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引述消息透露,美方一直积极安排与中国恢复对话,但中国却对美国上演“突然消失”(ghosting)戏码。同时中国驻美大使已空缺达3个月,专家认为这是北京在故弄玄虚,“就是要让美方知道北京很不悦”。
(德国之声中文网)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週三(4月5日)引述消息报道,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气球事件后一直想重新安排与中国高层的会面,但北京却对他“冷眼相看”(give him the cold shoulder)、“搞失踪”(ghosting)。
消息来自一位现任美国官员及一位前国务院官员。他们匿名透露,2月份一个中国的高空间谍气球飞越美国上空,导致布林肯推迟访华行程,但此后美方一直在“努力重启”双边高官会谈,包含安排布林肯及其他美国高官访华,以及促使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话。
然而,这些消息表示:“中国正在回绝美国的努力。”美国白宫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Kurt Campbell)上週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一直不愿意参与(和美国)建立信任、危机沟通或热线的有关讨论。”
报道亦指,台湾总统蔡英文与美国众议长麦卡锡(Kevin McCarthy)5日的正式会面,可能再度打击中国与美国恢复交流的意愿。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4日对此表示:“坚决反对美国政府第三号人物、众议长麦卡锡同蔡英文会见”,且该会面“严重损害中方主权和领土完整”。
保卫民主基金会(FDD)高级中国研究员辛格尔顿(Craig Singleton)告诉POLITICO,蔡英文和麦卡锡“必须处理好一种微妙的平衡:既要传递团结的信息,又不能给北京以过度反应的许可”。
报道分析,蔡英文至今展开过七次“过境外交”,当时也都激怒了中国,但外交关系很快就反弹了。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奥林斯(Steve Orlins)指出,蔡英文与麦卡锡的会晤并没有“官方访问的外衣”,这意味著在蔡英文回到台北后,“(美中)外交互动应该重新开始”。
但在近年来,美国不断向台湾加码出售武器,以及美台官员日益增加与蔡英文的互动,都导致中国对美方越来越反感。报道分析,原本中美双方都希望稳定日益动荡的关系,但现在情况变得更多的是“华盛顿主动联络,而中国政府却退缩了”。
中国驻美大使空缺
与此同时,中国驻美大使一职已空缺超过3个月。 《南华早报》指出,这是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该官位悬宕最久的一次;上一次是在1995年6月,当时华府同意中华民国(台湾)前总统李登辉在台湾总统大选前访美,随后北京即召回时任中国驻美大使长达两个月。
台湾中央社5日报道,此人事任命迟迟未定案,凸显了中美关系陷入僵局,也意味著中国目前还在审慎斟酌如何与美国打交道。
自前中国驻美大使秦刚接任中国外交部长后,各方专家普遍认为,下一任驻美大使将由秦刚的副手之一谢锋担纲,但北京至今尚未布达正式消息。而部分涉外专家也认为,不同于美国派大使需经过严格听证,北京的人选指派并没有内部资格审查的刁难,程序根本不该是问题。
“北京没有参议院,没有国会听证,(人选)定了就是定了,想必是北京在故弄玄虚,以表达对美方的不满,”美国巴克内尔大学(Bucknell University)政治学与国际关系教授朱志群告诉《南华早报》:“就是要让美方知道北京很不悦,并期盼美国好好善待中国的新任大使。”
另有若干人士以当前局势分析,谢锋有望在本月走马上任,因为“北京得重新调整并关注蔡英文过境美国后,华府方面释放的初步信息”。
美盼与习近平直接接触
POLITICO报道,北京也特别针对习近平与拜登的通话提案进行反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上个月告诉记者,白宫希望在3月13日中国两会结束安排一次元首通话,当时中国外交部的回应明确表示,北京不急于重新恢复这两位领导人的联系。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当时告诉记者:“我们认为,沟通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增进理解、管控分歧,不能为沟通而沟通。美方应当拿出诚意,同中方相向而行,以实际行动推动中美关系重返正轨。”
另一位熟悉布林肯访华计画的美国官员匿名透露,虽然对出访中国尚未定案,但布林肯将于4月中旬访问亚洲,并有可能在期间短暂造访中国。
POLITICO分析,自拜登上任以来,让中国保持定期、有意义的沟通一直是该政府面臨的挑战。即使有沟通,也往往没有什么实质成果,导致美国官员渴望更高层次的接触,特别是与习近平的直接接触。
报道指,习近平正式获得史无前例的第三任期之后,美方认为“他说的话比他下属的话重要得多”。一位美国官员匿名表示:“我们认为,领导人级别的接触,特别是鉴于权力集中在习近平手中,对于促进我们两国政府之间的有效沟通至关重要。”
因此美官员普遍认为,若中国政府最终同意布林肯访华,尤其若能安排他会晤习近平,才可能为美中关系开辟更多沟通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