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秦伟平与马云的一次见面

       2003年,大约是春夏之交,我在晶润传媒(海润广告上海分公司)上班。海润算是中国本土当时比较大的4A公司,当时也是比较牛的影视投资公司,大老板叫刘燕铭,《永不瞑目》、《玉观音》等作品收视率都很高,也捧红了很多演员。 上海公司的主要股东名叫曲光辉,职业经理人是业界著名的前奥美广告中国总经理陈俊良。 公司办公地址在上海南京西路恒隆广场57层,老板们不甘心只做一个广告公司,影视公司,想做成一个媒体集团。 当时中国背景,不允许私人办媒体,只有一些挂靠关系的小型市场化媒体。 在中国大陆地区三星级以上涉外酒店落地的电视频道只有三家,刘长乐的凤凰卫视,默多克的星空卫视,还有美国AOL曾参股染指过的华娱卫视。 刘燕铭计划入股甚至控股当时经营不善的华娱卫视,已经进入实质性操作,海润(晶润)作为华娱在中国广告总代理。 这是基本背景,当年我23岁,初出茅庐,离开深圳到上海不久,住在徐家汇,每天坐公交车上班,拿着每月3500元人民币的底薪,职位是业务代表,其实就是广告销售员。

        2001年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就是在环球市场(龙媒)做市场推广,当年中国刚加入WTO世贸组织,外贸出口形势一片大好。 帮助中国企业在全球推广,拿到订单,当时中国B2B电子商务细分市场主要有三家企业,最有实力的是环球资源,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主要做中高端市场;其次是总部在广州的本土企业环球市场,早年做广交会展会推广起家,老板叫凌风,青年才俊,少年得志;排名最后收费最便宜的是阿里巴巴,但最会炒作的也是阿里巴巴,大把广告投在国内,让客户看到,前两家比较低调务实,主要精力放在全球各地的行业展会宣传推广。 作为同行和竞争对手,我对当时的阿里巴巴和马云有一定了解,比普通公众知道的多一点。当时我们的学习对象是环球资源,有点鄙视阿里巴巴,B2B电子商务前景还是非常看好,也有一些香港和台湾的企业进入这个市场,规模比较小。 因为某些原因我离开环球市场,跳槽去《中国电子商务》杂志社做记者,离职前对凌风做了一个采访,告诉他,未来也准备采访阿里巴巴马云和环球资源大中华区负责人。 他送我两本书,《基业长青》,一本给我,一本希望我转交给马云,如果有机会见面的话。 我答应了凌风,隔年我离开深圳到上海,在恒隆广场办公室见到马云,把书转交给他,没有食言.

        当时,华娱卫视有一档高端专访栏目《商场英雄传》,主要采访一些企业家,记得陈丽华刚上过一期。 我作为业务员,因为对B2B电子商务推广行业的了解,想到联系当时经常高调宣传阿里巴巴的马云,记得因为这件事,我还和当时的副总张明瑞一起去杭州总部,阿里巴巴当时只是在一栋普通的类似于商住楼办公,当然现在早已是杭州的头部企业。 与我对接的是当时的阿里巴巴副总裁金建杭。金表示很愿意接受采访,我告知受访企业需要承担采访的成本,其实就是宣传费用,只是说法比较委婉一点。 具体费用多少,真的不记得了,因为最后并没有合作。金建杭婉拒,说要付费的话,就不太好安排。 这是广告销售过程中常出现的桥段,金建杭表现得很专业,记得当时还见过一个女性市场部经理,挺个大肚子上班,对她印象也很好。 不久后的一天,华娱卫视市场总监从香港到上海出差,一个职业女性,名字已经记不清楚了,就以C总监作代号吧! 我和C总监谈到马云,并提出约见,遂让我去办理。 于是,我给金建杭打电话。说华娱香港总监刚好过来上海了,想约马云一起聊聊,这几天哪一天方便?很快敲定马云明天上午十点到我们办公室见面。 现在想想,金建杭和马云当时应该就在一起,可能就在上海,不然没有这么快敲定见面时间.

        已经约好上午十点见面,大约9:55,我接到金建杭电话,说马总已经到楼下了,我说好的,请直接走高层电梯上57楼,我在电梯口等他。 当电梯门打开的时候,我一眼就看到了马云,他的脸我很熟悉,因为曾经是同行,也经常有媒体曝光。让我吃惊的是,他比我想象中的个子矮多了,身高160左右,很精神,也很客气,他也礼貌地递给我一张名片,上面有名字和杭州总部地址电话,但没有手机号码。 我表示欢迎马总来访,几位老板已经在办公室等候。

        带着他到我们的会议室,还是挺气派的,从整面的玻璃窗户往外看,黄浦江两岸美景尽收眼底。 帮他一一介绍参加会谈的几个人,上海公司的总经理陈俊良,副总经理张明瑞,香港过来的华娱C姓美女总监,加上我一共五个人,我们在会议室一共聊了两个小时左右,天南地北,聊了很多话题,大多数时候,我都在听,毕竟他们都是大佬。

        有几个细节,时隔20年,我依旧记得。坐定后第一件事,我把环球市场CEO凌风托我转交的那本书《基业长青》送给他,没想到他很轻蔑的说了一句,我们只有一部分业务与他们有重合,很有点看不起凌风之意。 这个难道就是同行冤家?  不过以后的形势发展,确实证明马云是对的,阿里巴巴的主营业务很快发生变化。          

        当时应该是2003年春天,非典刚结束,那次会谈后不到一个月,阿里巴巴正式推出了淘宝和支付宝,我当时就知道,马云的B2B不赚钱,准备搞B2C和C2C了,应该更有前途。 可能这一个尚在筹划之中的大动作让马云更加自信,那次会谈,他口若悬河,感觉很厉害,我因为知道阿里巴巴当时并没有外界传说中那么牛逼,内心不以为然,有点看着他吹牛的感觉。

        记得谈到广告业,他说奥美广告他很熟悉,见过奥美美国总部的老板某某某,当时觉得那个口气有点夸张。 我也算阅人无数,牛人名人也见过不少,但马云依然是迄今为止,我见过的口才最好的人。不只是会说,让你感觉到激情,更厉害的是,他能掌控整个会谈的节奏,让你的思维跟着他走,如果定力不足的话,很容易被他打动或折服。 马云早期能拿到那么多风投,还是有原因的。

         我应该没有被打动,否则23岁那年可能跳槽去阿里巴巴了。总的来说,那次会面还是挺成功的,两家公司高层相互认识,后来马云成为了中国首富,估计再约他见面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很多人提到马云,就提到阿里巴巴帝国背后的政商勾结和资本运作,至少在我看来,2003年的阿里巴巴还是一个纯粹的商业公司,只不过老板马云比较会吹牛和炒作,善于利用媒体营销,这是比较客观的评价,企业做大了,权力自然来敲门。

          现在想想,2003年,我23岁,桀骜不驯的无名青年,马云当年39岁,已经崭露头角,有点春风得意了,当时觉得他爱吹牛,其实也很正常,有几个男人不爱吹牛呢  人生如戏,30年河东,30年河西。我曾公开批评过马云,更希望他能善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和财富,造福社会,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发布者:秦伟平

纵览中国网刊编辑/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