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借"两会"扩权 啥是"新质生产力"?
2024年1月3日,江西瑞昌一家工厂的工人在检查专用于出口的LED灯。
 

中国全国人大会议3月11日在北京闭幕,标志着”两会”正式结束。本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国务院组织法》,赋予党对国务院的更多行政控制权,也让习近平的个人权力更加扩大。同时,”新质生产力”在两会期间成为热词,但这对解决当前经济困境能否起到实际作用,广受外界质疑。

 “各位代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 11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宣布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大会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等。

通过修订《国务院组织法》习近平权力再扩大

会议还以2883票赞成,8票反对,9票弃权,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国务院组织法》,并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这也是中国政府41年来,首次修订这部法律。

路透社指出,修订后的中国《国务院组织法》是近年来一系列党逐渐侵蚀国务院行政权力措施中的最新一项。新增加的条款强调,国务院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明确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国务院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报道说,自2012年上台以来,习近平成立了多个新的中央委员会或小组,负责监督直接向其汇报工作的多个部委。有些甚至囊括了传统上,被视为属于总理职权范围的经济和金融政策。

此外,本次人大会议闭幕后也没有举行总理记者会。旅美经济学者夏业良认为,这些都是习近平强化其个人权力的表现:“习近平就是搞习天下,专制皇权对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他都不希望(有)任何一点权力被别人来掌握和支配。现在他自己挑选的这个总理李强,那完全是俯首听命,他(习近平)说什么就是什么。”

2024年2月26日,江西瑞昌一名员工在液晶显示器生产线上工作。(法新社)
2024年2月26日,江西瑞昌一名员工在液晶显示器生产线上工作。(法新社)

习近平的”新质生产力”成为新热词

“两会”期间,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列为十大工作任务之首。据中国官媒报道,“新质生产力”最早由习近平于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这一概念随后在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今年2月底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被重点提及。“两会”中,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官媒《经济日报》1月曾发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盛朝迅的文章,认为“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是指大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与高素质劳动者、现代金融、数据信息等要素紧密结合而催生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它代表着生产力水平质的跃迁等。

 “这个在全世界主流经济学里没有这个提法。”经济学者夏业良告诉本台,中国官方称“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的发明,但实际上是一批“御用”经济学家提出来的,其学术来源是19世纪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主要强调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同时,它又和主流经济学里面的一些概念混合在一起,宣称“新质生产力”就是科学技术具有革命性的突破,加上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还有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等。

夏业良说:“这些概念给人感觉哭笑不得,就是一种四不像。你说它是主流经济学的理论范(畴)吧,又没有,根本没这回事;你说它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里的概念吧,它又不是。所以它是一个把19世纪传统的、落后的概念,跟现在的一些时髦名词硬组合到一起的一个四不像。”

夏业良指出,由于根本没有与科技创新相配套的教育和基础研究,中国一直没有任何原创性的发明。同时,在中国公众的言论、出版、结社等基本权利受到限制,甚至被剥夺的社会环境下,也不可能有像样的创新:“它所谓的创新不过是抄袭,是盗窃-海盗式地窃取人家的知识产权,甚至派出科技间谍。”

夏业良还提到,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等很多学者早在90年代末就提出,中国要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由过去的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式的经济增长,即从低质量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而现在的所谓“新质生产力”不过是新瓶装旧酒。他质疑: “在中国20多年过去的时间里,如果它真正做到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那它提不提出现在这个‘新质生产力’都无所谓。问题是,在过去二十多年里根本就没有做到。现在习近平把这个名词说一下,它就能做到了吗?”

西安科大成立”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 学者:炒作骗经费

随着“新质生产力”成为官方力推的新热词,西安科技大学抢先在3月3日成立了“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并由该校校长亲自挂帅,主持该中心理论研究及技术攻关等事务。据中国媒体澎湃新闻报道,未来该中心将聚焦“新质生产力”,探讨数位化、智慧化、绿色化等创新方向 ,为推动产业升级、经济社会高品质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对此,夏业良表示:“它不能够有实质性的提升(作用),但是它使得一些靠这个来炒作、吃饭的人有个机会,成立各种各样的机构,中饱私囊,仅此而已。”

“新质战斗力”与”新质生产力”:强国而非富民

旅美独立时评人士郑旭光认为,中国军队系统在2013年就提出所谓“新质战斗力”,习近平可能是受此启发,提出所谓“新质生产力”:“这次习近平在军队的代表团,他就提到要让‘新质生产力’支持这个‘新质战斗力’,互相促长。实际上,又是一个‘军民两用’的概念。”

郑旭光指出,对习近平而言,“新质生产力”是其所谓“强国战略”的一部分:“新质生产力、新质战斗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所有这些词汇要么加‘新’,要么加‘高’。他要的都是领先,要的都是更加强大,或者说压倒性的优势,而不是说我的经济总量要如何,基本想的都是如何‘强国’,而不是‘富民’。”

郑旭光认为,中国目前在科技领域主要是掌握中低端技术,现在“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技术升级给人的感觉如同大跃进: “中国的经济总量是够的,但钱不能直接变成科技”,“自己埋头搞,可能性更小。因为你退出这种协作体系,你可能还会丢掉原来具有的优势。你要想大而全,那必然是低水平的。”

德籍华人政治学者张俊华日前在德国之声(Deutsche Welle)中文网发表评论指出,中国目前的经济困境极大程度都是源自制度层面的问题,现在是到了转换发展模式的时候。中国必须从制度上开始根本的改变,否则“新质生产力”可能永远是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