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是不死的能量 ——纪念余英时先生悼文之二

纵观余英时先生的学术生涯,他的治学不在“专”,而在“通”。他的学术论著是通史、全局的学问,而非专家、专门之学。
    他既“通”古今,又“通”中西;既“通”中国经典学术,又“通”西方现代学术;既“融通”人文学科的三大主干——文(学)、史(学)、哲(学),又“通悉”社会科学,比如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虽说主攻思想史和文化史,也密切观察历史学的其他领域——社会史、政治史、经济史、宗教史、哲学史、文学史、生活史等,并将这些众多的专门史,贯通在他的治学和著述之中。
在普林斯顿中国学社举办《余英时先生追思会》 上,

    在余先生遗像的两侧,赫然书有“文起神州澄乱世   史承道统汇西东”十四个白底黑字的大号行书正体字挽联。
    这对挽联先用的“起”、“承”二字,道出了他的学术渊源;接着使用的“澄”、“汇”两字,则肯定了他在学术领域的历史性贡献。(本刊首发)

美中破冰? (音频)

近来,关于美中关系正在走向缓和,关于北京的政策正在大重置,中国又将出现像40多年前一样的大变化大改革的舆论甚嚣尘上。事情是否真如刘鹤所说的“中国回来了”呢? 鉴于中共四十年来的所作所为,特别是习近平上台十年来的作为,北京政权已经不可逆地丧失了国际社会的信任。因此,认为现在中美关系融冰开始,这是对美中关系乃至西方与中共的关系的严重误读。

史家的身影如竹影 ——纪念余英时先生悼文之一

余英时的一生,正是近现代中国的一幅长卷,颠沛,斑驳,光彩陆离,而又动荡起伏。到如今,时间将一切都涂改得面目全非,几度沧海桑田,桑田又沧海。多少的权争利攘、牙笏满床,多少的枪烟炮雨、轻歌舞场,都在岁月无坚不摧的冲洗下烟消云散,徒留后人评说。这个昔日在抗战硝烟中被父亲送至安徽潜山乡下避居的懵懂少年,如今也悄然地退出尘世,坦然地走入历史。

    然而,相比于那些喧赫的权势、堆簇的财富、显曜的武功、矜夸的鼎业,乃至于不可一世的政权,他这一生所活出来的,才真正是不朽的。虽历经未来漫长的岁月风雨的洗刷,也不会褪色。(本刊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