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结束对台环岛军演后,12日宣布将对台湾数千项商品进行贸易壁垒调查。台湾回应为何?专家怎么说?

中国12日对台湾祭出贸易壁垒调查(资料照)。

中国12日对台湾祭出贸易壁垒调查(资料照)。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商务部週三(4月12日)宣布将调查台湾对中国贸易限制措施进行贸易壁垒,涉及超过2千项产品。中方称这与台湾采取单方面限制中国产品输台措施有关,台湾则回应这是依法规定。专家解读,中国此举有政治含义。

中方此次调查涉及2455项商品,主要包括农产品、五矿化工产品、纺织品等,并称调查应在今年10月12日前结束,“特殊情况下可延长至2024年1月12日”。据台湾经济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大陆物品不准许输入项目”共有2460项。

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12日表示,台湾长期对中国2400多项产品输台“采取单方面限制措施,对大陆相关产业和企业利益造成损害”;中国此举是应中国出口商申请进行的贸易壁垒调查,调查结果将适时公布。

台湾回应

台湾经济部国贸局12日对此表示,根据中方规定公告后此调查后应通知台方,但目前台湾仍未收到通知。此外,贸易局每2个月召开“开放中国大陆物品输入审查会议”,事实上已准许9,835项中国大陆农、工产品进口。台湾国贸局呼吁“中方不宜将贸易议题复杂化、工具化”,台湾愿意在不设前提的情况下,就贸易议题与对岸磋商讨论。

台湾陆委会则表示,中方此举徒增对台湾业者的干扰,无助两岸贸易进一步合作及发展,并表示台方将依法持续检讨中国物品输入项目。两岸亦曾对尚未对中国开放的产品进口问题磋商,因故未能完成,陆方当时已充分理解。

台湾行政院农委会回应,国际贸易中,各国订定管制进口品项的考量,包含对国内产业造成重大不良影响,或是食品卫生安全、动植物防疫检疫等因素。该会也指出,由于两岸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并没有就市场开放进行协商,考量到台湾农民利益和农业发展及相关农产品防检疫和安全,因此限制部分项目进口。

图为5日台湾总统蔡英文于美国会晤美国众议长麦卡锡。

图为5日台湾总统蔡英文于美国会晤美国众议长麦卡锡。

专家解读:贸易公平与政治考量

中国学者包承柯12日接受台湾中央社采訪指出,限制进口与贸易制裁是“你不让我的商品输入,我就不买你的商品”,双边贸易归零,最终目的是要促使双方贸易平衡,然而这是一种相互对抗的消极做法。

包承柯称,贸易壁垒调查代表中国对于两岸贸易的相关政策由消极转为积极,在对台湾产品输入敞开大门的同时,也要求台湾开放大陆商品输台。“就最终目的来说,这也是要达到促使双方贸易公平。”

他表示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并不容易,主要是台湾对于特定产业仍有保护性的措施,贸易保护的问题一直存在,甚至成为对大陆商品的“歧视”。如果能够把这些限制逐步开放,确实有助于两岸间的贸易环境进一步改善。

致理科技大学国际贸易系副教授张弘远对中央社表示,时任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Nancy Pelosi)去年访台前,中国先祭出一波台湾食品禁输令,后又有围台军演;他推估北京在这个时间点发动贸易壁垒调查,用意在于表达对台湾总统蔡英文会晤现任美国众议长麦卡锡(Kevin McCarthy)的不满。

另外他指出,过去中国对台湾农产品、纺织品等在特殊时空环境下有“政治体谅”,中国未要求对等贸易,而“以前的体谅,现在叫做贸易”。张弘远说现在大环境已不同,中国重新要求两岸对等贸易,对于贸易障碍提出谈判,北京此举算是“一举两得”,可取得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支持,另也为疲软经济找到出口贸易设法扩张的方向。

中央大学经济学系教授邱俊荣告诉中央社,中国挑在这个时间点宣布对台湾发动贸易壁垒调查,意义大概等同军演;另也不排除试图影响台湾总统大选,“这个调查的政治意涵较经贸意涵来得大”。

台湾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邱达生也说,中国贸易壁垒调查结果有可能延到明年1月,正好是台湾总统大选选情正热的时候,时机点很敏感,不排除是中国先透过贸易壁垒调查给台湾施加压力。

中国先前以注册信息不完整为由,暂停进口台湾多项水产,遭台湾解读为政治打压。

中国先前以注册信息不完整为由,暂停进口台湾多项水产,遭台湾解读为政治打压。

可能发展

台湾《联合报》13日指出,调查结束后有几种可能,一是启动与争端方的磋商,但依当前两岸关系,可能性极低。二是将调查结果提交至WTO,但中国过去尽可能避免使两岸贸易问题国际化,所以可能性也不高。

第三种可能的后续作为是进一步限制台湾产品进口,影响层面恐比过去每次宣布禁止若干台湾产品要广泛得多。

报道指出,北京对台反制的工具箱里,这是一个选项,到了台湾大选前,北京可能依照两岸情势判断,是否开启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