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巴黎「自由谈」沙龙纪要

在巴黎「自由谈」沙龙进入第三十个年头之际,为回应各位盛意,2月15日举办了一场由本人主讲的沙龙活动,题目是:

「何以坚守真理承诺本分?――从自由出发,构建现代社会的个体价值尊严」

安琪在巴黎「自由谈」沙龙演讲(摄影:胡嘉兴)

 本期沙龙以「痛苦的民主」及系列文集「天若有情天亦老」为缘起,尝试一种新的活动方式,带着问题意识,超越政党政治和国别,从政治文化层面去思考。

关于政治文化,美国政治学家、汉学家白鲁恂(Lucian Paye,1921-2008)的定义是:“政治文化是态度、信仰和情感的集合,它们赋予政治过程以秩序和意义,并提供支配政治体系行为的基本假设和规则”。在此基础上,主讲人在对主题进行梳理、澄清、剖析的过程中,从世界角度提出问题,和与会者进行思辨性讨论,探讨个体的力量和价值。

活动伊始,首先以《天若有情天亦老》扉页献辞,向坚守真理承诺本分的人们致敬!向那些无辜受牵连的家人、亲友表示歉疚和致敬!

 内容摘要与问题:

1、「痛苦的民主」已不仅仅限于中国,而是一种全球性的“痛苦”(尽管起点、内涵有着很大的不同)。

2、为什么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何以至此?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小毛泽东。(LBY语)”, “第二种忠诚”为代表的甘愿与“当政者”绑在一起的个人悲剧。 “英雄神话”、永远正确的“政治雷锋”,流亡者的救赎与毁灭等等。

3、对“公共知识分子”及“弱势群体”的提法的质疑、批判。

4、以香港九七回归和2000年加入国际世贸组织、北京奥运、诺贝尔奖为例,看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姿态和困惑。

5、文革和六四之于中国的契机。

 6、谁能说出“皇帝的新衣”?提出思想领域的悖论,即一味地盲目接受而缺少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缺少原创性的思想。比如列宁和斯大林,凭什么认为后者比前者更恶呢?比如卢梭较之伏尔泰、萨特较之加缪、雷蒙阿隆,为什么前者更受激赏、崇拜呢?这些都是需要澄清和思考、需要问一个“为什么”的。

7、封闭年代的“时间差”效应。比如,冷战时期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立,导致的语言、信息、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时间差”。共产国家的“先锋文艺”,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和烙印。提出的问题是:主流话语和社交媒体的互动、转换,缺少制衡机制。

8、智能时代,这个问题转换为谎言与恐惧。例如言论自由边界模糊,真假不分。安全隐患、社交媒体言论自由的界定,网红和真相的区分,真相里的真相的探讨,个体话语权的定位等等,也因此变得更为复杂和难以辨识,是我们当今所面临的难题。

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的精神内核是什么?追寻文明的起源和灵性,我们应该怎样做?基本共识是: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价值。个体的作用,不仅限于自我的存在,而是要表达存在者的存在,即个体价值的体现。

沙龙合影(胡嘉兴 摄)

本期沙龙有旅法学者学人、导演、艺术家、作家、媒体人士等多人出席。沙龙讨论气氛热烈,大家争相发言,颇多亮点。与会者50后-90后的年龄差,使得思想、观念的碰撞极具张力。大家心情舒畅,都有收获,如期完成了沙龙的再度升级。

作为结束语,托克维尔的话意味深长:多少世代中,有些人的心一直紧紧依恋着自由,使它们依 恋的是自由的诱惑力、自由本身的魅力,与自由的物质利益无关;这就是在上帝和法律的唯一统治下,能无拘无束地言论、行动、呼吸的快乐。谁在自由中寻求自由本身以外的其他东西,谁就只配受奴役” 

感谢艺术家胡嘉兴担当沙龙录像、摄影。

感谢沙龙新老朋友的参与支持!

安琪 记于2025年2月20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