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不過三代——中共建政71週年獻詞

聯系到上述100多年前的中國憲政大潮,聯系到戈巴喬夫後期前蘇聯的“棄船”現象,再聯系到台灣上世紀70年底末風生水起的憲政運動,雖然各自的情勢與當下中國大陸有種種不同, 然而其最核心的部分和邏輯是似曾相識的。無需太強的洞察力,也可以發現大體上可以用如下三個參照體對當下中國進行歷史定位:
1) 晚清慈禧撲滅“百日維新”後又被迫“預備立憲”時期,特別是1910年的憲政運動時期
2) 前蘇聯戈爾巴喬夫時期
3) 上世紀台灣蔣經國執政的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
以上述三個參照系為坐標,我們可以標識當下中國在歷史長河中的位置。 (本刊首发)

解除历史的魔咒

编按: 今天,2018年5月5日,是共产主义创始人卡尔.马克思冥诞200周年,也是中国的五四运动99周年。兹发共产主义大失败的1990年所撰文,以对话今日在中国重新浮现的失败幽灵。—— 有谁会料到,当两位先知在19世纪中叶宣称共产幽灵在欧洲徘徊时,该幽灵竟会在下一世纪支配了半个地球,使落后世界陷入迷狂?又有谁会料到,当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共产主义势力鼎盛,似乎将席卷全球时,三十多年后它竟然在顷刻之间,几乎土崩瓦解?
这或许是历史上所有魔咒现象所固有的神秘色彩。

辟谣

今天在《多维新闻》上发现有一篇以我的名义“创作”的”多伦多大会盛大开幕记“民运秋瑾”盛雪女士“的文章。此文并非我的作品,特此澄清,并望作文者自重, 以后为文为人也做得稍稍像样一点。

精神病、偏执狂,精神先知? ——纪念林昭殉难45周年

编按: 今天,是当代中国的自由先驱——林昭女士殉难45周年。1968年4月29日秘密枪决林昭的那一颗子弹,反弹回来,撞响了这个王朝的丧钟,至今犹低吟哀鸣,凄厉回旋在那片故土的上空……..。仅以此文再祭林昭。

“葉公好龍”與“某公好憲”

作者按: 近幾個月來,“憲法”,成爲關鍵詞,風行一時。 《炎黃春秋》新年獻辭以“憲法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共識”點題,“南周事件”則以“中國夢 憲政夢”破局。習近平先生君臨中共後,也信誓旦旦稱:“憲法的生命在於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實施”。一時間,“維憲”“行憲”聲勢奪人,憲政天堂,似已近在咫尺了。

且慢,筆者恍惚之間,覺得此一場景似曾相識?豈不,就在十年前,胡錦濤先生剛上位時,也演出過這麽一出。當年,從2002到2004年,胡先生甫上位至權位鞏固,“依憲治國” “保證憲法實施”委實是叫得天響。 然十年過去,憲政,依然南柯一夢! 2004年,筆者曾撰文《“葉公好龍”與“胡公好憲”》以警示主政者胡,以闡釋建立違憲審查機構(憲法法院)的關鍵性。這裏請讀者做一個換字遊戲:把這篇八年前文章,換個名字——“胡錦濤”換成“習近平”——其他的完封不動,一字不改,是否就是活脫脫一篇今日致習先生的社論? “中國的進步”?不說也罷! 但願習先生不要成爲第二個胡先生,給中國歷史再交白卷。事實上,恐怕他也不會有胡的運氣,能以白卷全身而退了。

吊“薩斯北京”文

十年前,一場死亡瘟疫掃蕩了華南、北京,震撼了全球——這就是當年談虎色變的薩斯(非典、沙士)。今特發舊文,以茲紀念,警示國人。……

這是公元2003年五月。北京,一座鬼城。悄沒聲息,鬼影幢幢。 驕傲的北京人哪裏去了?躲家、逃亡、被隔、被防、被躲、被拒。一個京郊村莊的村民,挖斷道路,阻止高貴的北京人進村。昔日的歧視者,如今變爲被歧視者。北京人成了人們避之不及的“瘟神”。先有外國媒體標題赫然在目:“世界隔離中國”。後有國人以實際行動昭示天下:“中國隔離北京”。 中國人是否可以通過這一死亡風暴,推己及人,精神升華?在“後薩斯”時代,經歷過震撼、屈辱、歧視、躲避的北京人,是否能在今後面對那些農民工、盲流、弱勢人群時,多出一份設身處地的謙卑情懷,湧出一份同病相憐的人道精神,化成一片悲天憫人的佛門胸襟?

「崛起夢」是如何滅國的?(原發于二00六年四月)

目睹德、日、蘇的崛起史,正如老話所說的:「眼見它樓起了,眼見它宴賓客,眼見它樓塌了」。滄海桑田,莫此為甚。

總結「崛起」案例,自19世紀初到20世紀末,在世界體系中長期居於主流和領導地位的,唯有英國和美國。而先後氣勢洶洶地崛起並挑戰世界秩序、挑戰英美的,主要有德、日、蘇。它們的崛起分別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它們崛起很快,失敗更快。有人稱之為「大國的悲劇」。而二戰結束後出現的新興民族主義國家,至今仍未有崛起為世界大國的成功案例。
這似乎是一個神秘的現象。「主導型國家,寧有天命乎?」人們難免會有不平之鳴:上天何以獨厚英美?而德日蘇崛起的悲劇,其中的邏輯、模式和教訓又是什麼?

俠筆書史

高勝寒先生是以行俠仗義之人,撰求實匡正之書。通觀這部夏威夷王國史,以其誠實謹嚴而氣韻生動的書寫,除了填補中文讀書界空白外,還以堅實的史實及其演變脈絡,深化了聚訟紛纭多年的有關世界體系、霸权主义、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後殖民主義的思考。 是故,斯書不啻爲中文讀書界之福音,斯人或可稱爲中文寫作者之俠客也。斯人斯書,在當今之世,恐已是鳳毛麟角了。誠如龔自珍吟陶潛云:陶潛詩喜說荊柯,想見停雲發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湧,江湖俠骨恐無多。 (本刊首發)

何處是“岸”?

全球殘存的五個共産黨旗號的國家(中國、朝鮮、越南、古巴、老撾),正在向彼“岸”——當今世界的一百十五個憲政民主國家——過渡,這一終局,不可抗拒。 而政治僵局一旦平衡打破,政局就會滾動起來。 六十多年來中國大陸的政治,正是一樁樁突發性偶然事變,引領中國逐步走上文明之路。 突發事變,勢將成爲憲政轉型的第一推動,成爲中國自由的點火引信。

用語言來行動 用行動來言語

可以說,過去,劉曉波是用語言在行動;今天,曉波是用行動在言語。在囚禁中,他堅韌不拔謹守分寸的行爲實際上是在說話,在演講,在言語,對中國,也對世界。 只要傾聽,是聽得到這無聲的語言的;只要靜心聆聽,它甚至如雷貫耳。 (本刊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