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宪法设计征文”的两点建议 (修改版2)

看到《宪法设计有奖征文启事》,感觉重要及时。为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尽快进入预备制宪的实质性阶段,我感觉有必要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充分利用现有宪政研究成果。无可否认,集思广益,海选立宪文章,永远有重要意义。但当务之急,不是从零开始,而是整理目前已有的思想和文字成果。说到成果,我起码想到如下几个:

  1. 刘晓波当年搞08宪章,并为此坐牢牺牲,那些文字和参与者的思想成果,首先应该好好利用;
  2. 1940年代的《政协宪草》和1946年《中华民国宪章》,不但凝聚了中国精英对宪政研究的心血,而且曾经在大陆,还有如今的台湾,都行之有效。
  3. 辛灏年团队,辛灏年先生对民国宪政多有研究,团队中加州硅谷的丁毅先生,特别出版了长达288页的《民宪论》一书,对此有深入系统研究,也应该是主要参考蓝本之一;
  4. 胡平、陈奎德等人,在国体和政体问题上,多有撰文,《中国之春》的早期团队,也应该留有不少相关文档;
  5. 王军涛的团队,上世纪90年代就动手搞过。记得吴学灿跟刘晓竹当他的助理,主要任务,就是拿出一个可资讨论用的未来“宪法草稿”。这个工程,好像还获得过美国民主基金会的资助。
  6. 洛杉矶有徐杰等人,成立了《去国者宪政研究会》,曾经组织过研讨会,也应该有文字资料。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有限了解。至于魏京生、徐文立、杨建利,王丹,法轮功等团体、港人,藏人,维人,蒙古人等流亡团体,还有若干号称流亡政府、过渡政府、联邦政府的人马山头,以及内地和港台许多法律专家,宪政学者,维权律师等等,是否也有各自对未来宪政的构想蓝图和文字草稿,我不得而知。

在涉及到民族区域自治、自决还是独立等问题时,没有少数民族朋友的参与,咱们汉人的大一统思想,难免作怪,恐有越俎代庖,凭空想象之嫌。总之,与其让大家各自撰写文字,参加征文比赛(当然可以继续搞),但不如立刻动手,收集整理,或者动员大家,自愿贡献出他们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宪政讨论基础。他们的许多文字成果,在网上就能搜到,提前打个招呼,也不会有什么版权争议问题。

第二,充分调动各民运山头,参与制宪过程的积极性。能否最大限度调动各团体、各派系的积极性,或许比收集整理现有宪政研究成果,更为重要。我的看法,预备制宪过程,是民运活动的重要内容和必经步骤,目前只能在海外公开(或半公开)进行,能否动员最多朋友共襄盛举,至关重要。这事有必要(或者有可能)能保密吗?我认为,既不可能,也没必要。说到底,这还在书生论政范围,跟秘密活动不是一码子事。

大家在宪政条款跟文字润色方面,争议或许并不是很大,但对是否受到尊重,能否有机会公平参与制宪过程,更加在乎。回忆海外民运史,每次试图大联合,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形成更多山头。有些领袖人物之间,关系紧张到互不往来,难以对话的严重程度,完全没有民主政体包容反对党的素质跟雅量。许多时候,反对的往往不是什么理念和条文,甚至不是观点对错,而是谁先谁后,有谁没谁,座次如何排列的无聊问题。

背后原因当然很多,但主要原因,还是名利地位考量,比资格,别苗头,搞阴谋,揭疮疤,争资源,等人性阴暗面问题。如果不能通过预备立宪锻炼大家,捐弃前嫌,求同存异,追求最大公约数,培养起“容忍忠诚反对派”的文化心理,那么,等到专制王朝瞬间塌台,民主力量匆忙亮相的时候,真不知内斗厮杀会达到何种惊人程度。

记得早年读姚雪垠小说《李自成》,在攻入北京之前,他跟张献忠有段生动对话,问”打下朝廷之后,咱俩谁坐天下?” 张爽快回答:“咱把队伍拉出去,血战一场,谁胜谁当皇上,怎么样?” 李自成大笑:“正合我意,咱们一言为定!”,这就是国人传统。放在美国西部牛仔身上,最多也就是“咱兄弟俩决斗一场,活下来的当皇上”。干啥要让成千上万将士跟着陪葬?那时候,还不知有“忠诚反对派”这回事,如今,咱们知道了,难道还要走历史老路?对不起,扯远了!

总之,我建议各位,尽快寻找民主宪政的最大公约数,搞出一个哪怕干巴巴,但争议最小的立宪大纲(草案若干条),在此基础上,召开一次广泛的视频圆桌会,经修改并最终投票表决,推出一个各派公认的《临时宪法大纲》草案文本。通过这一过程,也形成一个相对有公信力的松散组织架构,能用一个声音对外发言,与国际社会与人权组织沟通对话,从而结束目前一盘散沙的无力状态。

至于宪法条文的最后形成,需要等待国内临时过渡政府成立,再授权专家小组,进一步完善修改,最后经全民公决,正式生效。

以上两点建议,供各位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