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博士不知遇罗克\”和\”国际关系教授没听说过租借法案\”

如果从\”法学博士不知道遇罗克\”中可以引出这样的联想和呼吁,那么研究国际关系的教授如果没听说过租借法案又如何呢?如果你对文革以及类似的历史的态度是\”那些个东西还是少谈为妙\”或者是\”那些个东西了解了又怎样?\”那么,你已经对这些历史事实获得了免疫力,它们不会进入你的大脑,感染你的社会责任意识,哪怕它们应该在你的专业知识范围内。

从\”版画事件\”到《中国向西行进》

这些学生的言行无意中漏了中国新一代社会精英的底:他们很多人不但对\”历史课\”这三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稀里糊涂,而且缺乏在别人家作客时最起码的礼貌。在中国大陆的\”历史教育\”下,整个\”中国近代史\”这五个字在他们心中所能唤起的就是\”国耻\”和仇恨,以至于培养出一种病态的敏感,老是觉得别人要存心侮辱自己,为了捍卫\”国格\”常常不顾起码的\”人格\”。

俄国保守主义挑战普世价值的联想

俄国保守主义作为专制制度的意识形态起源于16世纪,后来不断强化,只有过短暂的中断(1917年二月革命和1991年苏联瓦解之后的一段时期),所以今天仍然根深叶茂。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这种挑战迟至19世纪末才来到中国。此后,这个专制主义传统不但改头换面,而且不断创造性地吸收西方思想中有利于自己的因素,产生了既有中国特色又和国际接轨的专制主义意识形态。今天的\”中国特色\”对抗\”普世价值\”,不过是这个漫长传统的新阶段。站在这样一个比俄国保守主义更为深厚的历史基础上,再对照俄国19世纪初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崛起\”,值得中国人打个冷颤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普世性\”的旧话新提

赫德雷不畏\”政治不正确\”的嫌疑,直截了当地宣称人权和民主就是欧洲历史的产物,任何非西方文明都没有对它们的产生作出重要贡献,而今天这两个观念一方面被全世界所承认,这就是所谓的世界欧洲化,但另一方面它们又在国际事务中受到空前的挑战,并且在西方校园和文化界日益被淡化和遗忘。

《家书》给《终结》的一记响亮耳光

如果把《家书》和《终结》对照阅读,人们会发现它们其实是对同一个历史过程和同一个群体的遭遇作了完全不同的叙说,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对于有心的读者来说,这两本书的几乎同时问世正构成一个历史的辩论:《家书》中叙说的普通华裔在卡斯特罗上台后的遭遇给了《终结》中那些高亢而空洞的\”革命\”话语一记响亮的耳光。

中国黄风刮进了欧洲科学的象牙塔?

德国的《马普研究院期刊》出了一个中国专题,这本来完全可以作为\”中国崛起\”这出华采乐章中的一个高亢音符来欣赏,不幸的是,期刊的封面在大红底色上附庸风雅地印刷了以下五行竖排中文书法:\”重金礼聘长驻日场,KK加美主任亲率青春玉女,仪态万千北方佳丽,身材惹火住家少妇,风骚迷人即日登场。”是强劲的黄风把那张中文色情广告刮到了欧洲科学的象牙塔尖上吗?这真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想法。