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吟沖天 簫聲動地

一曰“民國情懷”,一曰“儒家秩序倫常”,二者是康正果精神的兩個價值支點。 這兩點,據我的直覺,不久之後勢必將在中國學界政界上升為熱門話題。它們的可欲性和可行性都會拿出來被仔細地評估論辯。雖然,在筆者看來,經各主要文明大規模空間相遇和碰撞後,在公共生活層面,“儒家秩序倫常” ——“這一價值與等級的序列”在多大程度上可欲與可行,恐怕宜抱持謹慎的懷疑態度。但是,對文明大規模相遇後的產物——“上承接傳統,下連接‘現代’的”百年民國,我確信,它是近代中國擁有的重要政治、經濟和文化遺產,在未來中國的演變中仍將扮演不可低估的角色。有鑑於此,揭示並蕩滌那種企圖以抬高毛時代來貶抑“民國”並進而想從歷史中抹掉“民國”的話語策略,我與正果兄是心有靈犀一點通的。

存亡继绝 自我救赎

一個來自未來世界的場景,縈繞我腦海且揮之不去:幾十年後,當我們的後代研讀這段荒謬歷史時,必定追問我們,在那個信息封鎖,謊言充斥,歷史斷裂的蠻荒時代,你在做什麼? 我想,召開這次會議,應當是我們的答案之一。至少, 我們還沒有退讓到可恥的沉默。我們站出來了。我們說了。我們做了。我們盡了微薄之力去秉筆直書。我們正在拯救自己的靈魂。(本刊首发)

秀出江南笔一支——序楚寒杂文评论集《提刀独立》

楚寒的政论及杂文,在我看来,其精气神在三个字:正、实、学。这是贯穿楚文的灵魂。回溯历史,政论文体在中国诞生的日子并不久远,然流风余韵,已有二元分流。自梁任公以降,神州代有才人:张季鸾、陈布雷、殷海光、储安平、毛泽东、姚文元….脱颖而出,蔚为奇观。一时大椽横飞,纵横百年。其中,梁、张、殷、储诸君,堪称政论之正,铁肩担道义,流溢满腔正气;而毛、姚之论,可谓时评之邪,权势撑霸文,搅得周天寒彻。(本刊首发)

文明交融的奇葩——悼华叔

司徒华其人,并非出身望族,也无官宦靠山,无权无钱无势,既无军队,亦无警察,何以年年维园烛火,在他组织下漫成海洋?何以他“门下有许多死士”,愿意为他赴汤蹈火?何以偌大一个香港,举城为之致哀? 这是华叔的一个谜,也是香港的一个谜。

《自由荊冠:劉曉波與諾貝爾和平獎》序

真正的桂冠,都是由荊棘編織而成。狱中劉曉波頭上的諾貝爾和平獎,正是一頂“自由荊冠”。在為自由跋涉的荊棘長途上,這一桂冠所承載的痛苦、血淚和責任,甚至蓋過了它耀眼奪目的光芒。 有鑒於此,值此重要歷史時刻,我們編選了這本《自由荊冠——劉曉波與諾貝爾和平獎》,以銘刻這一歷史事件,以答謝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以回應全球支持中國人權事業的仗義執言者,以舉杯朝向至今仍身陷囹圄無法與親友暢飲的劉曉波先生。 (本刊首发)

【自由中国谱系】 前言

龚自珍此诗三十四年之后,1854年,中国自由主义的盗火者严复出生,一卷卷璀璨的自由中国谱系于焉铺开。展读这一幅幅身姿各异心胸豁然的人物画卷,本书祈愿读者诸君能借以想像自由先驱们的音容笑貌,贴近他们的“经济文章”和“幽光狂慧”,亲炙他们那一颗颗“汹涌”而“缠绵”之“心灵”。从而展开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精神对话,再续慧流。(本刊首发)

中国未尽的公民作业

今天是毛泽东冥诞124年。特重发旧文。——————
那是1976年9月9日,下午四时。一阵丧乐,凌空滚来:毛泽东驾崩了。
被一种不可知的命运所驱迫,人们纷纷涌出家门,熙熙攘攘,在大街上无方向、无目的地徘徊行走,无感、 无笑、无泪、无惧,相视无言 、相对无语。…………
现状在在表明,毛泽东并没有完全进入历史。作为一个政治幽灵,他仍然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忽隐忽现,时冷时热。作为中国的政治劫运,毛的亡灵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的面貌,他仍将成为一个标尺,反衬出该时代中国的基本政治方向。(本刊首发)

與香港共進退

《動向》雜誌已屆300期了。一路走來,它講了一個不尋常的故事。記得在1997香港即將回歸中國前夕,為這顆當年的“東方明珠”,全球各方高士紛紛算命。印象最深的兩個預測,一個是立即的,一個是長期的。“立即”的是問:1997 年七月一日一過,香港街市會有哪些最明顯的變化?“長期”的是問:未來香港是否會衰亡?答案如何呢?……

遇罗克——红色中国争人权的先驱

今天,是遇罗克罹难50周年。让我们闭目冥想……——遇罗克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在铁桶一般的封闭中国大陆内部,开启了当年的异端思想——人权意识。当大批的黑五类及其子女,在光天化日之下迅速陷入死亡,仅仅因为出身而死于无妄之灾,当被枪杀的,被棍棒打死的,被捆绑了推到河里淹死的,被活埋的,被害死后还不见尸首的事件如潮涌来,有如一场遍及中国的瘟疫时,当遇罗克自己也饮弹死去时,《出身论》的出现和传播,在冥冥中已经开始向那场血腥的杀戮伸出了一支隐形的巨大的制止之手。

春寒料峭,公民兀立——2010新年献词

全球经济危机下今天的“中国模式”,并非单一取经。实际上,在经济上,主要效法当年第三帝国德国;在政治上,大体延续当年苏俄的镇压模式,文化上,基本模仿“日本特殊”论而转化为“中国特色”论。总之,博采众长,三管齐下,糅合了三十年代德苏日三重因素的中国崛起模式,格外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