遭到很多西方国家的抵制,但这一题为《中国—中东欧国家数字经济合作的现状与前景》的报告说,华为在中东欧地区的通信设备制造和通信服务市场则占据优势地位,并在波兰、匈牙利等国建立研发中心。

虽然美国早在2020年就曾警告贝尔格莱德不要购买中国的防空系统,但最近塞尔维亚总统亚历山大·武契奇(Aleksandar Vucic)仍几乎确认购买了中国的红旗-22地对空导弹,成为欧洲第一个使用中国导弹的国家。

此外,观察人士指出,中东欧国家近年来遭遇的经济困境可能会为中国提供一个拉近这些国家的难得机会。中国本星期发布的中东欧国家发展报告(2021)说,中东欧国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打击下经济全部出现负增长,经济不同程度陷入衰退。

德国评级机构“范围评级”(Scope Ratings)本月初的一份报告预计,中东欧国家今年经济平均增长率将放缓至2%-3%,通胀可能触及10%。该机构去年底曾预计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为4.6%。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曾敬涵说,短期来说,受乌克兰战争的影响,中国对东欧国家的政策无疑应该更加谨慎,但长期而言,该地区需要投资,这一点并不会改变。

他在本星期哈佛大学的讨论会上说,问题是乌战之后中国对该地区的兴趣是否还会像战前那么浓厚。他说,这取决于中国经济能否继续增长,是否表现良好。如果经济好,一切都会回来,“但如果不好,那么中国可能不得不优先考虑其他优先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